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KANG (流連忘返)》之銘言: : 超同意這位說法的 每次學者在一起開會就是弄出本科學式結論 : 最好有人會認真把那本東西看完 再架構出救難方法 再進行救難這樣啦 : 我覺得應該會議中要有有執行能力的人 把學者的想法實體化才有用 : 就像每次MEETING老闆嘴砲完 就要由我們這些操死最好的學生來執行一樣 : 學生為了畢業不得不執行學者的想法 不過救難組織人員或者重建人員 : 他們可本身就有點排斥學者 (這社會大多數人都這樣 達不到就看不起) : 在有偏見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做出"這學者還是待在象牙塔裡嘴砲就好"的結論 : : 但是如果仔細思考咀嚼學者的想法 我想應該還是有一部分的結論是有幫助的 : 當然 這些咀嚼消化的工作就交給執行者(官員們)啦 學者們不懂這個啦 : : 推 howshou:救難到底需要的是莽夫,還是慎思熟慮呢? 08/13 17:48 : 推 howshou:這讓我又想起"工人用電風扇吹肥皂盒"的故事了。 08/13 17:51 : ^^^^^^^^^^^^^^^^^^^^^^^^ : 我覺得這還是要用個科學的統計方法來說才准 : 統計一下學者的結論"有用率"多高 非學者的想法"有用率"多高 再來下結論 : 不然這些都只是帶有偏見的情緒性發言 不足採信 : : 做過研究的人都知道 大部分研究(理工)都是帶有"try and error"的成分在 : 有理論背景的人只是需要"TRY"比較少且比較有系統罷了 : 並不代表TRY就會成功 如果這樣就成功的話還要實驗室嗎 大家都愛因斯坦啦 : : 我現在一堆博班同學整個暑假的結論就是"XXX系統並不可行" : 你看 博士們的訓練過程中本身就充滿了"try"的成分 沒人說得準 : 所以博士學者們提出的想法 應該就是"比較可行" 但並無法保證一定適用 : 所以通常大家也都說"學者提出建議" 因為學者們自己知道 這些東西只能算建議 : 有專業建議 總比沒有建議好吧 : : 這我也同意 很多學者會忘記自己的身分 : 自以為學有專精就輕易地提出一些意見 殊不知許多人會把這些意見當聖旨在執行 : : 如果要真正提出意見 學者們應該要放下身段 : 徹底了解事情的本質後再回家思考該做出怎樣的建議 : 難到學者們忘記了 當年在受博士班訓練時 : 說任何話 做任何事都要先經過"讀文獻"嗎 這是"了解事情本質"的必經過程 : : 到了真實世界 沒有文獻時 難道就可以忽略"了解事情本質"的手續了嗎 : 博士之所以為博士 就是受過不一樣的訓練 : 如果忽略掉博士訓練所學的 那何以稱為"博士"呢? 又何以"學者"自居? ==================================================================== 台灣政府官員是有形成這個向 專家學者 徵詢顧問 的體制習慣, 但多數是要 人來為簡報的計劃書或決議 背書作保, 也就是一般說的當 橡皮圖章. 預計不會有爭議的事, 大概不會被提出來, 也不用找學者專家. 這種情形下, 專家顧問就只是用於提出計劃中失漏不足之處, 至於大方向, 原 則可能是勸了也無效, 所以為甚麼是一提就 "砲聲隆隆" , 就是不如此就引不 起注意, 因為這些規劃者只是要獲得 "眾人擁護", 廢案換方向重提那豈不雞 飛狗跳 ? 若要煞車殺得住還能換個方向, 那就是看這是那個長官請來的學者 顧問了 ! 能很深入提出問題核心並能有方案解決的, 通常是有實際接觸與經驗的人, 在 技術知識之外有很多是人性問題, 政府官員善長靠計劃拿錢發包, 但規劃與驗 收決行都涉及責任, 是官員最不肯扛的, 對規劃書徵詢顧問都是找橡皮圖章為 主要目的. 當真有見識知道該怎麼做, 怎麼執行的學者專家, 多數都是討論時, 臨場就能 化解疑難, 兼納各方需求建議, 立即能就人性需求調整出一個方案來, 這種情 況的考量與選擇都是在草擬時就做了適當決策選擇, 很多官員是不會接受這種 大權旁落的情況, 而當專家學者的若非基於某種理念也犯不著如此賣力. 當計 劃要落實執行時, 唯有原先一同參與規劃者知道重點要害在那, 這些人來一同 執行自然就能把事辦好辦妥. 這種情形是領導統御與組織團隊的問題, 多數就 是是否群策群力. 一般學者專家靠的是知識奄博, 覽閱分析古例無數, 能就現況套出可參考之例, 對規劃方案提出該留意之處. 若建議流於僵硬, 大概跟清官誤國相距不遠, 因 為學者專家顧問在體制上就是 "不沾鍋", 毫無決行權力. 基本上是門神與橡皮 圖章, 如同皇帝邊的閹寵, 講合意好聽的就聽, 難聽就當狗吠火車, 裝樣子. 這種形式自然形成書生非議政論, 也只能光說不練, 罵罵時政流於嘴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