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sychia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在大學畢業的那年 被診斷為躁症發作 住院一個月 隔年又再次住院 第二次出院的時候 我想起了那段住院的時間裡一位醫生所說的話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起伏, 當這情緒起伏過大的時候 影響了生活與週遭的人 就會被認定為精神疾病" 然後我覺得自己其實是從一個小的精神病院 進入到了大的精神病院--台北市 台灣 地球 到現在過了約四年 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 也許明天出門就發生了車禍......(呸呸呸) 但至少現在的生活過的還不錯 想分享一些想法 給版友們參考 基本上每個現代人多少都會有心理上的問題 是否該被診斷為精神疾病只是一種程度上的差異 當時被診斷為躁症發作的我 一直深信自己是在經歷馬斯洛這位心理學家所謂的「自我實現與高峰經驗」 他將人類外在行為認定為受到內在心理需求所驅使 而這些心理需求有層次之分 簡單介紹一下從低到高的需求是: 生理需求--吃東西 喝水 睡覺 排泄 性 心理需求--安全感 今天的生理需求滿足後 明後天 未來的生理需求也要能夠確保 愛與被愛--與人互動交往聯繫 感情 尊嚴--被生活周圍的人尊重 覺得自己受到重視 有價值 自我實現--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可以完全地投入其中 對於知識與美--追求真 追求美的事物,例如知識與藝術 超越自我--類似道/佛家?「東方」所說的天人合一 的感受 個人與社會及自然界的融合 基本上當低層的需求被滿足了之後 人會開始追求上一層的需求的滿足 簡單的介紹是這樣 其他更多的理論麻煩各位找書或者上網搜尋了 於是 我認為自己像是一枚硬幣 一個物體 當我從人本心理學的理論來看我自己 來解釋我的行為時 我得到的結論是我正在經歷自我實現 我感到非常地快樂 當醫生從現代的精神醫學來解釋的時候 我是躁症發作的精神病患 正如從不同角度所看到銅板的正反面 並沒有那一個說法才是正確的 哪一個是錯誤的這樣的差別 我與幾位醫師討論過這樣的看法 但他們似乎不太懂得我所說的人本心理學 至少沒有反駁我 所以我仍一直這樣相信著 而這樣的看法讓我比較能夠活得....諧調 快樂一些 相對於需求都被滿足的躁症來說 如果要用這樣的理論來解釋憂鬱症的話 我想那是因為某一種 或者某一些需求 長久下來都不能被滿足 累積許久的不健康所引起的 例如長久地被家人所忽視 對於其他的精神疾病 比較複雜 每個人的情形也都不同 我還想不出好的解釋 但基本上 現在的自然環境已經被人類破壞的太糟糕 社會也充斥著許多負面與不公義的事情 人要完全地健康 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以上 希望提供這樣一個不一樣的角度讓大家來看待精神疾病這件事情 想想看是不是有什麼需求是缺乏的 然後尋求改善的辦法 希望能對你 或你的親友們有些幫助 祝大家身體健康 ......身心靈 健康 -- 我那虛無飄渺的人生觀,變動不停的價值觀,東拼西湊的世界觀,為的究竟是什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18.204
flooding:很喜歡這篇文章。 03/26 17:59
touchfire:good~push 03/26 22:59
謝謝 :)
REPOPO:借轉"與南共舞"心理學板 03/27 15:38
這版在哪啊 不在PTT嗎?
giliguala:這樣的詮釋還不錯,可是如果一個人在某段時間中想法又多 03/27 22:26
giliguala:又快,說話變得聲音大話量多,性需求增加,覺得自己能力 03/27 22:27
giliguala:變強,甚至出現幻覺,這樣也可以用類似的角度來詮釋嗎? 03/27 22:28
我覺得馬斯洛的理論有個地方好像沒講清楚 或者該說我沒讀到 這一層層的需求的滿足 新的高層需求出現取代低層需求 的變化過程 需要多久的時間 幾年? 幾個月? 幾天? 幾小時? 或者是幾分鐘幾秒鐘? 躁症的徵狀之一「睡眠需求減少」 我把它解釋為高層需求出現了取代這低層的生理需求 而「購物慾望強烈」我認為可以看做是現代人透過消費的過程, 建構自己的形象,可算是一種自我實現。 雖然可能偏離了原理論中「投入自身所愛的活動」這樣的自我實現 (但 再強調一次,這世界現在已經是病態的了:P ) 而「計畫 想法很多」是類似於自我實現時,創意的展現 雖然這些計畫可能並不符合現實社會的運作邏輯, 但應當都是依循著「患者」本身的生活經驗脈絡。 基本上我覺得,如果把這五個或七個層次的需求,拉開來在長期的時間下來發生, 就是一般人的狀況。 而躁症的人,可能是在短暫的時間內,一週,或者一天內, 同時/相對快速地 經歷了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的滿足,一次甚至許多次 而呈現一種旁人看起來非常混亂「異常」的狀態 (至少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 自我實現的時候,快樂的時候,人的能力確實是比鬱鬱寡歡的時候強吧。 也許是會過度誇張妄想了自己的能力,我還沒有幻覺的經驗,並不清楚, 但我相信這些「妄想」都是順著「患者」自己個人獨特的生活脈絡, 只是因為跟普遍的世界現實有所出入,就像是小說或是電影情節, 只是因為我們太過入戲了, 在不恰當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舞步,所以被認定是「生病」了 就像穿著歌仔戲的服裝來演出莎士比亞戲劇那樣子...... giliguala所說的「某段時間」或許就是那關鍵性的地方。 ※ 編輯: bipolar 來自: 218.169.50.94 (03/28 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