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82024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82023 橋樑命名大觀園 ‧歷史月刊 2009/03/11 如果有人問你金門橋在哪裡?你可能會回答在金門吧!筆者在台中縣東勢鎮下城里,探訪過一座稱作「金門橋」的糯米橋,這座橋小巧玲瓏,但名稱卻透露一股雄偉氣勢,讓人聯想到台灣海峽那具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的「金門」... 【文/王派仁】 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可能都會路過一、兩座橋樑,但是多數人可能習以為常,並不會對這些提供他們輕易渡河的橋樑,有什麼其他的想法。然而,台灣建橋的歷史可遠溯自荷蘭、明鄭時期,在這3、400年的建橋歷史中,關於橋樑的歷史與故事很多,值得去細細品味。 如果有人問你金門橋在哪裡?你可能會回答在金門吧!筆者在台中縣東勢鎮下城里,探訪過一座稱作「金門橋」的糯米橋,這座橋小巧玲瓏,但名稱卻透露一股雄偉氣勢,讓人聯想到台灣海峽那具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的「金門」島,此外也可能會想起美國那座跨越舊金山灣的宏偉橋樑──「金門橋」。(參見《歷史月刊》251期〈金門橋探索〉一文) 筆者在近幾年的橋樑探訪過程中,發現了不少耐人尋味的橋樑命名方式,特別是一些古橋名稱的由來,有些頗具趣味,有些又深具意涵,而單就如何為橋樑命名,可能就稱得上是一件值得探究的典故。以下將以清代、日據時代至民國40年前後的古橋為主,概述橋樑命名的方式與類別。 地理位置與橋名 台灣橋樑的數量眾多,主要是因為大小河流密布,根據交通部96年底的統計資料,全台各道路的橋樑數量合計1萬1千918座,這麼多的橋樑都有其各自的名稱。一般而言,其最主要的命名方式就是以橋的所在地,例如非常有名的「西螺大橋」。 其次是橋樑所連接之兩地各取一字,像是民國97年9月初被辛克樂颱風造成暴漲溪水所沖斷的后豐大橋。再者就是橋樑所跨越的河流名之,例如連接現今的屏東市與高雄縣大樹鄉的下淡水溪鐵橋,下淡水溪乃高屏溪的舊稱。以前述橋樑命名方式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筆者卻發現雲林縣古坑鄉,有一座糯米橋,在這樣的命名原則下,卻成了「神橋」。雲林縣古坑鄉的華山地區近年以咖啡聞名,卻鮮少人知道在華山國小後方有一座日據時代的神社,要通往神社必先通過跨越山間小溪的糯米橋,該橋於昭和十七(民國31年)年完工,因為是通往神社所在地, 所以就被稱作「神橋」。乍看此橋名,若不知其背景,還真有點「丈二金剛」──教人摸不著頭腦。 材料就是橋名 明末清初,台灣許多地方還沒開發,橋樑也尚未普遍,當時習慣以建橋的材料來為橋樑命名。明鄭時期於台南東安坊(現在的社教館附近)建有大枋橋。《台灣縣志》中指出,大坊橋「在東安坊嶺後通衢之中,官府往來之所也。架枋為之,因以名橋,偽時所建。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蔣毓英重修.後屢圮屢修,皆出縣官捐俸焉」。文中提及這座橋以巨木為架,橋上舖以四方形的大枋,而這同時也是大枋橋命名的由來。 另外,昔日從諸羅縣南下通往府城,必須取道新營到下營,其必經之路的鐵線橋也相當著名。該橋跨越急水溪,《諸羅縣誌》就曾提及:「為縣治往郡必由之路。舊時冬春架竹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漲漂去,設渡以濟行人。五十五年(康熙),知縣周鍾瑄各建木橋。」至於鐵線橋的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因為為了串連與固定一排排的竹篾,兩岸須用藤索或粗鐵線加以固定,因此這種索橋又稱鐵線橋,甚至到後來,鐵線橋已經演變成為地名。 位於北部山區的河谷,則是就地取材安山岩和砂岩,前者屬於火成岩,後者則是沉積岩。