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引述《[email protected](太子少保湖北巡撫狼刃)》 之銘言: >※引述《[email protected](紫睫)》之銘言: >>何不把他當成心理戰來看呢?說說幾個我看到的地方:>p >>第一、地位不相對問題: >>有人提出諸葛亮與當時東吳名士等身份不同,怎麼可能有機會跟 >>他們辯論呢? >以孔明當時的名聲地位來看,的確是有很大的機會做孫權改變 >>看法的,所以這些主和派自然得先問得孔明,讓他知難而退囉! >「大使」想法有見地。其實就是真的有身份問題,也並不是「應兵」的 >諸葛亮夠不夠格,反而是挑起論戰的江東謀士們不顧自己的身份了。  使者是主公的代表,因此孔明作為特使,應與孫權直接對話,權充劉備 與孫權之間的對等身分,因此孫權麾下的江東謀士反倒是不顧身分,代主 接使。又歷史上的孔明,在當時沒什麼名聲地位,若不是身為劉備的特使 ,恐怕無緣得詣江東。 >>第二、真假問題: >>這真的很不像真的>p因為太剛好了。一個接一個問,每一個都有 >>問到(至少黃蓋出來前是這樣)然後每一個都被比下去。 >是一個被比下去,下一個才開口。 >>我想羅貫中這樣的寫法有兩個用意:一是突顯諸葛口才之長;二是他 >>最重要的目的:「褒蜀貶曹」。  因為真的太順利,所以襯托出孔明辯才無礙。不過東吳的諸葛恪到是真 的口才怜俐,小時了了的本事,說得其他人無話可說,其中還包括被孫權 稱讚口才的張昭,諸葛恪不但令「昭不能答」,還曾「能令張公辭屈」, 不得不「遂為盡爵」。能言善道的口才,能令人折服,要是秀才遇到兵, 怎樣也講不清。 >>第三、為何大家都無言以對 >>對張昭之言看來合情合理,也指出了劉備軍力不足的事實。這一 >>部分是大家比較沒有意見的;而對虞翻之言則是從「信心」方面著手 >>,古者百敗而一戰勝者多如牛毛,故這裡說退虞翻也不為過吧;之後 >>的步騭之言,孔明之所以能夠輕易擊退乃是因為他正好說中主和派的 >>痛處:「畏懼請降」;對薛綜之言則是一個很明顯的「忠君愛國」觀 >>念,這在漢代說實在是滿被重視的;陸績的話一聽就知道有毛病,對 >>三國有一點認識的都知道劉備的皇室血統是有「國家認證」,而曹操 >>大家都知道他本姓夏侯; >而「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履又何足為辱乎﹖」(試想 >魏武「贅閹遺醜」,英雄豈限於出身﹖)故陸績宜其「小兒之見,不足 >與高士共語。」 >>再來是嚴峻,我覺得孔明說的很有道理啊,專注於經典之上,本來就 >>無法做大事的嘛;最後是程德樞,這一部分滿像是把對嚴峻的話再做 >>一番解釋的。 >是的,毛宗崗先生評「亦即是嚴畯之論,沒甚添換。」>p重要的是, >虞翻以後,是江東謀士這邊將焦點從劉備累敗轉移走的,諸葛亮仍只是 >「應兵」。  針鋒相對,旗鼓相當,濟濟一堂,熱鬧非凡。  孔明見招拆招,以理服理,是以發問的人有理,回答的人也有理,因此 心悅而誠服。但也過於理想化,實際上的意見不同時的對立時,更多的是 彼此的不服而不納異己:積極的如程普對周瑜「頗以年長,數陵侮瑜」; 消極的如諸將對陸遜「各自矜恃,不相聽從」。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 散時,賈詡能獻策「救命之計」,遂成竟功,這是因為,道理只說給講理 的人。 >>PS:這一段很剛好的我有一些授課經驗,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舌戰群儒姑且不論真假,就其時代背景來看:當時的東吳其實是 >>處在「半封閉」的狀態對於長江以北的情勢因為都沒有親身參與,只 >>能以耳聞的方式得知,故難免有點無法認清事實,主和派之所以主和 >>,主因在於懼曹操之力, >且魯肅說的也是實情,投降曹操,「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 >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有州刺史、 >郡太守可當,不是很好嗎。  