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與你分享一篇文章,很長,可以只看我上色的地方。 誤入藕花深處 藥物代謝專家盧業竑教授 楓 雨 1968年春天的某個星期,全美生命科學會議正在新州大西洋城進行。這次年 會由全美生物化學學會、藥理學會以及其他學會聯合主辦,規模盛大。那天 是星期五,年會已經進行(Anthony Y.H. Lu)了四天,這是最後一天。 盧業竑(Anthony Y.H. Lu)正向會議室走去。他在密執安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做博士後。此時他有些激動,因為幾分鐘後,他 將要講演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論文,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在全國性的會議中發表 論文。 照以往的經驗,最後一天一般與會者不多,有些人已經提早離去。然而,當 他走進會議室的時候,一下子楞住了:一間大約可以坐150人的屋子,已經有 很多聽眾,輪到他上臺時,室內已經坐得滿滿的,有些人只好站在後面。他 們都是來自各大學及研究機構藥物代謝方面的研究人員。盧業竑有些緊張, 他站在講臺上,環顧四周,打開自己的論文,四年半的博士後研究一幕幕閃 現在他的腦海裏:每天單調又不間斷的實驗,失敗,再重新實驗……這一切 的付出,不就是等待這一天嗎?他漸漸進入了狀態,鎮靜地開始介紹自己的 研究成果,滿屋鴉雀無聲。盧業竑也忘了自己身在何處…… 當盧業竑結束講演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接著是一場更為熱烈的討論 ,與會者都被他的報告激動了,紛紛提出問題。盧業竑悄悄鬆了一口氣── 他成功了!他還不知道,他講論的題目,竟是當年藥物代謝研究中最熱門的 課題。 1968年三月25日,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發表 了盧業竑的論文《水溶性的細胞色素P-450在脂肪酸代謝中的功能》。他成功 地實現了把細胞色素P-450從細胞膜分離並仍保持其活性的重大實驗,完成了 藥物代謝這一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攻克了該項目十多年的堡壘。這篇論文 的發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他所提出的分離法,成為 以後藥物代謝的主要途徑。在此後的幾十年裏,該論文成為常被引的一篇經 典論文。盧業竑從此在該領域幾十年堅持不懈,直到退休,發表論文250餘篇 ,並參加了註冊多種重要藥物的工作,獲得藥物代謝界很多榮譽獎項,成為 德高望重的科學家。 回想起進入藥物代謝這一領域,盧業竑說自己是“誤打誤撞”走進來的。「 當時從北卡大學博士畢業後,加入我的導師Minor J.Coon教授實驗室的工作 ,就開始和他一起做細胞色素P-450的研究。當時我也不太知道這是一個很不 好做的題目,做了四年半的博士後。有一年時間我每天要重複很多相同的工 作,也不知道會不會出成果。但我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想想既然做了, 就做下去吧。心裏當然也會很著急,因為博士畢業後一直沒有論文發表,日 後找工作就困難了……可是,我不想半途而廢,也就不想別的了。」 盧業竑當時年輕,沒有很多見解,他說自己進入細胞色素P-450和藥物代謝的 研究純屬偶然。“誤撞”進一個很難出成果的研究,但是他卻成功了。這是 偶然也是必然,因為成功總是給那些準備好了的人預備的。 如果一個人自信地朝自己夢想的方向前進,同時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就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獲得成功。人生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我們“糊里糊 塗”地走進了一條軌道,很多人由於各樣原因放棄了,也有人堅持走完。” 人生 1937年,盧業竑生於武漢,抗戰爆發後,一家人回到湖北天門老家,盧業竑 的父親則帶了武漢各校的年輕學生轉往湖北西部山區,擔任聯合中學校長。 由於生活不穩定,盧業竑小學最多只唸了兩三年。1945年春,母親帶著盧業 竑和他的哥哥一路走著去找父親,路上經過戰區,還有土匪、國民黨、共產 黨的封鎖區。