由於安山岩和砂岩的特性,有利於打造成長形的石板,再將3塊石板並列構成橋面,修建成跨越深溝或河谷的石板橋,這就是所謂的三板橋。例如建於清朝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位於大屯溪古道上的三板橋,便是利用當地的安山岩為材料,由於石材堅固不易毀損,因此到現在還保留下來。北部山區至今還有許多類似的橋樑,都被稱之為石板橋。 而建造於日據時代昭和十五年(民國29年),橫亙於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溪上的糯米橋,儘管目前已被政府列為第三級古蹟,一般還是以其建築時所使用的黏合劑之一的糯米來稱之。事實上,到現在筆者在探訪新竹、苗栗山區的糯米橋過程中,許多當地人習慣就是只以糯米橋稱之。 特別的紀念意涵 隨著橋樑愈來愈多,每座橋開始有其自己的名稱,以供人們區別與辨識。在我們華人的傳統中,造橋鋪路乃是一種公認的善行嘉舉,因此乃藉由橋名來彰顯這樣的舉動。 隱身於彰化縣八卦山風景遊樂區的山谷內,有一座造型簡潔、古樸的鋼筋水泥橋,其名曰「銀橋」。第一次聽到「銀橋」這個名稱,腦海中不免升起許多的美麗畫面,尤其在許多關於銀橋的介紹,總是將其和自山谷上方湧出的「飛瀑」連結在一起,令人不免想一座在飛瀑下方,閃著耀眼光芒橋樑的美景。 究其原因,銀橋前身是一座鐵線橋(吊橋),乃是日據時代的彰化神社,通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彰化遺跡碑(原址改建為八卦山大佛)的連接橋樑。該吊橋因年久失修,於民國39年12月由彰化商業銀行出資改建,故稱此橋為「銀橋」。彰化縣政府則於民國92年,將此橋列為該縣的歷史建築。 至於清代林爽文起義之地──大里杙,也就是現在的台中縣大里市老街附近,有兩座橋,一座名之為「花甲橋」,另一則喚做「古稀橋」。原來捐資建橋者,是現今大里杙老街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宅慶源堂創建人林秋金。根據《大里市誌》指出,林先生年輕的時候是在霧峰林家擔任總管,人稱「秋櫃長」或「秋家長」,經過多年努力而自立門戶,日人據台後,由於善於經營地產,而累積雄厚資本。事業有成之後,林秋金也熱心公益,於六十大壽與七十大壽時,分別興建「花甲橋」與「古稀橋」,以解決當地人們渡河的困難。 深遠的寓意 在過去科技不發達,交通不方便的年代,渡河或過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就會起個期望平安、順利的橋名,也算是為過往商旅祈求與祝福,同時也更加顯示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 位於大溪鎮打鐵寮古道起點不遠處有一座濟安橋,該橋所跨越的草嶺溪由於頻傳水患,造成往來古道行旅者的不便,所以村民便於大正十五年(民國15年)集資建橋,並且立碑紀念此事。此建橋紀念碑在古道入口不遠處的左側竹林,碑文因為年代久遠而字跡斑駁,主要提及建橋緣由及樂捐者姓名。 此次集資總共興建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三座橋樑,但是紀念碑卻名為「創建太平橋濟安二橋碑記」。從這三座橋的名稱,我們可以想見當年古道路途遙遠與渡河之不易,因此橋名寓含了「渡濟平安」與「東興太平」的祈願。另外像是在苗栗縣公館鄉,完工於昭和三年(民國17年)的永昇、樂善與萬安3座糯米橋,也是具有祈福、保佑平安的寓意。 當然,多數的橋名寓意都較為嚴肅,但也有令人莞爾的橋名。位在新竹縣25縣道的南華橋,百年前還是座木橋,日據時期日本兵馬從橋上經過,因為木橋不勝負荷,致使馬兒摔落橋下,因此地方上得人們就稱這座橋為「跌死馬橋」。無獨有偶的是,位於台北縣貢寮鄉遠望坑,以及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草領古道上,還保有一座「跌死馬橋」。橋旁的簡介寫著「百餘年前還是座木橋,十分窄小,有民眾從基隆騎馬到此,馬匹已疲累不堪,在窄橋上曾摔死過幾匹馬而得名」。 標示方位 在本文一開始就提到的「金門橋」,其名稱著實讓筆者苦惱許久,後來才從當地耄老張老先生的協助解開答案,而這得從金門橋所在的下城里的過去談起。 