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決心未定), 看板: Sango 標 題: 陰平-成都會戰評論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Mon Dec 24 09:17:57 2001) 轉信站: MaS!wd-news!freebsd.ntu!bbs.ee.ntu!Maxwell 奇襲為確保勝利的第一要務 筆者 誠然這句話在大多數情形下是正確的,但是,曼兄,在下個人認為,以鄧艾 這次的行動作為這句話的例證,似乎有點不太恰當。畢竟,鄧艾這次的成功 ,僥倖的成份遠大於他的計畫之功……,真的要說遠程奇襲的戰例,與其舉 鄧艾偷渡陰平,不如舉成吉思汗進攻撒馬爾罕這個例子,在下個人認為這會 更貼切。 因為前面的論述沒有直接關係到這次戰役,所以在下就冒昧的刪去了。 只有一件事情因為臨時想到,所以提出來討論一下: 您說到的那次大瘟疫,應該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那次吧!不錯 ,那次瘟疫,帶走了建安七子中的五人,而《太祖紀》中注引《魏書》中也 有提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可見的確有此事。只是,在下想到 的是,這次瘟疫的影響真的有很大嗎?從建安二十二年以後,在西線,曹操 繼續動員大軍和劉備爭奪漢中,隨後又集中大軍應對關羽進攻。在這段時間 內,完全沒有看到曹操有動員困難、或是補給不足(漢中是因為斜谷運補困 難,不是無糧和無人可運)的問題發生。如果說這次瘟疫真的讓北方人口損 失慘重,那在下很好奇曹操動用大軍的本錢何來? 在下個人推測,這次瘟疫,或許真的帶走了不少人。但是,對於兵員、糧食 、運輸的提供者—青壯年男子,造成的損失卻很有限,也就是說,這次瘟疫 ,並沒有動搖到曹操的國本,所以他還可以動用大軍,並提供足夠的糧食, 還有轉運的人力。而如果真是這樣,那這恐怕還算不上是「天下有變」! 三國對抗 諸葛亮死後,魏與蜀.吳間還是大小戰事不絕,但均無大戰果可言,在東線 諸葛恪曾經發動過大攻勢,卻落得大敗收場,在西線,曹爽曾發動大規模入 蜀攻勢,亦戰敗收場,而在蔣宛.費禕掌政期間,蜀對魏採取的攻勢多不大, ---因此二人對好戰派的軍人,如:姜維等,多加限制,力求能保衛國土即可--- 大致如此,不過蔣琬尚有北伐的雄心,跟費禕還是略有不同。 可當費禕死後,姜維接掌大將軍的職務,便改採積極的行動,發動數次攻勢 以圖"決戰境外",唯其戰功大勝大敗相繼,反覆動員依然無寸步之功,原因 ^^^^^^^^^^^^^^^^^^^^^^ 如果以《鄧艾傳》上的紀錄來看,在段谷、侯和姜維的損失應該都很有限。 侯和之戰根本沒說損失多少(戰場在魏國境內,竟然沒有戰損紀錄,這本身 就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由此觀之,姜維在侯和的損失恐怕不大,否則魏方 沒理由不記一筆。),而段谷之戰史書上的戰功紀錄是:「斬將十數,馘首 千計」。按照常理推斷,己方戰功要嘛是如實呈報,不然就是報多以邀功, 不可能會報少。所以依照此則記錄來看,蜀軍的戰損,大概頂多幾千人(兩 、三千人該是比較可能的數字)。而姜維行動自由後,敗者僅此兩場,且損 失均有限,稱之為大敗似乎太過;反過來說,光是洮西之戰,魏軍一次就掛 了數萬之眾,稱之為大勝是實至名歸。