盧業竑自己都不記得走了多久才終於找到了父親。可是,一家 團聚的好日子不到一年。抗戰勝利後,一家人滯留在西部,因為沒有人來接 替父親的位置。半年後終於可以回武漢時,由於錯過了時機,父親找不到工 作,最後只好在一所中學教書。一家人又不得不再次分離,母親帶著孩子回 到天門。天門老家由於日本的入侵,已經面目全非,老宅只剩下有四堵牆的 一個屋子,真可謂家徒四壁。 一家數口,父親寄來的費用遠遠不夠開銷,母親還必須自己親自種菜,貼補 家用。 這時候,一個貴人出現了。父親認識的一位北大教授,很賞識父親的正直, 兩人成了好朋友。這位教授的一位從臺灣來的朋友(經先生)在一家醫療物 品公司工作,急需一位機要秘書,要求是人必須可靠。北大教授介紹了父親 。經先生回臺灣後就給父親寄來了兩張船票。為了一家生計,父親和伯父就 在1946年踏上了去臺灣的船,1948年初,盧業竑和母親哥哥也去了臺灣。「 當時我根本不知道臺灣在那裏。只是為了生活能好過些,我們全家才去的。 」盧業竑說。 三月份到臺灣,插班上學不容易。當時臺北的一所學校只有初一願意收學生 。比哥哥小兩歲的盧業竑和哥哥一起坐進了初一的教室裏。「我很幸運吧? 」盧業竑笑著說。他在臺灣上完高中,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學農業化學,畢業 後服兵役18個月。當時臺灣很多學生來美國學習,盧業竑雖然也想,但他知 道對自己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家經濟拮據,當時需要2000多美元的保 證金,機票是500多美元。這對盧家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可是有一天,父 親問他:「你想不想去美國學習?」盧業竑點點頭,又搖搖頭。父親明白孩 子的心思,說:「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只要你真的想。」 原來帶盧家來臺灣的那位經先生已經去世,但在臨終前特意囑咐妻子說:「 如果將來盧家需要什麼幫助,一定要幫。」父親找到經太太,經太太答應借 給盧業竑出國保證金和旅費,圓了他的出國留學夢。可是飛機票依然很貴, 盧業竑決定坐船來美。 1961年,一艘六千噸的貨輪,載著六位乘客,包括年輕的盧業竑,一路顛簸 ,穿越太平洋。貨輪走了一個多月,盧業竑也吐了一個多月,但是,船票畢 竟只有150美元。 到了舊金山,雖然盧業竑已被學校錄取,但他早已打好主意,先不去上學而 是去打工。他在餐館裏跑堂,省吃儉用,還清借來的費用,繼而繼續尋找學 校。後來他去北卡大學上學,專業是生物化學。並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 為那是當時唯一給我獎學金的學校。」 就這樣,盧業竑又一次“誤撞”到北卡,碩士博士一路學下來,但畢業的時 候他仍然不知何去何從。此時,他遇到了生命中另一個貴人,就是他博士後 的導師Coon博士。1966年,他開始在Coon博士指導下研究代謝脂肪酸的細胞 色素P-450,卻不知道這個P-450在藥物代謝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68年, 他以第一署名發表了上面提到的那篇劃時代論文,引起了相當的轟動。四年 半的博士後工作期間,他發表了五篇論文。時至如今,提起Anthony Y.H. Lu,在藥物代謝研究領域的工作者沒有不知道他的大名的。 1970年,盧業竑舉家搬到新州,在Roche工作;這期間,是他事業的輝煌時期 ,不僅研究成果豐碩,論文頻發,而且和自己的實驗小組繼續深入了在密執 安大學所做的研究。 1978年,Merck邀請他建立自己的實驗組,盧業竑作為高級研究員加入Merck 。但是當他去工作的第一天,才知道公司要他領導研究的項目是一塊國家食 品藥物局(FDA)給予的“硬骨頭”。前面公司一些研究人員對這個題目已經 研究了十五年,沒有重大進展,一致被認為是“不可能任務”。盧業竑想: 既然來了,就幹吧!他仍然沒有多想,“一個猛子就紮下了水”,這一個猛 子就是八年,終於他所領導的小組有了突破性進展,找出了一條解決問題的 途徑,FDA對這個課題的方針給予了高度評價。 1997年,退休了的盧業竑是退而不休。1998年開始在羅格斯大學的藥學院生 物化學系(Department of Chemical Biology)任義務兼職教授,開講藥物 代謝的辦專業課題,繼續教書做顧問並指導學生。在此之前,他還經常去大 陸和其他國家講學,參加研討會,做顧問,現在這些活動也成了他退休後重 要的工作。 