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周澤雄 這個人是不常為人留意的,他充滿智慧,手上卻沒有一把鵝毛扇可供上鏡;膽 識過人,血雨腥風的沙場上又難覓他的蹤影;天生一個美男子,卻從來不像宋玉、 潘安那樣將自己的陽剛壯美書寫上簡帛汗青,此外他還是那樣謙退沉穩,簡樸本分 ,不與人爭,在三國群英爭相輝耀自己在歷史星座中的光芒時,他卻躲在遙遠天幕 的盡頭,仿佛一顆晦暝的四等星。   他就是荀彧,字文若。至少曹操知道,在自己熠熠爍爍的謀士團裡,荀君是最 璀璨的一顆,當真是才華豐茂,鬱鬱蔥蔥;曹操有所不知的是,就命運而論,荀君 又是最背晦的,臨終前的荀彧,其心情之鬱鬱難平,煞是讓人嘆息不已。"鬱鬱乎 文若",這個句法上有欠斟酌的句子,於是便成了我對荀君的臨時概括。   宋朝洪邁在那本被坊間爆炒為"毛澤東生前最喜愛的書"《容齋隨筆》中,曾論 及地利之要,略謂古今欲爭天下者,必賴地險之利,如戰國時"秦宅關、河之勝, 齊負海、岱,趙、魏據大河,晉表裡河山,蜀有劍門、瞿唐之阻,楚國方城以為城 ,漢水以為池,吳長江萬裡,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國",以是觀之,三國時代," 劉備不下山,孫權不出水,"似乎唯獨隻有"盪平群雄"的曹操長期處於"無險可據" 的境地。洪邁先生雖有所不願(他曾在另一處將曹操說成"漢鬼域"),但仍不得不 將原因歸結為曹操的德行出眾。我們知道曹操戎馬半生,揚鞭萬裡,以四海一統為 己任,非如尋常割據之雄,不思進取,隻滿足於守住自己一方田地。不過話說回來 ,曹操若沒有自己的田地(即讓劉備耿耿於懷的所謂"基業"),他的四處征伐若沒 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和物質支援,那也是很難想象的。糧草就是 一個現實問題,倘深入敵境,自可如兵法所雲"因糧於敵",但別忘了時間是在公元 二世紀,當時整個世界都在鬧災荒,整個中國都在嗷嗷待哺,以至袁術的部下隻能 整天靠容易壞肚子的河蚌充饑,到處都有"人相食"的情況發生,曹操倘糧草不能自 給,他的十萬大軍當真會在十日內不戰自潰。曹操當然有自己的後方,一個使他免 除後顧之憂的基業。看來,這一基業的牢固與否不在於"得地險之利",而在於由誰 去掌控。   說到帝國的守護者,沒有人比荀彧更合適了,事實上多年來曹操已習慣於將大 本營,連同受自己挾制的漢獻帝,無限信賴地交給荀彧全權掌管。如果荀彧有意專 權的話,他所處的尚書令高位倒是非常恰當的(荀彧常因這一官銜而被人稱為"荀 令君"),後來曹魏政權之所以毀於司馬氏之手,起因正在於曹丕討吳時,一不留 神,將看家護院的"尚書令"角色賦予了司馬懿。   權力世界從來隻有兩種人,有人執意於破壞,有人則志在恢復。雖然"破"與" 立"的辯証法常被人提到,但具體到個人身上,往往並無辯証可言,比如暴戾恣睢 的董卓,便是有破無立的典型;與荀彧同為曹操謀士的賈詡,也是"破"有余而"立" 不足;鼠竄壽春的袁術和坐鎮荊州的劉表,"破"力不夠卻想"立"字當頭,其難以成 一番大事業,亦屬必然。至於天秉"王佐奇才"的荀彧,則又是匡復大師的代表。荀 君決計不會對旨在毀壞漢家宮闕的任何行為感興趣,他的志向在於恢復,盡己所能 地恢復。他選擇曹操是因為他相信,曹操代表著實現自身道德理想和事業追求的全 部力量,隻有曹操才有能力翦除播亂江湖的各路諸侯,"收拾舊山河。"也正因此, 當絕大多數謀士都如過江之鯽般投奔袁紹時,本身受到袁紹極高禮遇的荀彧,反而 在袁紹勢力最為昌盛之時,決然引去,投奔當時不過區區一東郡太守的曹操。舉例 來說,這便仿佛扔下了部長級待遇,到一家處級單位裡討一口副處級飯碗。   附帶提一下,由於郭嘉也是從袁紹府邸出走的,那麼,當袁紹府中兩個最具才 華的謀士不約而同地投奔了曹操,這便已經預示了日後袁、曹決戰的結局。事實上 正是這兩個謀士的傑出智慧,加上曹操本人的精警果斷、機變萬方,才左右了官渡 之戰的成敗。──再提一句,向曹操率先提出遷都許昌的著名謀士董昭,最初也曾 經在袁紹帳下效勞。   曹操手下謀士眾多,且各具特色,各擅勝場。相比較而言,除了郭嘉和一度號 為"謀主"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年長荀彧六歲),最為曹操倚重的,便非荀彧莫 屬。