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otoCrit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DESW1 (充滿理性的瘋子)》之銘言: : ※ 引述《aloke (爽勒 你管我)》之銘言: : : 也不能說狗腳印不能聯想到青春的痕跡啦..... : :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 : :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 : (老爸 : 外面突然下的雪像什麼 ? 兒子說 : 像鹽灑在空中 ~ : : 乖女兒 : 會不會講阿呆子,是柳絮被風吹起來 ~ ) : : 簡單來說這是個 "不美的聯想 或 比喻" : : 青春就像狗走過水泥地留下的腳印 ??? 是在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 : : 為什麼要狗腳印不用人腳印 ?? 為什麼要把人的青春感慨投射成狗 ?? : : 這是種幽默的手法嗎 ?? 以下恕刪 書妖舉的這個例子很有趣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那故事裡面出現的都是同樣具體的事物 在類比時不會讓人感到落差很大 回到原本的作品來看.. 如我之前所說的... "青春的痕跡"這是個極大範圍的題目 底下有太多的內涵 那不是一張照片可以承載的 但使用一種過於具象的表達方式時(腳印->痕跡).. 容易讓觀者感覺文字超越影像太多 你看荒木經維說他其實是在拍"人生" 但別說一張照片..他甚至不會將任何一本攝影集命名為"人生" 因為他用一輩子的作品去闡釋那個題材 同樣的也有人說杉本博司是在拍"時間" 他拍了蠟像..拍了海景..拍了博物館...拍了劇院... 他用不只一個系列的作品去呈現時間的各種面貌 而那還只是冰山一角 而enjoy這張的問題則是相反 問題在於溝通程度這件事(後面詳述) enjoy這件事 一個表情帶來的體會遠比enjoy字面為多 因此這個標題不但沒有為作品增加什麼 反而破梗了 但我好奇的是.. 當我"知道"被攝者是在enjoy之後.. 得到的feedback是什麼? 對我來說.. 是沒有的 我只得到了一個答案~ : 但我想這也是代表我想述說的意含與使用的元素還不夠強烈 : 我一直在想 如果要用相片述說 那說的一定要是自己的想法 : 拍幾張廢墟 街頭(絕對無影射任何人) 就丟上來 要人家去想像你想述說甚麼 : 我覺得是不負責的(Boyen兄這時候會說:何必一定要統一答案 讓大家去聯想不也很好) : 所以我希望我的照片是能被統一解讀的 因此我加上的文字 : 希望大家能從文字了解 作者拍這張相片想說甚麼 : boyen兄的建議我懂 不要用文字 甚至不要用命名 : 讓觀者自己從照片去解讀 這樣的作法我是認為是百分之百的王道 ㄟ兜~ 我印象中我是說標題與內容的關係也沒有標準答案 ^^" : 但經過與boyen兄詳談之後 我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效果 : 單用相片就可以表現出來的訊息 太過直接 曖昧了 : 懂得人有自己的說法 不懂的人也不曉得自己懂不懂 我想那天我們閒聊之後已經有部分共識 慢慢來囉~ 不用太急 我想既然我一直灌輸你"沒有標準答案"這件事... 那你應該知道.. 我說的東西自然也不是不能質疑的 XD 關於"精準地表達"這件事 很抱歉我符號學學得不好 只能用很粗淺的方式去講 一般人常常認為..好的藝術品應該能不靠輔佐表達"很清晰的概念" 但是符號或圖像為什麼有溝通能力? 是透過學習得來的 所有的傳播以及溝通過程..都無法擺脫製碼者與解碼者本身的知識結構與生活經歷影響 文字因為有很多很多字與詞專職分工去表達一些意念... 加上系統化地定義...更重要的是系統化的教育 於是可以很精準 但也不是精準到不會發生錯誤 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諧音字笑話 ex. 蔣幹打電話給曹操 蔣幹: 喂~ 操你嗎? 我幹啊~ 定義的內容也不是亙古不變 而是會隨時間浮動 ex. 小心我超鏈結你喔~!! (出處: 囧男孩) 很多圖像因為沒有人去大規模..系統化地定義意涵 也沒有系統化地教育 因此圖像相對於文字是曖昧含混許多 但是為什麼有的圖像可以能夠很精準? 牽涉到幾個因素~ 1. 那種表達公式可能已經被大眾文化商品複製到爛掉 根本不需要太多資訊就知道想要表達什麼 2. 觀者與創作者處於極端相似的背景 共享極端相似統一的價值 類似的意念觸發方式已經重複過無數次 因此溝通的過程也被定型化 若是想要創造一種"很精準的曖昧圖像"... 就只能繼續地去複製過去的cliches 如此觀者才有足夠的知識結構解讀出相同的結果 或許有人會想... 像是戰地攝影那種作品.. 傳達出來的就是"戰爭很可怕..無情.." 在電視電影開始消費戰爭之前 它的意念應該就算蠻精準的 沒錯~ 牽涉到人類本能的題材 (生..死..滿足..匱乏)的確是不需要太多學習即可解讀 但是怎樣的溝通叫"精準"呢? 難道是觀者異口同聲地說出"戰爭好可怕"就叫精準嗎? 其實不然~ 這之中還是有溝通程度的差異 長期鑽研紀實攝影的玩家... 他可能就圖像本身表達出的氛圍.. 判定創作者想要將戰爭"塑造得很可怕" 他"認知到"戰爭的可怕~ 你問一個比較善感但沒有參戰過的觀者... 他可能因過於震攝而反戰 可能還會掉下眼淚 你問一位沙場老將 那可能會勾起他的往事 他是"體會到"戰爭的可怕 雖然接收到的訊息可能都是"戰爭很可怕" 可是溝通的程度有很大落差 不僅如此.. 男性與女性 穆斯林..以色列人與美國人 20歲跟70歲的人 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 面對相同文本的溝通程度都會有落差 這又衍生出一個常見的問題... 很多人希望作品能準確地表達出創作者想表達的"意義" 但是攝影不是文字 也不是猜謎語 今天就算觀者認知到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戰爭很可怕" then so what? 這個作品觸發了什麼新的東西? 或是什麼觀者原本沒發覺的東西? 反思了什麼? 如果沒有 就像我說的.. 直接用文字寫出"戰爭很可怕"不是更有效率? 因此我個人認為.. 對於具有曖昧含混特質的圖像來說... 想像空間的重要性遠勝於"答案" 圖像沒有文字那種精準的優勢 卻能提供無以計數的線索去觸發無邊的想像 所以當你認為應該要追求"精準地表達"時 我會想先跟你談談"精準溝通是怎麼回事"~ 然後我會建議..跳出你原本習慣的社群與攝影本身 當你看到更多時 或許你會對這個目標改觀 先回到這 淺見~ -- http://www.flickr.com/photos/boy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1.0.29 ※ 編輯: Boyen 來自: 123.192.182.16 (08/09 22:26)
cc3000tw :我對我之前的作為有點感到羞愧了~~ 08/10 08:01
Boyen :你... 你做了什麼? @@ 08/11 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