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你煩惱這個會不會操之太急? 在台灣,碩士的訓練是一個偏向實做經驗的累積, 大學讀到的是基礎原則,碩士則是將這些原則應用。 所以,碩士通常不需要思考學術貢獻這件事情。 講了,頂多就是話說當年之勇。 到博士的訓練也不是什麼學術貢獻,最重要的是方法論, 博士訓練出一套"說得通"的方法與邏輯思維。 說得通,就是你可以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思維,在邏輯上可行的模式。 這才是核心。 簡單的說就是,懂得打嘴泡。 至於學術貢獻,就是嘴泡的產出。 台灣研究教育對學術貢獻,是以量化的衡量標準。 只要你的東西被學術期刊刊載,就是學術貢獻。 至於這個貢獻的衝擊大不大,就要看機緣, 當然還是具有量化標準: citation rate,也就是所謂的impact factor 所以在台灣做研究,一個可以畢業的正確態度是: 把做的東西,包裝好,推銷出去。 因為你要點數畢業,只有量化的學術貢獻,是你畢業的途徑。 這不是簡單的事情,在包裝的過程中,你需要大量而充分的背景知識。 舉例,當你的估計值,要有美好的包裝,就需要做理論效能分析來驗證。 那這個理論效能分析,就需要大量的理論背景知識來支撐。 你需要參考夠多夠充分的研究分析論文,學習其方法, 修改而應用在你的情境下。 這就是博士訓練的核心價值,從中學到背景知識、分析、邏輯辯證, 重點不再做什麼,而是這些過程中,內化了多少知識、架構了出方法論、 使自己能力成長,乃至最後架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邏輯思維。 最後,上面的話都還是嘴泡。只有親自去做才會知道讀博士的箇中甘苦。 畢業的壓力,讓你感到無助。 微薄的薪資,讓你必須清修過日。 被退的稿件,讓你信心著受打擊。 萬一,被擊潰了,就再見! 順帶一說,當你頂著博士的光環,出去"外面"(非學術單位)找工作, 還是有可能被質疑:你的經驗不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211.128
saltlake:這個..有些地方還會質疑你的年紀.... 12/29 12:29
saltlake:更麻煩的是如果你奮鬥了一堆學術論文出版然後打算往實務 12/29 12:30
saltlake:界發展 得注意你找的位置 有些位置徵人不喜歡太多學術 12/29 12:30
saltlake:發表的應徵者... 12/29 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