回饋社會 除了在科學上孜孜以求,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盧業竑用自己的收入做了很多 公益事業。 1998年開始,他在羅格斯大學的藥學院生物化學系捐辦了一個【最佳年度論 文獎】,獎金2000美元。每年頒發給發表最佳論文的研究生或博士後研究人 員。為了今後方便,他最近特意設立永久性捐贈基金,無論他今後在那裏抑 或不在,都可使這個獎學金一直持續下去,鼓勵學生在科學方面的努力。 盧業竑特別捐出百萬元給予密執安大學生物化學系,作為講座教授的資金, 回報當初Coon博士和學校給予他研究的機會及對他事業上的支持和鼓勵。 為了感謝和紀念父母在艱難的環境下對子女的苦心栽培,盧業竑兄弟們在故 鄉湖北省天門市竟陵高級中學設立了【盧兆麟先生和裴文英女士紀念獎學金 】,鼓勵相親學子對教育的重視,也為了鼓勵同學們發憤求學,努力上進。 從1999年起,【盧氏獎學金】每年九月在天門舉行,後又在另一所中學(盧 氏高級中學)設立此獎項。近十幾年來,盧業竑兄弟還陸續資助農村學生接 受高等教育。這些受資助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非常努力,成績顯 著。除此之外,盧業竑為新州Westfield中學等也捐資數年。 「我是幸運的,可以有機會受到很好的教育,教育很重要,可以促進社會發 展,提高自身修養。我要知恩圖報,回饋社會。」 作為一代學術權威,盧業竑卻從沒有架子。他有很多幾十年的朋友。同事們 相處融洽。認識他的人都為他寬厚的人格感動。他的友善,謙遜和包容,鼓 勵了很多人。當說到給予現在年輕學子一些建議的時候,盧業竑說:「作為 科研人員,我們當然要不斷學習,在專業上勤奮刻苦。但是除了在專業上的 不斷鑽研外,很多其他能力我們華人還需要改進,比如表達能力,交談、寫 作等,都是我們的弱點,需要好好培養。再就是要學習有為人處世,和不同 人打交道的能力。」他鼓勵新移民說,美國是一個很開放的社會,只要努力 ,總是有機會的。 盧業竑說,科學上不是總一帆風順,受到挫折要吸取經驗,但不要放棄。「 我不算很聰明,但是很努力,每項工作的結果總是比我自己想的要好。我現 在七十四歲了,可是我覺得自己還可以繼續工作,只要有人來請我,我就去 。」 註:資料來源: 1. Gerald T. Miwa,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thony Y.H. Lu,( 1998). Anthony Y.H. Lu commemorative issue. Drug Metabolism & Disposition,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2. Yang,C.S. DEDICATION (2010, May 16-20),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somes and Drug Oxidations, Beijing, China. 3. 盧業竑1968年三月25日發表論文英文原名:Role of Hemoprotein P-450 in Fatty Acid w-Hydroxylation in a Soluble Enzyme System from Liver Microsomes. 2010 Sino Monthly New Jerse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6.175.170
guam:婀 用白色上色好像不太明顯 囧 02/15 16:39
hint:農化系老學長:) 02/15 23:42
jjsakurai:推他那股傻勁 現代的人沒有結果就會急了 然後開始看什麼 02/16 11:51
jjsakurai:好出paper就往那裏靠去 02/16 11:52
jjsakurai:當然科學研究來講 那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 通往tenure之路 02/16 11:53
jjsakurai:沒有現在這麼困難 02/16 11:53
puec2:不一定喔 當年大學聯考,碩班,博班考試就刷掉一堆人了。 02/16 12:18
puec2:今天有多少人放在當年的那時空環境是連碩士班都考不上的? 02/16 12:19
jjsakurai:所以那個年代才真美好啊 02/16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