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周澤雄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口才突出的人,當然也就派生出名嘴、臭嘴之別。名嘴臭嘴 的標準很難定,比如今天,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常會擺出一副天下名嘴的氣派,撇 開其中個別翹楚,老百姓都知道,大多數混跡其中的家伙,其唾液中的才學,實在 值得重新測試一下。電影《巴頓將軍》裡有一位美國將軍,身陷敵手,德國人要他 投降,他回答"我操你娘"。巴頓聽說後,一邊麾動部下馳援,一邊說了句有意思的 台詞:"快,去搶救有口才的人。""我操你娘"算不算有口才呢?在那個場合,那種 關頭,我同意巴頓的意見,這四個字實在才氣汪洋。   三國時代名嘴頗多,如以橋玄、何顒、許子將為代表的人物品評家,他們名頭 響亮,每到一地,輒令尋常士大夫紛紛"改節飾行"。《三國演義》中有位驍勇的武 士太史慈,史書上記載,他之所以不被人接納,乃是有人擔心許子將知道後要笑話 ,可見這撥名嘴的厲害。然而,正所謂"天下無道,處士橫議",在這些名嘴之外, 我們也會不時聽到另一些意氣驕橫、怪誕絕倫的議論。盛世綸音不得與聞之時,獨 多亂世頹論,本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樣,為了解三國時代特有的風習,我們便 不得不提到其中兩張著名臭嘴:孔融與禰衡。   先說孔融。   在西漢董仲舒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之後,孔融便有著中 國最大的來頭,他竟然是大聖先師孔夫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舊時 幾乎所有蒙學讀物都有記載,可說家喻戶曉。對自己非比尋常的出生來歷,孔融顯 然也知之甚詳,少年時就曾巧加利用,借此成功地打入上流社交圈。當時有個南陽 尹李膺,喜歡在家裡擺名人沙龍,對來客要求極苛,曾特意關照守門人,"非世賢 及通家子孫,"一概不見。孔融前去求見了,亮出的正是"李君通家子孫"的招牌。 李大人揉了半天眼也沒看出眼前這個後生小子,祖上曾與自己有甚瓜葛。"大人差 矣,"孔融嘿嘿一笑,"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 世通家也。"他指的乃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孔子造訪老子(李耳)一事,那 真可算"累世通家"了。不僅李膺,在座眾位顯客無一不被他的捷才震倒,隻除了一 位倒霉蛋。他因為晚到,沒有親耳聽到孔融迅捷無比的應對,經由別人轉述,效果 不免打了折扣,於是便說了句不太友好的話:"小時聰明,大未必佳,這種人我見 得多了。"想想前些年的少年大學生,我們覺得這位仁兄的酸論,未見得全無道理 。沒承想孔融立刻沖他頂上一句:"看得出來,先生小時候,一定聰明無比。"在十 九世紀的法國,一個外省青年想要在巴黎成名,最佳捷徑便是得到某位沙龍女主人 的青睞,以便盡情展現自己的社交才華。在公元二世紀的中國,這一招好像也管用 ,至少孔融的名聲,就離不開這些賓客的叫好、捧場。他的嘴有著強烈的宣泄欲望 ,自然會對旁人耳朵有著額外的需求。孔融不是一個喜歡自言自語的人,通常在座 的賓客越多,他的舌根越為迅捷靈動,唾沫也越為上下翻飛。   口才其實也是一個廣闊的領域,它可以被細分為很多種。拿孔融來說,他也是 有其長有其短的,比如在今天,你若想和孔融在電視上展開辯論,沒戲,看他不刻 薄得你體無完膚。你得和他展開筆戰,而且別在小報上,別通過無法容納精密邏輯 的千字文,你得堂堂正正地用符合學術規范的論文與他較勁,這下孔融完了。他舌 根上的智慧就像一個100米跑選手,堅持不了多久。再舉個稍嫌不倫的例子,他有 點像可敬的日本棋士籐澤秀行,"五十步天下無雙,"要和他過招你得堅持五十步以 上。籐澤老先生當然五十步後仍然功力非凡,孔融就不行了,他的思維一旦拉長, 立刻就像拆散的毛線,頭緒紛亂起來。   結論是:這樣的口才雖然無助於義理的研討、學術的深化,用來混淆視聽,顛 倒輿論,制造喝採,卻比什麼嘴都厲害。   孔融還很有膽氣,不,聯系他一生,他的膽氣隻怕是太大了點。小時候他就成 功地救過一個逃犯,以至自己和兄長一起進了大獄。那位逃犯張儉本是孔融哥哥的 朋友,前來求救時碰巧哥哥外出,隻有孔融一個小鬼當家。