如果只看戰損,那光此一戰,鄧艾之 後的兩次勝利都補不回來,姜維歷次北伐,在下以為仍是有功,這是主要的 原因。(何況,姜維在段谷敗的有點冤枉,若非胡濟沒來,則勝敗很可能逆 轉,段谷之敗,可以說是非戰之罪。) 無他:他還是只注意到正面戰場,只想用正面攻擊來取得勝利;這不但造成 等一下,曼兄,姑且假設子午谷計畫會成功好了,但是姜維那時可是連這個 可能性都沒有了,您說他一再採用正面攻擊,以姜維幾次目標都指向隴西來 看,是沒錯。問題是,他有別的選擇嗎?他沒有這個權力動用全部資源以支 援北伐(《陳祗傳》中說的很明白「權重於維」),對手也絕對不可能是廢 物(王經例外)集團,而路就那幾條,那麼,他又能如何奇襲? 蜀漢動員過度,人民幹他幹的要死,連軍方跟文官系統都對他頗有不滿,數 人民不滿連年出師是必然的(何況士大夫集團很多人都反對出征,而在古代 ,這就是輿論。即使人民本來沒有不滿,經過輿論的影響,也會變的有所不 滿的。),但要說幹姜維幹的要死,至少在段谷戰敗前,肯定沒有此事,即 令在段谷敗後,雖說人民怨望,但是也沒到此種地步吧!(如果真如此,那 姜維恐怕早就被踢下台了,內有黃皓威脅,外有人民怨恨,朝臣大部分也不 會拼命支持他,那他那來的容身之處?退一步說,至少軍隊並不見得對他有 著不滿,在這次戰役中,蜀軍最有作戰能力的部隊,還是他的部隊。如果士 兵心懷怨望,那情形就不該是奮戰到拔刀砍石,而是遇敵即潰了!) 次其出兵前的廷議,都可看到如廖化.張嶷.張翼等軍方高層對他抗議,更因 呃…,曼兄,張嶷沒有對姜維抗議過…… 其非蜀漢嫡系---荊州或益州派---而加深了矛盾,兼之此時宦官黃皓經由 控制皇帝劉禪來干預朝政,黃皓與其派系將矛頭指向姜維,力圖打倒姜維 以掌控軍權---從這裡我們看的出來,黃皓相較於其他著名的宦官,只是小 角色罷了,他既無獨掌朝政,復無掌握軍隊,蜀漢的文官與軍方系統,還存在 文官系統在某種程度上,已處在黃皓的控制(至少也是影響)之下了(或許 控制程度不如其他名宦官時期嚴重,但還是有的。《卻正傳》:「正既不為 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在《董厥傳》 、《樊建傳》中也提到:「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 竊弄機柄,咸共將護,無能匡矯。」。張悌也說:「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 令。」。還有《姜維傳》上也有:「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從這 些記錄看來,在下認為黃皓的勢力不可謂不大,只是權力還沒掌握到可以任 意生殺與奪的地步而已。)。至於軍方倒的確比較少靠攏黃皓,高階將領中 只知道閻宇算是黃皓一黨,其他人似乎並沒有和黃皓連成一片。不過,可肯 定的是,就算不連成一片,他們也不敢得罪黃皓,畢竟大老闆是他的後盾… …。 所以,儘管黃皓自身的實力不如他之前的先人和後輩中的名人,但是劉禪的 支持卻是足以彌補這一點。 相當的運作能力----姜維自然也知道,更糟的是,沒人幫他講話,文官系統或 是黃皓黨羽也就算了,連黃皓尚未染指的軍方都如此,那麼姜維就真的是 不能說沒有染指,閻宇可是軍方的一員啊!^^ 看史書上的說法,當時的蜀國不論士大夫或軍方高階將領都是充滿著厭戰心 理,那既然政見不合,而姜維在繼續北伐這一點上又很堅持,那麼無人會替 他說話也是很自然的。 