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_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gsuper (Logit(odds))》之銘言: : : 每片樣本 , 是一個棲地微生物的菌相組成 , 內部含有約 200~1000 種細菌 : proportional data 總和為 1 (可想像每片樣本是一圓餅圖) : : distance matrix 方面 , : 因為歐氏距離等方法不太合理 , 採用演化距離 (UniFrac distance) : : 首先先以各個細菌的 16s rRNA 序列資料庫作為依據 (約 10000 種序列) : node 為細菌 , edge 為 16s rRNA sequence pairwise alignment 的 score : 依照上述資料建了一棵演化樹 : : 依賴這棵演化樹 , 一次 input 兩片樣本 : 計算 weighted UniFrac distance (tree-based & abundance-based) : : 概念上是 : sum of occuped edge length and adjusted by abundance of bacteria 你做的工作已經超出我的能力,不過我想我還是可以提供一些想法。 不過這和 R 本身沒什麼關係了。 1. 假如你已經建好一個距離矩陣,那我想有好幾個多變量的方法可以解。 例如 dbRDA 可以有一個以上的自變數來解釋該矩陣, 或是更傳統的多變量方法來檢視不同樣點的差異性。 前題是,這個矩陣與套用的分析可以正確地解決你的問題。 2. 既然你也建了親緣樹,那可能可以考慮比較方法中的分析方法。 或許你目前的做法正是如此,但我不懂該課題所以不能說更多。 不過我不了解一件事,就是你的每個抽出樣本都有一堆序列, 那你的親緣樹是怎麼跑出來的?樹的每一枝是一種菌還是一個樣點? 所以枝與枝的距離是什麼意義?我目前還不了解。 3. 是不是可以將你目前的工作可以描述成 「棲地條件(如溫度)如何影響細菌群落相」,同意嗎? 是的話,我想分析上的概念和大多數群落生態學的分析方法大同小異。 不同之處只是材料上(物種、功能群或遺傳序列)的不同而採用適當的方法或模型。 或許你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找解決辦法。 在這個角度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不同種類棲地的某類生物相是否不同」, 或是「棲地的某些特定條件如何影響某類生物相」。 只不過你的材料是細菌還外加親緣樹,我沒學過,不能給你更多建議了。 -- http://apansharing.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7.37.172 ※ 編輯: andrew43 來自: 122.117.37.172 (12/08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