區別是,郭嘉和荀攸常年不離曹操鞍馬左右,隨時獻計供策,荀彧則始終遠離 戰場烽火,一面治理後方,一邊遠遠地通過傳書遞簡的方式為曹操輸送謀略。運籌 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用以形容荀彧的工作風格,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荀彧出生在穎川一個極有名望的家族,不僅父輩皆名震當世,時人號為八龍, 眾位兄弟亦個個氣宇不凡,知名當時。荀彧的風採雅量,大概弱冠時即已名播遐邇 ,當時知名的人物鑒賞家何顒,很早就對荀彧下了"王佐才"的評價。由於帝王屬世 襲,若非執意起義造反,若不想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掉腦袋問題,凡人在 人間的最大榮耀,便莫過於出將入相了。拜將之威,時人皆以淮陰侯韓信為楷模; 入相之榮,則輔佐漢高祖劉邦的留侯張良,不失為一個現成的榜樣。在準確評價荀 彧的能耐上,何顒至少與曹操取得了一致,曹操見了荀彧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此 吾之子房也。"子房,正即張良。雖然曹操的話中隱然已有拿帝王自居的嫌疑,但 就荀彧而論,他畢竟獲得了人臣的最高評價。   儒雅俊美的荀彧,雖小曹操九歲,種種跡象顯示,心高氣傲的曹操長時期來一 直將他視為畏友,對他敬重有加。他被曹操委以重任時年僅二十九歲,沒過多久, 他就以自己處變不驚、智勇雙全的才能,挽救了曹操。   那是在曹操最狼狽的時刻。當時曹操初獲兗州,又剛剛在對袁術的討伐中獲勝 ,大功初建,不覺想念起家中的老父兄弟,尋思著將他們接來,共敘天倫之樂。然 而正是這一番孝子美意,引來一場家門慘禍,他的合家老小被徐州牧陶謙新近收羅 的一名黃巾降將張闓盡數殺害。曹操氣懣填胸,立即率領大軍,以報仇雪恨之勢, 殺氣騰騰地撲向徐州。孰料禍不單行,他多年舊友陳宮、張邈恰在此時陡然翻臉, 聯絡了西北獨狼呂布,欲在曹操背後捅上一刀。由於陳宮、張邈在兗州極有勢力, 呂布的虎狼之師又勇冠三軍,所以短短數天之內,曹操賴以自立的根據地便落入敵 手。這一下變起倉促,人鬼難防,在徐州作戰的曹操除了對當地百姓犯下屠城血罪 外,本來就沒有獲得多少實質性的戰果,現在又突然面對無家可歸的境地,曹操受 到打擊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何況,就說背叛曹操的張邈吧,那本來竟可算是曹操最 知心的朋友,曹操甚至對家屬講過這樣的話:若我在外面遇到不測,你們可以投靠 張邈,隻有張邈是我最可靠的朋友。   家門慘痛繼之以禍起蕭牆,曹操一時還沒弄清楚眼淚該為誰而流,淚眼迷離之 際卻驀然發現,留任後方的荀彧已如南天一柱,拔地而起。   負責鎮守兗州的荀彧,兵微將寡,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處變不驚,指揮若定 。他充分顯示了運用有限人力資源的高卓能力,在驟然煮成一鍋亂粥的時勢面前, 荀彧像一個高明的棋士,一瞥之下便洞悉了全部利害:何處宜棄,何處宜保,何人 可尋求互助,何人可使之不敢輕舉妄動。在借助程昱之力,為曹操先行確保了三座 縣城之後,一天,豫州刺史郭貢又統帥數萬大軍兵臨城下。郭貢在城下高聲叫荀彧 答話,約荀彧當晚赴郭貢營帳一晤。所有人都斷言郭貢乃呂布同謀,兵士皆惴惴不 安。黃昏過後,星雲慘淡,荀彧穿戴齊整,決定出城。協助荀彧留守的曹操心腹愛 將夏侯惇大驚,"先生乃一州之主,去了一定會有危險,斷斷不可。"荀彧輕拍著夏 侯將軍的寬肩,說道:"將軍不必介意,郭貢與張邈等人,本來就貌合心不合,他 這麼快就到我城下,肯定還沒來得及與張邈、陳宮、呂布等人勾結上。我估計他是 來試我斤兩的,我如果怕他,隻會促使他倒向張邈,這叫'因怒成計'。相反,如果 我今晚就對他曉以利害,勸他眼光放長遠點,則他即使暫時不至於向我投降,至少 也能確保中立。""如此",夏侯惇說,"我當率衛兵為先生保駕。"荀彧連連擺手," 我正要讓郭貢知道,荀彧縱無一兵一卒,也全無懼色。"眾人都知"關雲長單刀赴會 ",且不說此事並無史料為証,即有此事,則荀彧此番的赴會,外無一將相衛,內 無一刃相藏,無疑更見凜然。郭貢當面目睹了荀彧的膽識,怯意大熾,當晚便拔營 退去。