太失敗了;公元262年,姜維被鄧艾擊破於侯和,怕黃皓因此為藉口拉他下 曼兄您漏了一事,應該把姜維之前勸諫劉禪要殺掉黃皓之事寫出來,恐怕這 才是姜維不敢回成都(甚至發動侯和之戰)的最主要原因。 馬,遂不敢回成都,而把主力拉到沓中屯田 主力?沓中的蜀軍數量恐怕不多吧? 魏國內部,則在公元249年爆發政變,司馬家奪得大權,此後8年發生3 次大規模內亂,直到257年諸葛誕之亂失敗為止,司馬家政權終於穩固,接 下來6年,魏國都沒有對外發動大攻勢,休養生息,公元262年,司馬昭準備 伐蜀,雖大臣多有反對,但在司隸校尉鐘會的強烈支持下,司馬昭決心已定, 並開始動員 公元263年8月,鐘會率超過10萬的大軍從洛陽出發 一箭穿心 當魏國在準備大攻勢時,蜀漢軍方已獲得情報,只是,上報的行動都 為黃皓所擋住,但是當魏軍攻勢開始,黃皓不敢再擋,劉禪得知後,亦馬 上下令備戰,一面下令調回姜維軍,一面下令張翼.廖化軍火速北上支援, 還有董厥。 並採誘敵深入的方針,將漢中外圍的駐軍全部集中防守漢中,準備當魏 的遠征軍過度深入補給不繼時,配合外線軍團逆襲截殺之 而魏方也知道,姜維軍團為蜀漢之主力,且孤懸在外,如能摧毀,則蜀漢 在下認為,姜維身邊的兵力一定不多,可能只有一萬多人,至多不應超過兩 萬,在下的理由如下: 1.侯和之戰的規模應該不大,換言之,姜維沒有帶太多兵出戰,所以沓中軍 隊也應該不多。 2.姜維是去屯田,在荒涼的邊地屯田則兵多無用,反會耗費人力來運補,而 且種出來的又會因為人多之故而很快的消耗掉,所以,按常理推斷,姜維 帶去屯田的兵不會多。 3.看姜維要向劉禪請求調動軍隊增援,可知他手上的兵應該不多,否則陰平 橋頭他自己就可以調兵去守,沒有要求廖化帶兵去守的必要。 4.由蜀軍還能發動廖化、張翼、董厥自後方帶兵赴援來看,很明顯的,蜀軍 還有相當部分的兵力是在後方,否則哪來的兵交給他們帶去增援?而且, 由這些高階將領都在後方也可看出,大軍在沓中的機率不大。 5.上面是按照常理推測,至於歷史紀錄,由於蜀方並沒有留下沓中部隊數量 的明確紀錄,所以無法得知完整無誤的數量。但是,還是可以從別的紀錄 上推測。《晉書‧文帝紀》:「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 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 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 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闇,而邊城 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而蜀亡時的紀錄是,蜀國有十萬兩千 人,可以說,司馬昭的情報做的不錯,蜀國兵力數量,他估的要算是很接 近的了。如果以他的分析來看,那在國防第一線的蜀軍(漢中守軍及姜維 部),約略只有五萬左右。而漢中各地的守兵起碼要佔去三 萬以上(漢城、樂城的守軍合起來就有一萬以上。陽平關守軍數量不詳, 但鑑於該地的重要性,兵力應不會比漢、樂兩城的守軍要少。還有胡濟駐 漢壽,一定也有相當兵力。再加上部署在各個防禦據點的守軍,這數量理 當超過三萬。),所以姜維所部不太可能會超過兩萬人。(又,由諸葛瞻 、羅憲、霍弋還是有軍隊可用這點來看,那多出的一萬兩千人在後方的可 能性較大。)