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ilakilakevi (57711)》之銘言: : Q1:目前看到國內的文學的和語言學都是走「質」的為絕大部份 : ,為什麼呢? : Q2:國內有沒有是外文所或是語言學是走「量」的呢? : 我知道社會語言學的有走「量」不過,不是很深入,就可能是t-test吧。 : 但是教育所的就比較多是一半一半 : (註,我知道教育所為社科院,可是教育所有些也有用量做英語教學相關的研究 : ,雖然是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 : 有「量」也有「質」的。 : 請大大解答一下,謝謝。 我能先請教一下,什麼是走「量」的文學研究?能給個例子嗎? 走量的語言學研究倒還可以理解,我自己稍微有接觸一些資訊科學中人工智慧語言 的資訊,基本上用統計相關性取代所謂的「文法解析」對於語言的分析更有效率, 這裡的統計也不過是詞與詞之間,或加上特定的位置後計算出來的相關性。 至於教育所是社科院你自己說了,而必須強調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是非常不同的,社 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樣面對客觀世界的問題,只是因為社會事實的性質(也就是涉 及意義)而不得不有一些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也因此就社會科學來說,經常質化研 究比量化來得有效率,來得有用多了(這個可以去看清大的中國研究,有用極了) 其實嚴格來說,量化與質化是在社會科學上的用語,人文學的領域也可能兩者都不 合用,完全是另一回事。不過姑且將你所說的「質化」理解為不使用統計及數學方 法吧。 人文學本身的分類的道理其實不太清楚(像是語言學、哲學、文學、歷史,之間的 差異之大可能不下於文學和物理學),有些分類基本上是傳統,而人文學中的一些 學科涉及的也是傳統,修辭、構句、經典詮釋,這裡要嘛是試圖操作出讓特定文化 傳統的人能理解並且感動(或說其他心理效果)的意義,並能累積入這個文化的傳 統中;要嘛是試圖最佳地理解文化傳統中留下來的訊息、經典的意義,並且設想這 些意義如何在現在被理解或運用(這背後方法論上可能有哲學詮釋學)。 歷史學更不用說,他關注的是也是「事實」(這點和社會科學一樣),但歷史學一 來本身也必須面對大量的傳統、文本甚至經典(而歷史學不管在歐洲或中國都是一 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因此除了考古方面,也必須面對大量的詮釋工作, 而這和文學就有關(同樣的,背後也必須面對哲學詮釋學),但在考古方面,則有 自然科學的面向。如果有找到古代的統計資料,也可能利用一些社會科學方法推測 過去的事實如何。 就文學評論或是經典詮釋為什麼不用「量化」(雖說這在這裡是個奇怪的詞),我 的想法是很簡單的,因為量化方法現在根本沒有效率,人工智慧語言還寫不出什麼 詩,甚至要說出比較「感覺一致」的話或是文章都幾乎是該領域的Holy Grail了。 而現在在面對文學評論,討論作品的意義及優劣時,統計顯然作不到嘛,統計無法 說明莎士比亞的作品為什麼是經典,或是紅樓夢為什麼重要,統計甚至無法告訴我 們怎麼寫一本好看的通俗小說(就算是老梗再老梗,目前也「沒可量化分析的切入 點」,要做只能做一些偽科學的統計,其胡說八道程度遠高於任何一個評論人的鬼 扯)。 所以啦,簡單的說不用量化是因為目前技術上面對文學,甚至一般的語言及意義的 問題,都相當無能,無能到很好笑的程度,花那麼多錢和計算,還比不上一個小朋 友隨口說的打油詩…… 我自己是不會覺得統計、邏輯、人工智慧永遠做不到文學、藝術創作或批評,但現 在顯然是不能,因此說真的留給傳統的訓練就知識累積來說還有效率的多。那天其 他科技有大躍進時,或許這個現狀會改變,或許文學會成為計算之學(本來就高度 數學化的音樂已經開始像是了,人工智慧作曲可能再二、三十年就能取代任何一個 流行樂的作曲家),不過至少現在不是。而如果你想要做這種根本的改革,我的建 議是,別留在文學院,別唸文學相關的東西,去唸人工智慧,一個有點文學訓練的 人做人工智慧或許會有點用(不過這種人目前世界上應該一臺貨輪載不完吧),而 如果關心的還是文學本身,那現在還是走傳統的訓練比較明智。 第二個問題我不太能回答,外文所走「量」我實在是無法想像,或許有些嘗試但現 在全世界應該都不是什麼主流(因為沒用啊),語言學方面,好像有(不過不好意 思我這方面不熟),我能建議的是乾脆去弄人工智慧算了,人工智慧語言同樣會碰 到大量的統計及邏輯問題。 -- 不好意思其實我沒啥學問也說些有的沒的。 附帶一提,要注意的是,很可能一些文學的「量化」研究,其實根本是偽社會科學 研究。我們必須弄清楚文學的知識的domain在那裡,否則弄出來的研究結果其實和 學科本身毫無關聯,但以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又不及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TMWSTW 來自: 140.112.217.5 (11/29 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