(插一句,夏侯惇後來倒曾被敵人扣留為人質,曹操花了一大筆贖金才把他 贖回)。   曹操戎馬生涯中有很多重要的關節點,幾乎每一個關節點,我們都能看到荀彧 的智慧。荀彧的智慧與郭嘉不同處在於:郭嘉更擅長以獵豹般的機敏,捕捉稍縱即 逝的戰機,荀彧則更像一位治國大師,統覽全局,所提的方案往往周贍完備,切實 可行,極具長遠的戰略眼光。曹操回到兗州後,還沒來得及當面對荀彧表示感謝, 便先洗耳恭聽了荀彧下面一番教誨:   "當年漢高祖保關中,光武帝據河內,為君臨天下都是先力求深根固本,以便 進能夠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即使不斷遭到挫折和失敗,仍然能夠成就大業。將 軍本以兗州創業,今天雖然有些殘壞了,其實仍然不難自保,這便正好像將軍的關 中與河內,務必先求安定。將軍若先分一支兵東擊陳宮,陳宮必不敢西顧,我們正 好乘這段空閒時間把麥子收了,待到糧草豐足,呂布便可一舉而破。破呂布之後, 將軍再與南面的揚州結好,共討袁術,屆時將軍兵臨淮、泗河上,大業可傳檄而定 。倘若將軍暫時放下呂布,先去征討陶謙、袁術,多留兵守備則將軍難免兵員不足 ,少留兵則大家先去保城,無法收麥。呂布必乘虛而入,大肆劫掠,民心難免有變 ,雖然鄄城和范、衛三縣仍然可以保全,其余諸縣自將改弦易幟,不復為將軍所有 了,到那時,將軍又何去何從呢?"這段被我精簡過的陳述,體現出一套完整的戰 略方案。曹操一一依法施為,不多久就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轉眼間已從當年處級 地位的東郡太守,上升為儼然可與袁紹分庭抗禮的部長級軍事集團。   被曹操由衷地讚許為"略不世出"的荀彧,這時又以自己獨具的戰略眼光,向曹 操奉獻了一個更加卓越的建議:打皇帝牌。   需要在這裡對皇帝補充幾句:苦命的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當時別說無人參拜朝 覲,簡直就是無人問津。波瀾壯闊的黃巾軍起義,本身雖以失敗告終,卻從根本上 顛覆了漢家基業。至少從董卓進駐長安開始,漢獻帝便基本上不再享有皇帝的威權 ,這以後不僅"御座的高溫"日趨寒冷,流民乃至難民的滋味,皇帝倒沒少體驗。他 終於跌跌撞撞地來到了殘破的洛陽,靠一個名叫張楊的老臣子替他拾掇出一間屋子 ,皇帝才與其說有了一個臨朝視政的所在,不如說有了一塊遮風蔽雨的棲身之地。 皇帝周圍不斷有粗鄙的軍閥進進出出,他們中的每一個人,不管是李傕還是郭汜、 楊奉還是韓暹,似乎都有著隨意處置君王的能力。"漢朝大勢已去",這成了當時不 少人的共識,諸侯各懷異心,心存篡逆者(如袁術者流)甚至覺得把皇帝廢了都屬 多此一舉。   然而漢朝三百多年的基業,本身就是一筆宏大的精神力量,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一個皇帝,不管多麼不成器,不管政權多麼飄搖,隻要一天不倒,其 潛在的精神號召力,仍可能是不可估量的。與荀彧差不多同時看到皇帝還有廢物利 用價值的,還有袁紹的著名謀士沮授。隻是,觀察袁紹可笑的為人,我覺得簡直不 妨歸納出一個"袁紹定律":一個建議,隻要同時具備遠大和切實可行的特點,便必 不採納。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而當荀彧向曹操提出同樣的建議時,"徘徊蹊路側" 的曹操可沒有絲毫猶豫,他立刻捷足先登,"先佔要路津",在自己尚無暇從戰場上 脫身之際,讓部將曹洪統率一支兵馬,急赴洛陽護駕。   說荀彧"打皇帝牌",荀君估計不會高興,因為他的本意並非將皇帝看成一副牌 。他確實從心底裡認為,曹操在道義上也應該維護漢室江山,他當年投奔曹操與此 時勸曹操迎奉天子,思維上本是一脈相連的。隻是,由於這一建議本身也極具謀略 價值,再聯系曹操本人日後對待皇帝的態度,我們才感覺出其中"打牌"的意味。   即使僅從謀略的角度考察,"挾天子以令諸侯"幾乎也算得曹操平生最重要的決 定。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東討西伐,南征北戰從此也有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借 口。