綜合這五點,在下認為,一萬多人是最可能的數字。 所以,論數量,姜維部算不上是蜀軍的主力部隊,司馬昭之所以會這麼勞師 動眾:動用全遠征軍三分之一的兵力、手中最王牌的將領、安排縝密的圍殲 計畫以對付在沓中的蜀軍,在下認為,這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這支部隊的 指揮官是姜維。看他在擬訂計畫時,還特別提到要「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 東顧。」,可見司馬昭的確很重視這件事。絆住姜維的意義,不在於讓蜀軍 無可用之兵,而是使蜀軍無人來統籌指揮作戰。 便無多少可用之兵了,於是,在鐘會主力外,尚動用了鄧艾.諸葛續兩路軍 進行夾殺,鄧艾軍攻沓中正面,諸葛緒軍進佔祈山.武街一線,斷姜維退路 ,可是姜維以一連串的部隊運動迷惑了諸葛緒,使之無法及時合圍,而讓 姜維突圍而去 此時,鐘會主力繞過漢中等城,以一部監視包圍之,而以主力突破陽平 關天險,直壓張翼.廖化.董厥軍,此時姜維已經突圍而與此3軍靠攏,同受 突破陽平關也是因為幸運女神的眷顧所致(其實,在這整個戰役中,在下不 得不認為,運氣是站在魏國那一方的……),不過也有賴胡烈敢於迅速把握 機會,以這點來說,胡烈的反應倒是很值得讚賞。而如果陽平關沒有失守, 那鍾會大概還被卡在漢城—樂城—陽平關這一線上,那鄧艾是否敢去爬山也 就很成疑問。 壓迫,他們還是決定以拖取勝,遂退至劍閣天險改打持久戰,鐘會軍連續 猛攻無法突破 鄧艾則十分明白,光靠強力突破是攻不開有蜀軍主力防守的劍閣天 險的,但是他也十分明白,蜀漢之主力儘在劍閣,後方空虛,且安定日久, 如能出其不意迂迴其後直取成都,蜀軍主力便必須回援,如此則劍閣可 ^^^^^^^^^^^^^^^^^^^ 鄧艾的計畫本身算是合理,選定的目標也對(成都),只有這點讓在下有所 不解。誠然,當他出現在蜀國後方時,姜維確實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率兵回援 。但是,會因此而調動全部的軍隊嗎?姜維在劍閣的軍隊最起碼也有五萬以 上(按照《鍾會傳》上的紀錄,而在鄧艾計畫之初,恐怕更不止這個數字) ,要回援並不必要帶走全部的軍隊啊!若姜維留下兩、三萬人守劍閣,其他 的兵隨他回援,那鄧艾不是死路一條(而且鍾會還無法救他)? 破,魏之主力跟進夾擊,蜀軍就差不多了,於是率領他的3萬兵力從陰平 ^^^^^^^^^^^^^^^^ 鄧艾帶去爬山的兵力沒這麼多,而能爬出來的兵力更少,理由如下: 1.諸葛緒的三萬人已經全部向鍾會那裡靠攏,所以,陰平地區的守備也只有 鄧艾部隊而已。(沒有紀錄說司馬昭有派兵去接防,也不太可能。一來司 馬昭手上沒這麼多兵,二來是即使他有這麼多兵,他也不會派過去。畢竟 這傢伙可是老謀深算的很啊……)也就是說,鄧艾不可能把他手中的三萬 人全數帶去爬山。 2.這個山並不好爬,所以,勢必得選拔精壯之士(《鍾會傳》上也說鄧艾有 「簡選精銳」),才有可能辦到,如此則又刷掉一大批人。而且,依照《 鄧艾傳》上所描述的艱困程度,途中病死、餓死(也許還有摔死)一批人 也是很可能的,是故鄧艾不可能帶三萬人出江由。 3.《晉書‧文帝紀》上記載:「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踰絕險至江由 。」