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vincentank (環境需要的是你)》之銘言: : ※ 引述《pttvix (ptt)》之銘言: : : 嚴長壽講了一段話 : : 花蓮有好山好水,就像青菜,水果,是做菜的好材料 : : 他們要開餐廳,可是連盤子都沒有,也沒有廚具 : : 結果上面的人說,我要給你們一台超大電視機 : : 而且要先把房子一角打掉才能把電視機搬進來 : : 任何比喻都會有破綻 不過點出了一個問題 : : 花蓮需要什麼? : : 而給花蓮的東西 真的是花蓮需要的嗎 : 我其實很想提出討論,但我覺得我這方面的知識還不充足,不敢說嘴,不知道板上有沒有 : 研究觀光的板友可以提出見解? : 我的疑問是這樣的:「到底哪種樣子的觀光模式應該被鼓勵?」 : 大家可能會覺得觀光這種東西,取決觀光客想怎樣就好,不應該去「規劃」或「介入」, : 但我卻認為不同的觀光模式有可能會影響地方的發展。 : 我粗略的二分法認為,觀光分成兩種,一種是「自助」,一種是「跟團」,而觀光客又可 : 分兩種:「國內」、「國外」。 : 所以如果將上述四個因素作矩陣,我們可以先簡單歸出四種觀光的模式:「國人自助」、 : 「國人跟團」、「外人自助」、「外人跟團」。 : 到這邊我要講一下,怕大家直接按左鍵離開後呸我,認為我背離「公路板」討論範疇, : 因為我覺得四種模式,會影響交通規劃中的「旅次發生」、「運具分配」和「路網指派」 : 如果不能釐清這四種模式的需求,「或許」(我用或許唷...)興建蘇花高不是增進觀光的 : 唯一解。 : 以下是我個人認為四種模式對當地的影響和可能需要使用的交通工具: : 「國人自助」 : 定義:基本上我認為一般家族、朋友團體、或個人,非經由旅行社規劃安排且帶領的觀光 : 行為。 : 交通工具:私人載具為大宗,大眾運輸工具為輔。 : 觀光的偏好:按照一般新聞媒體雜誌報導,或者親朋好友的推薦,先尋找熱門景點,再 : 找尋私房景點。因此,一般道路系統能到達的地方,會為優先選擇,若景 : 點深度不夠,恐造成“趕場”之情形。 : 對當地的影響:熱門的景點很熱門可能會有假日塞車情形,漂亮的民宿一房難求,但冷門 : 的景點就只能有少量“懂門路”的旅遊人潮。而不同地區的觀光客,需求 : 也不一樣,對於當地產業的需求也不同。 : 機會或威脅:如果政府或地方組織有遠見,就會好好的經營熱門景點,成為當地招牌,反 : 之,因為品質沒有掌握,讓觀光客留下不良印象,“回鍋率”降低。 : ------------------------------------------------------------------------------ : 「國人跟團」 : 定義:由旅行社或專門人員安排且帶領的觀光行為,包含進香團,里民旅遊等。 : 交通工具:遊覽車,小巴,或其他準大眾運輸工具。 : 觀光偏好:著重在熱門景點,如名勝古蹟或廟宇等等,觀光客受限於團體規則,無法自由 : 行動,可能會造成「上車唱歌睡覺、下車尿尿買藥」之情形。 : 對當地的影響:除了熱門景點的攤位或店面一樣很賺外,其他可能只會有少數約定的休息 : 站、名產店、餐廳可以獲利,一般景點很難吸收得到此類觀光客。且對當 : 地其他產業的影響少。 : 機會或威脅:如同上述「國人自助」。 : ------------------------------------------------------------------------------ : 「外人跟團」 : 定義:接近國人跟團,但規劃行程的影響因素更為複雜。(這邊我只是猜測) : 交通工具:如同國人跟團。 : 觀光偏好:由於國際機場的位置不均,所以景點之間會取決地緣關係和景點的熱門程度。 : 而由於語言或文化的不同,會更牽制於帶領的人員。但也因此,偏重文化性的 : 景點喜好程度,恐勝於一般國人。 : 對當地的影響:如同國人跟團,但“廣告的效力”更遠及其他國家,會造成什麼效應,無 : 法得知。(觀光局歷年外人來台景點偏好統計?) : 機會或威脅:機會取決於外人當初對當地的了解,期望與失望成正比。 : ------------------------------------------------------------------------------ : 「外人自助」 : 定義:簡稱「外國的背包客」。 : 交通工具:由於法規的限制,背包客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的比例可能高於私人載具。 : 觀光偏好:大眾運輸工具可及地點為優先,可以看得出在地文化和擁有特殊自然景觀的景 : 點為首選。 : 對當地的影響:國外知名的景點依然熱門,其他景點目前尚難預測,但對當地其他產業的 : 需求可能大於跟團。 : 機會或威脅:當地的建設是否對外人友善,會直接影響外人印象。但只要把握住文化的特殊 : 性,並善加規劃,可能打出不一樣的國際名聲。 : ------------------------------------------------------------------------------ : 暫時小結: : 一、自助或跟團對於當地產業應該會有不一樣的變化,而交通建設適合哪種觀光模式發 : 展,值得研究。譬如「跟團模式」對地方發展幫助不大等等。 : 二、無論哪一種模式,政府對於當地的觀光建設,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或者可以有效 : 控管品質?成為首要目標。否則放牛吃草,有路就好的心理,可能只會使景點的品質持 : 續下降。 : 三、國內是否忽視了「在地文化」之於「觀光旅遊」的本質,只一味的複製其他景點有的 : 熱門設施或熱門名產,使「差異性」降低? : ------------------------------------------------------------------------------ : 本文的立論限制: : 一、都是我之前想的,尚未實證。 : 二、我盡量力求客觀的敘述,但在外人觀光部份,我以自身曾至國外旅遊的心得投射進 : 去,恐過於主觀。 : 三、我不是觀光專業科系出身,用詞遣句若錯誤,請大家指正! : ----------------------------------------------------------------------------- : 最後心得: : 一、我是學城鄉發展的,我認為如果今天一個區域或者一個城市的治理方向很清楚的話, : 其相關的配套措施都要朝其目標發展,並且規劃者應該要以“情境式的規劃”方式, : 修正其規劃的內容。 : 因此我認為若花蓮要發展觀光,必須先釐清要發展“怎樣的觀光?”“怎樣的觀光對 : 當地才有幫助”“吸引怎樣的觀光客”,再來檢視其他政策是否可以支撐其目標,以 : 及民眾是否能配合。最後從觀光客的角度,回過頭來檢視是否有修正的地方。 : 二、光搞觀光或許是吃不飽的,但是相配合的產業應該不是會汙染環境的高耗能高污染產 : 業,而應該要以文化創意產業作發展。而文化創意產業能夠聚集的三大因素在於: : (一)便捷的交通與快速的資訊連結 : (二)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 (三)人才的培育與吸引→良好的生活機能 : 其中第一項所謂的交通,除了聯外之外,也包含內部的交通連結是否便捷。第二項指的是 : 民眾之間是否有那種「氛圍」,對於多元文化的保護。第三項指的是有沒有好的生活機能 : 可以吸引各界人才。 : 既然花蓮有如此好的自然環境為利基,其他設施和政策能不能相配合呢? : 三、不能只等政府!民間的力量應該要覺醒,對於地方的規劃及發展,但在民眾還沒覺醒 : 之前政府應該要能夠提供足夠的資訊,讓民眾知道,並投入決策。包含蘇花高是否要 : 興建,對於其他配套的措施,花蓮民眾有知道了嗎?還是只是單方面的吸收資訊而已 : 到底哪個是對花蓮好,如果要用投票決定,應該也是充分討論之後。 : 如果民眾習慣關心公共事務,對於一個城市的成長我認為很有幫助,否則全球化那麼 : 快,你要等政府來理你,可能要等到天荒地老吧。 : 四、我個人雖然反對興建蘇花高,但我更認為無論要不要興建蘇花高,更重要的是區域的 : 地位和城市的定位,以及民眾到底覺醒了沒,否則大量的人潮是錢潮還是災害都還很 : 難認定。 : 因此除了在安全理由我可以認同興建蘇花高必要以外,其他用產業、觀光和生活水準 : 等理由反駁其他配套方案,實在有欠周全。 : 以上,個人想法,歡迎繼續討論,只是希望蓋的人如果你直接覺得整篇沒價值也不用回 : 了,因為我沒有要說服你們,我擺明了都是猜測,我想說的只是對於大家普遍漠視觀光 : 模式的假想而已。(簡單說就是感想文啦...)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7/04/23 《觀念平台》蘇花高困局 【顧爾德】   台灣觀光景點,常可看到一群年齡偏高、衣著普通、來自農村或小城鎮的觀光客。他 們乘坐遊覽車前來,住宿廉價飯店。這些「庄腳團」的觀光品質,是那些會到礁溪老爺、 陽明山麗緻享受高級假期的民眾難以忍受的。仔細觀察那些在中正紀念堂、愛河邊、八卦 山、九份等景點的庄腳觀光客,他們多帶著滿足的笑容。即使是低品質的觀光,對他們也 是少有的享受。   在不景氣的年代,這些觀光客成了慘澹經營的中低階飯店與餐廳主要收入來源。每個 產業不可能只提供高價位產品,一定也有中低價位產品。不過,一個觀光景點以廉價的觀 光團、飯店、餐廳與藝品店為主,代表著觀光業者正競逐而下,這個地區的觀光產業很可 能在走下坡。花東縱谷也可能面臨這個危機。   東部國道貫通後,運輸成本下降,觀光業者可以載送更多廉價觀光團到花東,當地觀 光產業肯定可享受一段榮景,但觀光資源會被消耗的更快速,也會讓中高階旅客止步,這 令許多人擔心。   換一種思考,為什麼不能讓整個觀光品質提高?不論享受低階或高階觀光商品的旅客 都能獲得更好品質的旅遊,也許台鐵觀光列車也能像日本鐵道一樣,提供著各種價位但品 質同樣有保障的產品。包括「庄腳團」的老先生、老太太都可以坐著高級的觀光列車去享 受更舒適的假期。要做到這點,得提高旅客的消費能力。有了較高的消費能力,才有可能 逐漸形成較高的消費文化與產業鏈。   這正是問題的癥結:我們可以期待凋敝的台灣農村中,那些會因為提高一千元老農津 貼而改變投票行為的民眾,明顯提高觀光消費能力嗎?套一個流行的「M型社會論」,當 社會分化成高階消費者與低階消費者兩大群,一般觀光產品的提供者沒有能力提供五星級 飯店的務服,只得競逐而下,爭取低階消費者。   東部國道有關經濟效益的爭議,事實上是不景氣的台灣,競逐而下的個案之一。「產 業東移」從上個世紀的九○年代喊了十幾年,實為空口號。就傳統產業而言,只有水泥、 砂石業這些破壞環境的產業才是少數東部國道的受益者。真正可為東海岸帶來經濟效益的 是觀光,但長期的觀光資源保護,對東部民眾的效用並不高。不是他們的無知,而是大環 境逼他們做出追求短期利益的選擇。   若把兩岸經貿和東部開發對比並連結起來,頗值得玩味。全球化可以快速進展的要素 之一是運輸成本大幅下降。台灣官方遲遲不開放兩岸直航,就是希望藉由提成本提高來減 緩台灣全球化重要面向之一的「中國化」。台灣官方的擔心的並不只是經濟的依賴度,還 擔心台灣的在地性被強勢的中國同化,自主性與認同感消失。在蘇花高問題上,政府卻主 動以降低運輸成本方式促進花東經濟發展,而民間反對聲浪則擔心花東的在地性(包括自 然與人文)會逐漸泯滅。雖然花東水山的破壞,和長江、珠江污染一樣,可能永不回復, 當地居民卻多會歡迎全球化。   全球在地化這句美麗的口號要實現,需要有夠堅強的在地力量,強到足以同時保持自 主化與開放性。而台灣的問題卻是:全球化先弱化了最底層的農工階級,接著政府的保護 政策未能挽救農工的弱勢,還進一步弱化了中產者。一個弱化的民間,就愈沒有自主性與 選擇性,愈能容內部更粗糙的消費、生產與剝削方式。   蘇花高,庄腳旅行團與台商,他們都是台灣面臨全球化困境中一個又一個的環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01.138
starsand:整篇看了五遍 起承轉合的很奇怪 借題發揮強調底層弱勢 04/24 23:23
starsand:但這和蘇花高有關嘛= = 04/24 23:24
starsand:啥叫凋敝的農村能否期待他們提高消費能力 ......蠻想噓的 04/24 23:26
starsand:高消費能力與低消費能力和蘇花高完全沒關係 04/24 23:29
starsand:真的只是藉蘇花高名義來做文章罷了 講真的 這篇像garbage 04/24 23:30
starsand:純粹對文章評論 如有得罪 請多見諒.. 04/24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