這些都說得很好,另外附上去年911時的拙作,除了對孔明舌戰群儒的 否定外,也討論孫權的主戰意向。 標題:孫權的意向 發表人:凌雲雕龍 發表時間:2000/09/11 14:18:36  關於孫權要不要與曹操作戰的時代背景,是在曹操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 侵略荊州,荊州州牧劉表剛好逝世,鎮守東方的大將黃祖才剛被孫權擊殺 ,客卿劉備又被曹操先鋒追趕逃亡,此時荊州已群龍無主,面對狂風暴雨 的叩關,眾人已無戰心,於是舉州投降,在所難免。  接下來輪到江東,孫權不比劉琮,不是只有投降的末路,還可以討價還 價,選擇出兵抵抗。其實早在建安七年,當曹操新破袁紹時,要求孫權送 質子當人質時,孫權雖然猶豫,最後還是拒絕,可見早有不願臣服之心。 因為臣服於中央,官位最高也不過當侯爵,待遇只有隨從十餘人,幾輛車 加幾匹馬而已,這與南面稱孤,統領文臣武將,囊括千里,獨霸一方的威 風,相差多少呢?而且當時曹操並未立刻對孫權不送質子,提出懲罪或出 兵干涉,那麼孫權沒有沒臣服,曹操也莫可奈何。  就算沒有劉備的要求攻守同盟,孫權也不會立刻投降,若有投降之心, 早在前幾年就送質子表示臣服了,孫氏三代經營江東,為誰辛苦為誰忙, 當然是孫氏的稱霸野望。而且孫權還有很好的選擇,可以先打一戰:如果 戰勝,當然不必投降;如果不幸戰敗,再提出投降也不遲。因為就算是經 歷戰爭失敗,主政者只要以低姿態表示臣服,勝利者也不會趕盡殺絕,像 後來的蜀漢劉禪雖因前線戰爭失敗,仍然當安樂公;孫皓亦因吳國境內的 戰爭失敗,也可當歸命侯。主政者就算發動戰爭失敗也不愁沒有封公封侯 ,反正發動戰爭又不必親自拿刀拿槍,又不用參加作戰有死傷之虞,戰爭 勝利還有利益可圖,那麼孫權沒有理由不選擇對曹操作戰。  雖然面臨大軍壓境,難免有主戰及主和的不同意見,但是最終的決定, 還是決定在孫權。而從後來的事實來判斷,孫權顯然決定主戰(實際上也 沒有孫權主張投降的記載),而且當初還曾派魯肅假借弔喪去瞭解荊州的 變化,可見本來打算觀看曹操與荊州交戰,再來反應,孰知荊州一下子就 投降。孫權若有心投降,就不必派使者到荊州找劉表遺子,應該派使者直 接向曹操談條件投降。  至於舌戰群儒的行為相當不智,因為江東吳境擁有十萬民眾的決定權並 不在於這些文臣武將,而是在君王孫權一人。能夠交涉耍猴的人,就不必 與猴子溝通。  不管文臣武將的意見為何,孫權決定要戰,就是東吳要作戰;孫權決定 投降,就是東吳要投降,那麼文臣武將有沒有意見,其實一點也沒關係。 雖然舌戰群儒可證明諸葛亮辯才無礙,但是要促成劉備與孫權攻守聯盟的 真正關鍵,還是在東吳的最高領導人──孫權。不管有沒有說服群臣,說 服孫權才能決定戰爭與投降。  至於孫權為何猶豫不決,倒不是他對主戰或投降有還沒決定,本來就是 放任群臣貢獻意見,君主本人再作最後的定奪。張昭等人與周瑜、魯肅各 執一方之時,為何孫權避重就輕,獨偏一方呢?一手建立的家業,會簡單 的只想投降嗎?歷年多少心血,就隨便付諸流水,孫權也不是任何臣屬擺 佈的人,相反的,孫權的決定,不容他人置喙,君主決定高於群臣的意見 。就算群臣皆欲投降,孫權就會自縛等死嗎?野心勃勃的人豈願放棄一手 建立的基業,只因對方大軍壓境就束手待斃?不是猶豫不決,而是正在考 慮如何作戰,但不是直接對抗,假借投降之名,行作戰之實,將是最好的 方針,因此,要戰要和的意見,不必禁止,以免過早情報外漏。  孫權最終接受周瑜的建言分析而下最後的決定,即是主戰,至於是不是 由諸葛亮所影響,成分很小;一來孫權所領的軍隊數量及實力,不是外人 所能瞭解(周瑜比較有資格瞭解);再來孫權決定與曹操作戰的目的是為 了自己,而不是劉備,那麼與諸葛亮又有何關係?最後,孫權沒有決定投 降的意圖,本來就想作戰,諸葛亮又何需錦上添花呢?所以結論是諸葛亮 只有促成劉備與孫權對抗曹操的軍事同盟。對曹操的處理態度,在孫權心 中,早就打算作戰。 --   旭日盈窗 格格孔明諸個亮 幽香滿院 鬱鬱畹華梅蘭芳   -- ----== Posted via Openfind 網路論壇 ==----- http://bbs.openfind.com.tw/ 提供免費的登載文章及查詢服務 ※來源: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