則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數量。 所以,綜合來看,能夠跟著鄧艾爬出山的部隊,至多一萬出頭。 往西北繞經崆峒山.松蕃高原外圍,沿路300多公里儘是高山深谷無人 之地,當其完成突破後,一舉出現在劍閣後方100多公里的江油,離成都 只有150KM 鄧艾此舉讓蜀漢完全陣腳大亂,江油太守震驚之餘立即投降,成都方 蜀漢方面對鄧艾的爬山舉動真的完全不知情嗎?恐怕不見得。有幾個紀錄是 值得我們注意的: 1.《譙周傳》:「及聞艾已入陰平。」,換言之,早在鄧艾爬山之初,蜀國 就已經知道這件事了。 2.諸葛瞻是帶部隊前往對抗鄧艾的,而據《黃崇傳》(黃權附傳):「隨衛 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 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于流涕。」。 從這可以看出幾件事:第一,諸葛瞻是比鄧艾早到涪縣的,否則他不可能有 時間「盤桓未進」。第二,由第一可得知,蜀方應該早就知道鄧艾爬山之事 。因為涪縣離江由比較近,如果說諸葛瞻是在聽到江由陷落後才從成都帶兵 前往堵截的話,那他是不可能比鄧艾搶先到達涪縣的,除非,鄧艾行動緩慢 。問題是這不像鄧艾的作風,更不合史上鄧艾在爬過山後的舉止,所以這可 能性當可以排除。第三,黃崇的建議也可以證明此點。他建議要迅速據險, 不讓鄧艾入平地,可見得鄧艾當時還在爬山,否則怎麼據險擋人?而且由地 圖上看,出江由往南的地形基本上是在一千公尺以下(高中地理課本的圖上 很快就是是黃色的),也就是說,只有當鄧艾還在爬山之時,才有可能憑險 而不讓他進入平地,如果鄧艾已入江由,那除非把鄧艾給圍在江由一城之內 ,否則是無法讓他不進入平地的。 以這兩個記錄來看,在下認為,鄧艾要爬山之事,蜀漢方面是知道的。 面緊急拼湊了一些單位,由諸葛瞻指揮前往堵擊,兩軍會於涪城,諸葛瞻 在震撼之餘猶豫不決舉止無措---可能也是因為搞不清敵人有多少.在 哪裡,而下不了決心---前鋒被突破,諸葛瞻退至綿竹與鄧艾決戰,鄧艾手 在下覺得搞不清有多少機率不大,因為鄧艾是爬天險而來,其兵力按常理推 測即可知不大,何況蜀方也早就知道他要爬山,不應無法估算鄧艾的兵力。 比較可能的,該是不知鄧艾在哪裡。因為鄧艾是走無人之地七百里,所以蜀 漢方面應該是自從鄧艾開始爬山後就斷了訊息。也就是說,諸葛瞻知道鄧艾 正在爬山,但是不知道他會走哪條路,因此而猶豫不決。在下以為,這是比 較可能的解釋。 下將領此時也是心神震盪不已----沒有後路,深入敵境,補給有限,後退?! 我又不是山猴,會爬懸崖,怎麼退?!---深怕會戰,但是鄧艾以其鋼鐵意志, 強令進兵,有進無退,一舉摧毀諸葛瞻軍,陣斬諸葛瞻 諸葛瞻一敗,蜀漢的民心完全崩解,人民四散無法控制----想必蜀漢的 對內宣傳一定是:我們北有秦嶺天險,那是敵人永遠無法越過的,他們又 不會飛……夷?!"我們西有台海天險,敵人又沒辦法一口氣運10個師正 規登陸,我國軍戰力堅強…….";還真是有夠像哩!---蜀漢政府也完全不 知該怎麼辦,要打,兵從何來?要走,走到哪兒去?終於戰意瓦解,宣佈投降 其實不論要打要走,蜀漢都還是可以選擇的。要打,有成都堅城可以憑藉, 姜維大軍可以回援;要走,東川、南中,都是可以選擇的地方,鄧艾手中沒 有騎兵,要追上劉禪還蠻難的。