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otoCrit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rinken (飲)》之銘言: : ※ 引述《stfanchen (BB)》之銘言: : : 這只是月初去廈門參加一個交流活動 : : 這個旅館讓我想起台灣8年前的主題式汽車旅館,有相似的 : : 趣味,只是他們的"失誤"更多,讓我不禁想拍下來。 : : 這四張都是依循"痕跡"的想法在拍,因為那才是生活,而不是符號。 : 謝謝。 : 可否指點一下,兩張粉紅色的房間,牆面看不出任何"殘跡", : 如何可以相關聯?是否是個對照組?或是牆上物件的配置是人為痕跡的一種? : 或是只是同一時間地點拍攝所以放在一起? : : 從你第一次的討論(關於食炮人)就一直很對"當代攝影"很好奇,說實在的 : : 我僅能提供目前一些資料給你,就是坊間可以買到的那幾本在歸納近20~30 : : 年的攝影。當代不是意旨某種新風格或是某種新藝術思維,我想2010年在 : : 國美館展出的On the Cutting Edge-Aspect of Korea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 : 的策展人 金升坤教授 有在該書的序言點到這個討論。 : : 而關於現代攝影亦或是延伸至現代藝術則是有明確的定義,你想知道他們的關係 : : ,或許現在的研究已經有些成果,我想從論文或期刊的關鍵字搜尋是會有學術上 : : 的"看法"。 : 我想是食炮人的展演方式,還有呼應Rineje Dijkstra的手法, : 讓我以當代的脈絡來看待該件作品, 其實Rineje Dijkstra也是現代主義的作品,非後現代 or others. 當代的"徵候"(或許30年後回頭歸納,真有某種"屬性",但目前頂多在資料收集罷了) 也多停在作者對於書寫對象與他人不同的Hook,甚至不是在美學上產生呼應"徵候" 的新形式,唯一可以比較確認的應該就屬於Dead-pan. : 我大概不會以同樣的問題問"神變"那系列的作品。 去年,一位法國教授來台灣找黑白攝影的新世代作品,他正在策劃一個展覽, 內容應該是在當代攝影中是否傳統黑白寫實攝影有新的態度,他遊歷亞洲作田 調工作。我在想"神變"應該有新態度,不然,他也不會要找我去法國展覽,甚 至讓我產生好奇,著手傳統黑白寫實新態度的思考與創作。這趟去廈門,我們 有一場個人作品的介紹,沒想到反應最多的居然是"神變",或許,我們真的要 認真的以同樣的問題思考"神變"背後到底什麼是新態度,而非把他框入"當代" 亦或是"現代"還是"後現代"的語境之中。 : 除非你否認,或不在乎你的作品是否是當代作品,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真不在乎它是否當代,我是拍照的人,我拍別人不拍或是不會這樣拍的照片。 : 抱歉我手上暫時無法取得金升坤教授的資料, : 至於現代攝影延伸至當代攝影的問題,我倒覺得目前不只一家之言, 的確,攝影史的研究本身就是史學的內容,他當中涉及在什麼證據以及觀點下的 詮釋,但無論如何,這不是我關切的,他可以如何延伸,我想你不妨找 林志明 教授,他可以給你很多幫助,我只是拍照的人。 : 至少台灣最近可以取得的兩本書,"攝影的精神"與"這就是當代攝影",便不太相同, : 特別在"這就是當代攝影"這本書序言,便有明確點出某種詮釋是錯的(該書認為)。 : 所以我只是好奇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延伸。 : 我猜你認為當代攝影是自我指涉的,是與攝影史互動對話而來的。 : 或是你不在乎當代攝影是怎麼來的,那也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 我應該只是回應我生活吧 ^_^ : 我認同你的想法喔,我想那麼辛苦作作品,最後還是要說服自己吧,那才是最實在的>_^ : 若有冒犯,您莫見怪,我相信對作品最細微的考察,才是對其最大的尊重。 沒有什麼冒犯啦,原本就是討論,你願意講,我高興都來不及了,因為我也會在 對話的過程發現自己作的不夠的地方,謝謝你。 這次的 廈門旅店,應該可以歸納在"物件與空無"這個部分,台灣有一位超級高手 明年會在海馬迴展覽,他叫做 楊天行,大家要記住這個名字,因為10年前他早就 在歐洲榮獲幾個大獎,但因為宗教信仰,後來醉心修行,台灣幾乎沒人知道他, 明年個展,千萬別錯過。 (我好不容易把他找出來~呼!)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5.16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