當反抗曹操常被等同於對抗朝廷時,泛泛諸侯常會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涼意。 曹操是打皇帝牌的高手,當他需要暫時安撫某人,使自己不至於在出軍時遭到背後 偷襲,他一般隻需假借皇帝名義,分封他一個官銜就能把對手穩住。皇帝"當其無 ,有有之用",自此以後,曹操的用兵便癒加遊刃有余了。   起初,袁紹大軍向曹操開拔過來時,考慮到雙方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一度 顯得信心不足。據說郭嘉曾慷慨陳辭,向曹操提出了"公有十勝,紹有十敗"。在上 一章裡,我曾提到這段長篇大論不僅內在邏輯性不強,有錢鍾書先生曾指摘過的" 詞肥義瘠"之弊,也不符合郭奉孝以直覺見長的思維風格。我認為這樣的話出自荀 彧倒是比較容易解釋的,何況,史料裡也確有記載。當然不是大而無當的"十勝十 敗",而是更具針對性的"四勝四敗"(分別為"度勝、謀勝、武勝和德勝")。由於 荀彧在袁府多年,親兄弟也在袁紹處效力,所以他對袁紹及其手下眾謀士武將的判 斷,甚至較郭嘉更準確,更神奇。在與"臭嘴"孔融的一次辯論中,荀彧不僅一一指 出了袁紹手下眾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局限,更對他們日後的結局──應該說下場─ ─做了精準的預言。唉,"盡信書不如無書,"若我們相信陳壽的記述,則荀彧在這 裡簡直顯示出一種超級巫師的才能:所有經他評點過的人物,一個也沒有擺脫他預 先為之設計的結局。   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已有半年,曹軍糧草堪堪不濟,形勢日見危急,曹操不 免有些膽怯。曹操每當心緒不寧,計策未定之時,便有給荀彧寫信的習慣。遠在許 昌的荀彧見曹操信中流露出回軍退守的意思,火速修書一封,遣快馬送與曹操,竭 力表示反對。因自己不在前線,不諳具體地勢,所以荀彧的回信中並無一計一策, 但他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時機。荀彧堅信,目前正值曹袁實力消長的關鍵時刻, 雙方都有困難,隻要堅持,再堅持十天半月,必然會出現決定全局的可貴戰機。實 力對比已不重要了,現在是雙方主帥比拚智力的重要關頭,智高一籌者,有可能畢 其功於一役。   曹操再次聽從了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覓得了稍縱即逝的戰機,一舉擊敗袁 紹。   荀彧除了出眾的管理才能,卓越的大局觀,在識拔人才上,也顯示出高出群儕 的眼光。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謀士,都由荀彧舉薦而來,包括郭嘉、鐘繇、司馬懿。 荀彧賴以威服眾人的,還有自己風高節亮的道德風范。他為人謙和,"折節下士," 居高不傲,為官不貪,一心為公,散盡家財。不僅曹操對他充滿敬仰,同事下僚也 多對他崇敬有加。後來曾被曹丕稱頌為"一代偉人"的著名謀士鐘繇,對荀彧就佩服 得五體投地,稱他為顏淵再生,所謂"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司馬懿更 不避美言地認為:無論在書籍中還是自己"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 有及荀令君者"。   摘引曹操致荀彧的書信,我以為是頗有興味的。曹操賞罰分明,極少貪功,戰 事一了,常會在慶功宴上作一番點評,將分屬於各位謀士武將的功勞,一一指出, 此乃"盪寇將軍張遼之功也","此乃賈詡之功也","此乃鐘繇之功也",不一而足。 下面這段話,最能概括曹操對荀彧的評價:"侍中守尚書令荀彧,積德累行,少長 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與舉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 ,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天下之 定,彧之功也。"荀彧的功績既如此遠超群英,曹操也許竟覺得自己不配加以封賞 ,所以往往通過向皇帝請示的方式,再以皇帝的名義予以頒賞。