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arsdaddy (小爹NNNNNNI》之銘言: : 我四年前參加過一次兩岸三地的管理博士生研討會,那次在台灣舉辦。 : 記得那時候大陸過來的幾乎都是名校(北大、清大、復旦、交大等等) : 的博班學生。 : 老實說,那次對他們的印象真的是蠻負面的,原以為都是名校的學生 : 程度應該會相當不錯,結果是程度非常的差! : 他們的研究很喜歡提"框架"(framework, 架構),重點是框架畫一畫 : ,接下來的實證就沒有了,單單只是個框架。這樣的東西在台灣根本 : 就是不可能畢業的。 : 他們的修業年數也快的嚇人,兩三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不過聽說這 : 個現象最近改蠻多的。也有遇到一個本身是學校的講師,然後又在學校 : 修博士學位的。兩三年拿一個博士,以台灣的管理博士生而言,可能連 : 資格考都還沒考完吧。 : 在會議上的發言,大陸的同學們也幾乎都講不出什麼重點來。反倒是我 : 們在台灣受的訓練,大家都很習慣去批判。我批判性的發言,卻似乎讓 : 他們有點瞠目結舌了。搞到最後,每一位同學報告完了開始討論的時候 : ,我們那一小組的同學眼睛都幾乎先往我看。 : 他們研究的資源似乎也相對缺乏,我記得我那時候幫一個復旦的同學印 : 了一篇國外的期刊給他,他感動的幾乎眼淚快掉下來的樣子,一直跟我 : 說謝謝,到現在那位同學還偶而會跟我丟丟mail聯絡。:) : 這樣的現象在管理領域應該也不是什麼令人訝異的事情,畢竟共產主義 : 本來就沒有資本主義的那一套管理哲學。君不見最近上新聞的被挖角的 : 台、政大教授,都是管理類別的。在管理領域的發展,大陸相對上是落 : 後台灣甚多的。 : 不過,大陸的同學真的都非常的積極,他們整體的進步的速度也非常快 : ,特別是大陸當局近幾年花大錢投資在重點大學上,相對於台灣高教資 : 源的逐漸拮据,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自我警惕的。 : PS: 我上述的現象是四年前的事情,搞不好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 還請一些對現況比較熟悉的朋友來補充一下。  嗯,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北大、清華以前博士平均三年就可以畢業,  現在都要至少四年了,很多四年半到五年也很正常, paper要求也不低,現在基本是四篇核心期刊(類似台灣的TSSCI), 有很多教授會要求發兩篇國外的期刊, 今年就有兩個學長姐論文口試過了,但paper還差一篇, 只好繼續在學校待著。  至于只有框架沒有實証這種事,在北大、清華、西安交大這些名校已經不可能了,  其實到清華圖書館看看這幾年的博士論文,就可以發現進步非常明顯,  大約2000年左右的論文,水準還參差不齊,  有的甚至連量化方法都沒用,純粹就做個產業分析也可以畢業,  但是這兩年的論文,沒有用到CFA、SEM的論文幾乎看不到, 每一本論文的literature review、methodology都非常嚴謹。 至于圖書資源,至少清華、北大的電子期刊資源已經非常完善了, 我有同學在台灣念博士,有時候他們學校裡找不到的paper, 反而還會拜托我幫忙找。 我跟學校剛從U. Minnesota、Duke等校回來的教授聊過, 他們都覺得清華的期刊資源已經不會輸給美國任何一所學校了 總之,我覺得大陸的企管教育由于起步晚(多數學校是在1990年代才有真正的商學院) 而且學校太多,水準參差不齊, 例如北大、清華、西安交大的量化研究方法已經非常成熟, 但人民大學因為比較重視框架搭建,統計方法往往就比較不行, 有時候我們看人大的畢業論文,也會有看不下去的感覺, 其他非重點大學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整體來看,或許大陸學校在管理學術表現還比不上台灣, 但進步真的非常快,加上比台灣更多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機會,未來發展應該還不錯。 我是覺得在這邊看到學校每年不斷的進步、不斷沖擊世界名校, 也是滿有趣的事 其實我覺得念博士主要還是看自己想得到什麼, 我當初其實同時也考上台大博士班,也申請到美國Top50的博士,而且免學費, 但我覺得到大陸比較符合我的需求。 相反的,如果未來的發展方向跟大陸無關,來這邊念書也許就沒什麼用 另外也要提醒有意來大陸念博士的人,現在已經沒有‘混學位’這種事了, 有些台生是抱著‘大陸三年就可以拿博士,而且很好混’的心態來, 到了這邊才發現四年也未必能畢業,還有paper要求、匿名評審等一堆條件, 念得苦不堪言。 念博士,到任何地方都是很辛苦的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1.14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