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otoCrit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ff860 (FF)》之銘言: : 這篇文章是看完羅蘭巴特的書《明室》之後 : 對於攝影藝術的個人感想,分享~~請多多指教^^ :   :   : 圖文網誌版: : http://blog.yam.com/ff860/article/18809884 :   :   : 那麼回過頭來對「專家」的定義, : 比起部分技術高明的職業攝影師,拍一些很酷炫的照片, : 可能普通業餘人士隨手拍,放在部落格的,還更接近攝影的本質。 因為我還沒去啃明室 所以你有沒有誤讀我不清楚 上面這段話似乎暗示了一個前提... "愈接近本質愈好" 但我會問一個問題是..."接近本質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將藝種的獨特性發揮出來嗎?(那麼重點到底在於藝種的獨特性還是在本質的追求) 不管是哪一種目的..這目的背後都會有個目的 所以依照你的陳述.. 巴特可能提到了怎樣做會接近攝影的本質..怎樣做不會..? 但是巴特有暗示"愈接近本質愈好嗎"? 他有建立"追尋本質"的脈絡嗎?(說明人沒事為何要追尋攝影本質) :   : 至於八特先生說的「刺點」,我倒是持非常懷疑的態度。 : 也不是說不認同,而是覺得從刺點這個角度切入談攝影,實在是不實際, : 個人覺得這比較像是巴特自己的日記,他抒發情感,我隨意看看便可。 就我的理解.. (您可以在板上搜尋"刺點"..看看之前的戰串) 刺點是從觀看的角度去分析的 所以從拍攝的角度去理解這個論點 似乎會有點混亂 :   : 巴特寫到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事情,當人意識到被拍照時,會瞬間擺出姿勢, : 這個姿勢是被拍者「希望自己給人的形象」與「自己覺得自己應該是怎樣的形象」 : 換句話說,這個姿勢是被拍者「模仿自己的形象」 : 我企圖從中找出什麼道理, : 但可惜我只是小小角色,看不出其中端倪,跟大家分享就好啦! "自己覺得自己應該是怎樣的形象"..這想像的形象是怎麼來的? 是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 是不是透過周遭人事物的反射? 所以簡單來說..我們認知的自我形象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被社會建構出來的 模仿特定形象帶給我們滿足的話..我們就很容易持續模仿那個形象 而不是單純因為..自己的獨特性或靈魂讓我們發展成現在這種形象 傳播領域當中也有所謂的SPP(自我展演) 你可以搜尋看看相關論文 :   : 巴特先生很厲害,但是時代上與我們是有隔閡的,價值觀自然是有所差異。 : 如果他活在快要2009年的今天,不知道他的看法又是如何。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210.59.92.155 : → ff860:這些問題應該是很多人想過~~書裡有解答 但不知是否是唯一解 12/15 23:3 痾~ 看到"唯一解"這句話讓我很驚訝... 你真的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個不會變動無法質疑的"標準答案"嗎? 巴特的著作只是反映了他的觀點... 我們必須藉由著作的內在(論述)與外在脈絡(時空背景..依據的典範).. 去理解作者基於什麼準則與怎樣的價值觀..建立這樣的觀點 看你原文的最後一段..感覺你應該是理解這一點的 所以我想你應該是問..有沒有其他著作探討類似問題 我是沒看過其他類似面向的攝影相關著作..所以我不敢說有沒有... 不過若你有明確的疑問與議題的話..建議可以直接拋出來 然後大家依據各自接觸過的領域提取理論來探討 -- http://www.flickr.com/photos/boy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6.8.82
tyke:真是給了我腦袋瓜很多激盪!另外想請問"藝種"是什麼? 12/24 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