曹操親自執筆,寫 了一封又一封《請封荀彧表》文。由於荀彧"謀殊功異,臣所不及",曹操又總覺得 "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勛",隔不多久又會要求皇帝重新"評議",增加賞賜。每 當荀彧有所推辭,曹操必寫信勸慰,言詞懇切至極。由於荀彧每次必推辭三次以上 ,所以曹操的勸慰信也就一封沒少寫。信中曹操常不憚煩瑣,一件又一件地將荀彧 的功勞細細羅列。"你為我貢獻的謀略何止百數,而我隻不過對皇上提了其中區區 兩件,你都要向古人學風格,一味拒絕,你不是存心要我難堪嗎?'竊人之財,猶 謂之盜',更何況剽竊他人的奇謀呢?請先生千萬不要再推辭,不然,曹某真成小 人了。"拒絕封賞,在中國古代(部分也包括現代)常常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當 不得真。但荀彧大概是一個例外,當曹操欲表封荀彧為三公時,荀彧直到第十次拒 絕,才使曹操不再堅持。   沒法讀到荀彧致曹操的信,頗讓人遺憾。臨死前,據說荀彧將自己的所有書簡 均付之一炬,"奇策密謀"遂"不得盡聞也",我相信這也是中國謀略文化的一大損失 。荀彧似乎是在一種極為壓抑、苦悶的心情下,鬱鬱而終的。當時曹操權力鼎盛, 睥睨四方,"固一世之雄也,"在謀士董昭的建議下,遂萌生了"進爵國公"的想法。 所有人都認為曹操"九錫備物"乃當之無愧之事,隻有荀彧堅決反對。荀彧正確地預 見到,隨著曹操進封為魏公,漢朝必然會被曹家終結。這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雖然他也清楚地知道,若曹操位列九五之尊,他就將以留侯張良"開國元勛"般的 造型長留青史。   荀彧真會是曹操殺死的嗎?有一種來源可疑的傳說:曹操曾托人送給荀彧一隻 食品盒,打開後空無一物,荀彧立刻明白了對方的用意,遂服毒自盡。當然權威的 說法(陳壽)也頗為籠統含混,說荀彧五十歲時"以憂薨",時為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年)。   荀彧當時的憂容憂貌我們無法揣知,相反,他的笑容我們倒見到一回。在征討 孫權之時,曹操向漢獻帝請求,讓荀彧參與勞軍。在魏文帝曹丕後來的追憶中,路 上他曾與尚書令荀彧談書論劍,由於曹丕不斷地夸耀自己的射術和摔跤術,把荀彧 逗樂了。──不久,也許三天,也許十天,荀彧神秘去世。   一年前,即建安十五年末,曹操寫過一篇自傳體文字《讓縣自明本志令》。討 論它不是本章的義務,但這裡有必要指出一點,曹操的自傳裡不時流露出一種遭到 他人冤曲的憤懣,反復強調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評價。由於此前曹操對荀彧的態度 堪為楷模,他甚至將兩人之間的上下級關系謙稱為同事關系,對荀彧的抬舉、揄揚 可謂不遺余力。作為投桃報李,曹操難免會想,荀君你身為尚書令,卻不思有所報 答,是否也有點不夠意思?我們知道,提議曹操為魏公,荀彧本該是最合適的人選 ,原輪不到董昭出面。   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進封為魏公。曹操終究沒有用自己的強力廢除漢朝,終 究沒有做過一天皇帝,隱隱中是否懾於荀君來自黃泉之下的逼視呢?   將曹操與荀彧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相信肯定會比《曹操與楊修》更耐人尋味一 些。   但這個故事是寫不了的,兩人機心博大,城府深沉,既彼此敬重,交互為用, 又互相設防,大異其趣。一"破"字當頭,一"立"字為先,致使朋友間的無上佳話, 陡轉為君臣間的極端猜忌,遂使史籍中一時布滿無窮的嗟嘆和疑團。 --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盡付笑談中 -- Origin:<不良牛牧場> zoo.ee.ntu.edu.tw (140.112.18.36) Welcome to SimFarm BBS -- From : [140.119.7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