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uec2 (^^y)》之銘言: : 與你分享一篇文章,很長,可以只看我上色的地方。 : 誤入藕花深處 : : 藥物代謝專家盧業竑教授 : : 楓 雨 : 1968年春天的某個星期,全美生命科學會議正在新州大西洋城進行。這次年 : 會由全美生物化學學會、藥理學會以及其他學會聯合主辦,規模盛大。那天 : 是星期五,年會已經進行(Anthony Y.H. Lu)了四天,這是最後一天。 : 盧業竑(Anthony Y.H. Lu)正向會議室走去。他在密執安大學(The : University of Michigan)做博士後。此時他有些激動,因為幾分鐘後,他 : 將要講演自己的第一篇研究論文,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在全國性的會議中發表 : 論文。 : ....... : 當盧業竑結束講演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接著是一場更為熱烈的討論 : ,與會者都被他的報告激動了,紛紛提出問題。盧業竑悄悄鬆了一口氣── : 他成功了!他還不知道,他講論的題目,竟是當年藥物代謝研究中最熱門的 : 課題。 ; .... 上面那種事情發生的機會不會有多高 做研究的基本動作之一就是 蒐集閱覽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題目的相關文獻 閱讀一堆相關文獻之後 多少會對自己要做的題目"有感覺" 知道價值大概在那裡 當然 確實有些時候我們是做好之後 甚至發表之後一段時間才發現 自己當年做的某件研究很有價值 問題是這年頭研究經費可沒多充裕 事先沒想好自己要做的東西有多大價值 要寫出能招到研究經費的 研究計畫書恐怕很難 注意上面的主角所在年代的美國如果有博士學位要提出綠卡申請 幾乎是"自己隨便寫寫申請書就可以輕鬆過" 那種美好的年代早就過了 還有一點 迷迷糊糊抓到什麼就做什麼研究或者抓到什麼就一頭栽進去 拼命奮鬥的人的裡面 最後沒做出啥好東西的人 大約是不會有人去訪問 並寫下其(不成功的)奮鬥史 ※ 編輯: saltlake 來自: 118.169.224.100 (02/15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