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oad_Runn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原文是紐約時報的「Race to the Swift? Not Necessarily.」。 【孫永慶/譯】 史蒂夫‧史賓塞在1991年8月某天抵達東京,準備參加世界馬拉松錦標賽,他馬上發覺情 況不妙。 史賓塞說,東京這個城市既濕且熱,空氣汙染又極嚴重,他覺得好像呼吸不過來似的。他 的顧問、運動生理學家大衛‧馬丁同意他的說法,馬丁博士說,這是「歷屆馬拉松世界錦 標賽最具挑戰性的環境」。 但現任賓州夕本斯堡大學越野賽跑總教練的史賓塞為了參加國際田徑總會那次比賽,經過 一番苦練。他的訓練使人筋疲力竭,晚上必須睡十個鐘頭,每天下午還得小睡兩個鐘頭。 他一星期跑225公里,體力消耗極大,每天要吸收5000卡路里才能維持。 史賓塞回憶說,即使搞得這麼累,他和現任喬治亞州立大學的馬丁博士所擬定的訓練計畫 卻一邊模索,一邊訓練,「我們根本好像是糊裡糊塗摸索過來」。 時代變了,如今訓練員和教練帶著關於如何在熱氣、濕度和汙染煎熬下賽跑的新知,開始 計畫迎接兩項可能和史賓塞當年一樣惡劣的比賽,一項是2007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馬拉松 世錦賽,一項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 現在為時尚早,參加這兩項比賽的運動員甚至尚未選出。但運動生理學家和教練已在規畫 一切細節,從仔細研究賽跑路線,到用什麼化學藥物預防脫水,以至如何應付中國大陸極 端嚴重的空氣汙染,無一放過。 所有祕訣和特殊的準備,也許只能使選手成績改進百分之一左右,但這可能就是成名與落 敗關鍵。史賓塞的經驗告訴我們,準備與計畫可以決定勝利誰屬,即使不談過去10年來知 識的進步。 在東京參加比賽那天,清晨6時氣溫已經超過攝氏21度,濕度也很高。史賓賽知道自己在 這些條件下無法保持平常速度,因此他的策略是跑得比平常慢一點,希望他的訓練發揮作 用,拉他一把,在其他跑得較快的競爭對手逐漸轉弱的最後關頭加速衝刺。 槍聲響起,其他選手很快超前。 史賓塞回憶:「我開始問自己:『我在哪裡?領先的人在前面那麼遠,我絕對追不 上。』」他們真的會在跑馬拉松途中轉弱落後? 他們果真如此,還有很多其他選手也是:四成選手沒跑完。史賓塞獲得季軍,成績比冠軍 慢40秒。他名留運動史,是馬拉松世錦賽奪牌的少數美國馬拉松選手之一。 史賓塞說:「我是那次比賽裡體能條件第三好的人嗎?絕對不是。我是長跑才華排第三的 人嗎?絕對不是。」他說,使他突出的原因是他的訓練和策略。 眼前大阪和北京賽事的準備時間還很充裕。美國田徑協會出資舉辦一項小型會議,邀請教 練、長跑選手和訓練師研究如何才能上台領獎。 史賓塞報告他在東京致勝的經驗;運動生理學家分享研究成果;美國頂尖奧運馬拉松選手 梅布‧凱佛雷基吉與蒂娜‧卡斯托則說明他們身為運動員的準備工作。 這不是典型的科學會議。與會者至少一半手戴賽跑選手的手表,腳穿跑步鞋。會議傍晚休 息兩個半鐘頭,與會人士出去跑一下,然後吃晚飯。看來,再小的訓練訣竅都有價值。 與會者都同意,最艱鉅的挑戰是如何在溫度、濕度都很高的環境下跑出好成績。馬丁博士 分析男子組的比賽紀錄,算出最適合快跑馬拉松的溫度是攝氏12度左右。他說,溫度高出 這個標準,跑的時間就會減慢,因為身體比較難以散熱冷卻。 馬丁博士說,賽前盡量多喝水,似乎很有道理(賽跑選手確實這麼做),「其實這不管 用」。理由是喝很多水會導致血容量增加,身體則用排尿來擺脫這負擔。 他說:「最好用別的方法增加體液總量。」 他說,正確、安全的做法是採用「甘油載入」。甘油是一種黏稠的糖醇,藥店有賣這種潤 滑劑,這個祕訣是利用它不尋常的特性。一個甘油分子能吸收三個水分子,比賽時就利用 甘油補充體力。身體每使一個甘油分子發生代謝變化,「就釋出三個水分子」,結果等於 「擁有一個水分銀行帳戶」。 他說,甘油載入應該用在半馬拉松或距離更長的比賽,因為參加這種比賽的選手要在很熱 的情況下競爭至少一個半鐘頭以上。 馬丁博士在東京世錦賽舉行前10天,建議史賓塞試用甘油載入。 史賓塞說:「他告訴我,這對水合作用有幫助。我很懷疑,我不希望添麻煩,但他們向我 保證不會出任何問題。」 他練習時試用此法,比賽時也用。史賓塞說:「如今我認為,這辦法當時真的幫了我。」 【2006-07-31/聯合報/6版/UNITED DAILY NEW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84.80.40 ※ 編輯: BrockF5 來自: 218.184.80.40 (08/07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