張儉雖然起初有點瞧不 起孔融,但這位被李膺斷定將成為"當代偉器"的聖人後代,卻成功地幫助張儉脫逃 。他本人沒有逃,逃跑永遠不是孔融的個性,孔融寧願和哥哥一起鋃鐺入獄。不知 是義薄雲天還是天生奇膽,入獄後他直對著獄吏叫嚷:"不關我哥哥的事,不關我 哥哥的事,張儉是我放走的,快快拿我是問。"他哥哥急了,也在一邊叫道:"張儉 是來找我的,和弟弟無關。"獄吏沒轍了,少不了得請示上峰,結果上面意見是"把 弟弟放了,哥哥留下"。----出獄後的孔融,名聲立刻像不羈的野火,在中原四處 彌漫。   聞名不如親見,親見勝過聞名。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隻要孔融當堂一坐,別 人就隻能要麼乖乖地充當聽眾,要麼傻傻地像聽堂會那樣在一邊叫好,鮮有敢與他 正面舌戰的。十六歲的孔融已是這樣,三十八歲就更是所向披靡了:一根舌頭匹似 毒蛇長長的引信,在眾人面前嘶嘶作響,不斷挑舋;奇談怪論則像聯合牌收割機, 掠過聽眾汗水涔涔的額頭,毫不留情地把別人那點社交智慧輾個粉碎。孔融當時就 覓得了一個雅號:"議主",可惜中國既沒有古羅馬的元老院,也沒有西方現代的議 會制度,所以孔融雖深具國會議員──也許還是眾議院議長──的才能,卻仍不得 不到下面弄個官做做。皇帝原開設在洛陽的太學,已在兩次"黨錮之禍"中遭到重創 ,後來連首都洛陽都已殘破到無法居住的程度,值此亂世,孔融不可能覓得一個安 靜的所在,可以讓大家整天隻管喝酒聊天,欣賞他的"議主"風採。北面戰火頻仍, 到南邊去吧,到南邊過一把父母官的癮。   我無法想象孔融作為地方官會是一副怎樣的尊容,他不僅昏庸,而且注定會把 昏庸體現得與眾不同,仿佛昏庸還是一種藝術。嚴格地講,孔融是一位不可救藥的 個人主義者,他做秀的熱情充沛昂揚,至於如何關心百姓疾苦,如何成為識時務之 俊傑,便不加縈懷了。在生靈塗炭,百廢待興之時,孔融為官一任,甫一就職不尋 思著如何恢復農業,安撫百姓,治理戰爭創傷,整天盡忙著修復城牆,開設學校, 舉薦些與他具有相似風格的儒士,仿佛天下已長治久安,從此不再有兵戈擾攘,當 務之急,乃是盡快開辟出一片承平氣象來。他天性樂觀,腦子裡盡盤算些使自己顯 得不同凡響的離奇念頭,而所有這些念頭都以"不切實際"為主要特點。他對本地活 著但活得非常艱難的百姓毫不系念,卻滿腦子想著所謂"示慘怛之愛,追文王之仁" ,對客死本地的外鄉遊士,準備了上好棺木,將他們一一入殮。葬禮上的孔融是否 像基督教牧師那樣發表演說,我們不得而知,反正,能夠使孔融產生熱情的事情必 須同時具有兩個特點:它必須既風雅又怪誕。同郡有個孝子名叫甄子然,在孔融到 任之前即已不幸早夭,為寄托自己飛來石般的奇特哀思,孔融竟仍不斷地為他"配 食懸社",仿佛他還健在。   想到孔融的死因之一乃是忤逆不孝,他對甄子然的態度,隻能從思維方式的一 貫矛盾上去索解。依古代的道德觀念和法制思想(兩者往往合為一體),孔融確實 有取死之由,罪名未見得都屬羅織而來。   孔融的思維是奇特的,除了些具有古代"嬉皮士"風格的酸丁,他從不知世上還 有何人值得提拔獎掖,或者,要想得到孔融的抬舉,還需先滿足一個沒人願意滿足 的前提:即像那位孝子一樣,以自己鬱鬱棄世為代價。他對當世知名的經學大師鄭 玄敬意無幾,偶爾還要奚落幾句,對死在司徒王允手下的東漢大學者蔡邕卻愁情滿 懷到這般地步,以至僅僅因為某人模樣有點像蔡邕,喝酒時就要把他拉到身邊,為 上天替蔡邕留下一個活面具大發感慨。孔融對鄭玄這類以嚴謹見長的學者,是否心 存忌憚呢?不知道,至少你從孔融的表情上看不出這一點,即使在敵人大兵壓境, "流矢雨集"之時,他仍能以一種鬼見愁的風度,"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對, 他感興趣的就是這麼個姿態,他想証明的就是自己與世上"方伯"一族的本質不同。 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造型,他甚至還會主動請纓,與武將們爭功,"大飲醇酒,躬 自上馬",儼然一副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氣概。可惜,鳳落平陽不如雞,馬上的孔 融醉意朦朧,又不會什麼醉拳醉劍,結果隻能倉促間將武夫的進取造型臨時改為詩 人"仰天大笑出長安"式的昂然而退。好在誰都知道孔融是聖人後代,誰也沒有真對 他肩膀上的東西感興趣,所以他總能不失體面地全身而退,扔下自己的百姓,從一 個州郡竄到另一個州郡,反正照樣會有人請他繼續從事昏官生涯。像濟公一樣,孔 融的腰間大概也總懸著一壺酒,以便在路上一顛一顛時也能擺弄出點風度來。濟顛 和尚懸壺旨在濟世,孔融呢?   