只是劉禪最後選擇的是投降…… ,此時姜維才率了部隊回援成都,推進至巴郡,而鐘會也隨即跟蹤追擊,此 時推進到涪城 總結: 這場戰後,鄧艾立即展開對下場滅吳攻勢的規劃,但是,其功太高, 好似鐘會什麼都沒做,成了配角,而引起鐘之猜忌,兼之其在蜀地的 獨斷專行,也引起司馬昭之不滿,於是一唱一和,兩人共同把鄧艾處死, 接著鐘會謀反,又為司馬昭所識破,姜維.鐘會均死於非命 這場會戰告訴我們什麼?其一為防守是最好的攻擊,蜀.魏互相攻擊, 都幾乎無戰果,鐘會的攻勢,也受阻於劍閣至幾乎耗盡補給,當然,前提 是你必須做好防守的準備,並讓人民的心臟跟恐龍一樣大---如果民心 沒亂,鄧艾的迂迴是很可能失敗的 民心的問題,該由劉禪負其責。至於鄧艾的成功,如果以開始爬山後來看的 話,起碼是得力於兩個人的幫助。第一個要感謝的是諸葛瞻,因為他既不速 行據險(雖說不清楚鄧艾從哪條路跳出,但是看黃崇如此苦諫,應該並非無 法預測的。),又決定跟鄧艾開戰,讓鄧艾有死中求活的機會。第二則是劉 禪,若非他最後決定投降,當姜維率軍趕回,區區萬把人且無騎兵的鄧艾的 結果基本上不問可知。鄧艾自己的能力只能算是第三個功臣。 順便說一下何以在下認為鄧艾這次行動並不足以作為良好範例的原因:就是 其成功不能不說是依賴運氣的幫助。在下上面提過,鄧艾的計畫除了一點( 就是如何對付姜維的回援)外,其他都要算是合理的,目標亦很正確,如果 事態的演變真的能按照計畫的內容,那麼,或許這的確會是奇襲的良好範例 。但是,不知道是鄧艾的保密做的太差,還是蜀方的情報此時特別靈通,又 或是兩者都有。無論如何,當鄧艾開始爬山時,蜀方應該是知道這件事的。 也就是說,奇襲所強調的「奇」,在此時已經出現了問題。但這時,第一次 好運降臨,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接受黃崇的意見及時應變,於是得以讓他 出江由進抵平原區域。接著,既然他是爬山而來,其兵力和補給不大該是可 以想到的。此時最穩妥的作法,該是據城堅守,這樣鄧艾前有堅城,後無 退路,失敗恐怕是必然的(他也很難迫諸葛瞻出戰,他可沒騎兵去斷諸葛瞻 的糧道-人雖然可以裹毛毯滾下來,但是馬匹就……)。這時第二次好運降 臨,諸葛瞻選擇出戰,於是讓鄧艾有了死中求活的機會(這點鄧艾自己比誰 都清楚,《鄧艾傳》: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 、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 ,何不可之有?』就是最好的證明。)。鄧艾戰勝,但是還是有一個最大的 問題存在,那就是據守劍閣天險,手中握有大軍的姜維。如果劉禪不肯投降 ,而是依照蜀郡太守王崇的建議,驛召姜維分兵回援,那麼鄧艾就要以補給 不足的萬人,迎戰數量優勢的強敵(而且在無騎兵的情形下),那除非發生 意外,否則勝負該是十分明顯的。不過,第三次好運降臨,劉禪竟然接受了 譙周的意見投降了,而蜀漢也就這樣亡了國。所以,在下認為,這次行動不 能說是良好的範例,其理由即在此。因為他鄧艾有這個運氣,別人可不見得 有!借用貝利薩留的話作為在下意見的註腳:「人不能事事專靠運氣,運氣 不會永遠不變的。」 其二為不論任何行動,都必須考慮奇襲,奇襲能夠動搖對方的心理--- 特別是心臟夠大的人很少的時候---混淆對方的判斷,迷惑.誤導他,讓他 來追著你跑而不是你去追他跑,看起來你是被動的,但是實際上你是主 動的,只要能掌握第1步的主動,只要不是笨蛋,通常就可以主動到底,直 到勝利 通常如此,但還是有例外。