根據《東勢鎮志‧開闢志》一章中的記載,下城里的開發可遠溯自嘉慶十三年。下城聚落在清朝開發之初,因為位處於平地與山區的交界,不同族群間為了生存的資源或地盤,導致發生激烈的械鬥與搶奪,期間也歷經同治年間「戴萬生之亂」,庄民成立義民會支持官方,派兵丁外出參戰,因此成為戴萬生亂黨的攻擊對象。即便到了日據時代,當地仍舊不甚平靜,時有與原住民產生糾紛,或遭受盜匪攻擊。因此歷來在建築上如何保護庄內安全與人員進出的管制,乃成為首要的考量。 金門橋因位於下城里的西邊,在中國天干、五行與方位表示上,東以「甲乙木」;南以「丙丁水」;中以「戊己土」;西以「庚辛金」;北以「壬癸水」分別表示之。因此「金」乃有代表西方之意涵,而「門」則具有出入口之象徵,「金門」代表著扼守西方出入口的意涵。為了保護和興庄里民的安全,除了庄界四周種植刺竹,藉由金門橋作為管制與了解進出下城里的人員。若是有外人從橋上經過,便可以立即發現。 事實上,以橋所處聚落或城鎮的方位來命名並不少見,但多數直接指稱其方位,例如建於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位處過去鳳山縣城碩果僅存的古城門──東便門的東福橋,就是一例。但是像金門橋這樣的間接命名方式則較少見,但是卻具體表現傳統風水文化的獨特性與前人的生活智慧與素養。 橋名變變變 台灣近400年的歷史中,歷經過不同的統治者,而統治者的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也反應在橋名上。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基於反共復國意識與領袖人物的型塑,而經常將橋名之為中興橋、光復橋、中正橋、中山橋等。 當然,隨著統治政權的轉換與當代主流意識形態的改變,橋樑的名稱也會隨之改變,位在台中市鬧區的中山綠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中山綠橋跨越的綠川,蜿蜒貫穿台中市。綠川原本稱作新盛溪,中山綠橋的原名也叫做新盛橋,但是依據台中市史的記載,新盛橋更早的名稱叫做五天橋。日據時期,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於大正一年(公元1912年)巡視新盛溪時,發現兩岸遍植花木、翠綠怡人,於是將之改名為綠川,而新盛橋也隨之改為綠橋。 至於中山綠橋的「中山」兩字的由來應該是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當時「為破除日本統治觀念」,制訂公布〈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而日治時期的新盛橋通被改名為中山路,而綠橋之前也再加上「中山」兩字。不過這幾近年來,有部分的台中市民發起將綠川重新改回新盛溪,中山綠橋也應重新改回新盛橋的運動。 橋名如同人名,有些雖然普遍但卻好記,有些則是有其特殊的典故,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簡單明白的橋名,讓人們知道其所在或地緣關係;需要經過一翻探究才能明白其意涵的橋名,讓我們在追尋過程中,發現了過去的歷史、故事或文化價值。當我們對橋名有所認識以後,在走過某座橋時,我們稱呼它的名字就會像跟老朋友打招呼一般,充滿了熟悉與親切感,並感謝它讓我們能夠方便而快速的過河,而不需像古人得冒險渡河或搭乘渡船。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54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0.15.49
evanzxcv:讓我想到台東的澱粉橋... 03/12 21:21
chienjr:不是在舊金山嗎? 03/12 22:15
GY6:有個地方有點怪,鐵線橋這地名應該是來自平埔族音譯,跟"橋"其 03/12 22:16
GY6:實沒啥關係 03/12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