馬爾巴羅公爵的最後一次作戰就不是如此啊!那 次主動權是操在馬爾巴羅手上沒錯,不過沒有什麼成果,再來他就被解職了 。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之下時,握有主動權也不能保證勝利,鄧艾這次,在下 覺得就是這種特定的情形。 或許有人說:鄧艾太弄險了,姜維曾經建議派廖化軍去看守陰平,如果 鄧艾確實是在弄險,但不在於他的目標不對,而是他的兵力其實不足以應付 對方可能的挑戰(在下一直很好奇,他當初到底有沒有想過,如果姜維分兵 回援時,他要如何應對?)。反過來看,成吉思汗的奇襲則是真的經典之作 ,大膽和謹慎兼備,實力也足以應對花剌子模任何的威脅,這是真的外險而 實安的奇襲。 如此,那麼,迂迴就不會成功,這句話是半對半不對 陰平只是鄧艾迂迴的起點---他進攻沓中,自然就會推至陰平一帶--- 他正好行軍到此然後開始迂迴罷了,他的迂迴路線並非直向東南經由 摩天嶺-崆峒山夾谷進擊,那裡地勢相對平坦---那裡今天有公路經過,且 在國民政府還在大陸的年代,那條公路應該就有了---犯不著"鑿山通道, 造作橋閣,行無人之地七百里,糧運將匱",他走的路應該是從陰平(甘肅 倒不是認為您的說法有錯,不過,不知道曼兄您說的那條路線,在三國時代 時有沒有道路存在呢?因為民國時有的公路,三國時不一定有,所以如果可 以的話,不知道有無資料可以說明這條路線? 文縣一帶)往西北經過今天的九寨溝風景區一帶---那是摩天嶺山脈與 松潘高原的接觸地帶,也才會"山高谷深,七百里無人"---再往東南行,順 涪江下來,剛好就直直撞到江油(在今江油與平武之間),這是條完全沒 人注意過的通路---因為,根本沒路---所以,即使廖化看守陰平也是沒有 用的,他並不能堵住這條路,鄧艾不從陰平出發也一樣可以從其他地方 出發,並不能免去蜀漢的失敗 廖化守陰平可能無用,但是如果劉禪及早聽到情報,依照姜維的建議發兵赴援 漢中,那麼漢中的情勢(甚至整個戰局)很可能就不一樣了,關鍵就在於姜維 是否能順利回來指揮一切。 而鄧艾就非常了解,以蜀地之久未經戰事,民心必然不穩,此行看似冒 險,然則險並不是很大,效果卻非常可能很大---被奇襲的一方,往往會失 去心理平衡而立即意志崩潰---戰爭中沒有萬全的事,不敢冒合理的險 之人,往往都是庸將,因此他敢於執行,並且,為奇襲寫下了一個完美的例 子,換言之,戰爭中勝利的一方,往往就是了解奇襲的意義與合理冒險的 一方 附圖 *沓中 *武街 #(今九寨溝) *陽平關 *漢中 *陰平 *劍閣 *江油 *涪 *巴 *綿竹 *雒 *成都 -- 遙望崑崙,千里外,蒼茫白雪,想當年,萬里龍騰,霸雄東亞 曾幾何時文化故,國勢衰敗金甌破,眾列強入侵競分食,無止盡 絕不忘,剝削日,明己弱,勤首進,納西風,絕盡固落文化 富國強兵興滅戰,血淹日本新約克,控東方連橫制混沌,獨為霸 -- 平生喜怒未嘗妄發,聞人過則常護諱之。雖在軍旅,手不釋卷。門生故吏,每以 名分教之。家貧,蔽衣糲食,終其身晏如也。雅好賓客及薦舉人才,人有寸長, 極自稱道。其掌軍務,賞罰明信,號令嚴整,故所至軍民為用,至危急死生之際 ,無一士有異志者。南渡以後,將相文武忠亮始終無瑕,仲德一人而已。 ~~~金史‧完顏仲德(忽斜虎)傳評~~~ -- ※ Origin: 臺大電機 Maxwell 站 ◆ From: sw59-238-95.adsl.seed.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