當然也沒法把孔融說成害群之馬,這個不願對社會負責任的聖人後代,事實上 也隻具備有限的危害社會能力。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動盪和破壞,那是軍閥豪強們的 勾當,如先後劫掠長安的董卓和李傕、郭汜,如整天做著皇帝夢的袁術。孔融雖唾 沫不斷,實在卻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當然話說回來,作為因果報應,最終死於曹操 之手的孔融,其本人對他人生命原也較少體恤,濫殺忠良之事,孔融也曾染指。有 一次為了體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義理觀,他決定拿一個自己舉薦過的人開刀。萬事俱 備,磨刀霍霍,隻待問斬之時,一個名叫邴原的先生前來質問他了。孔融本就理屈 ,這一次便難得地落了個下風,被邴原駁得啞口無言。你道孔融如何譬解?他竟厚 著臉皮對邴原說:"我不過想開個玩笑,先生怎麼當起真來。"邴原毫不含糊,當即 追問道:"豈有拿別人生命開玩笑的道理?"這就是孔融,既才華橫溢,又思維錯亂 ,既口若懸河,又耍潑無賴。   曹操偶爾也會派點活計讓孔融幹幹,如為了安撫袁紹,使他暫時不致與自己為 敵,他曾派孔融持天子節鉞,並虎賁衛士百人,將大將軍的印璽,隆重地給袁紹送 上。這等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交給孔融去做,曹操實在是找對了人。──可憐而 又奇怪的孔融,離開袁府後他曾在荀彧面前對袁紹及其手下大加夸獎,仿佛這一趟 旅行頗和袁紹套上了交情。誰知他仍然把袁紹得罪了,就在孔融回到許昌不久,一 封袁紹致曹操的親筆信交到了曹操的案頭,袁紹不假掩飾地要求曹操把孔融殺了。 孔融是怎麼把袁紹給得罪的,我怕他自己都懵裡懵懂。   給孔融多大地盤他都無法自力更生,雖然他嘴硬,命中注定卻隻能在別人的統 治下生存。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許昌之後,孔融就一路朝都城方向走來 。對被自己糟蹋掉的那一片片土地全無愧色,在許昌,在曹操眼皮底下,孔融立刻 過起了"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生活,從而使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臭嘴"的立 場上來。借助曹操的強權,荀彧的調度,在那樣一個亂世中,許昌當時還能享受某 種台風中心的平靜。這份平靜竟仿佛是特特為孔融準備的,以便讓他騰出精力,咳 唾江山,辱罵世人。   一些極為忤逆不道的言論,開始從孔融的少府裡傳出來了。其中有些言論,即 使在社會輿論相對寬泛無序的今天,都難以入人之耳。"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 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話 其實也不新鮮,此前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已有所闡發,但不及孔融銳利:" 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 ,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從語氣上我們也不難發現,王充隻不過想說明一個 自然之理,孔融則非得借助激烈的反問句式,以起到顛倒人倫的作用。對於奉行以 孝治天下的中國,孔融下面一個見解更讓古人瞠目結舌。他鼓勵人們,在饑饉的年 代,為了使素不相識的人可以活下來,不妨讓父親去死。方法是:將僅剩的一碗活 命飯送給路人,而不是同樣奄奄一息的老父。   似乎嫌自己一個人厥詞大放不過癮,孔融鄭重其事地向當權者曹操,也向社會 推舉了一位人才。   他就是禰衡。   禰衡非常年輕,隻有二十四歲。他的天賦之高是無須懷疑的,所謂"鷙鳥累百 ,不如一鶚",儼然鶴立雞群。"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博 聞強記之能,亦無人能及。他好像還精通音律,即興作鼓樂《漁陽》曲,"音節殊 妙","淵淵有金石聲",可以令"坐上賓客聽之,莫不慷慨"。   然而禰衡天生是要罵盡世人的,和後世阮籍準備一副青白眼的處世態度不同, 禰衡從不知世上有誰值得他青眼相加,所以一概報之以白眼。即使對人世間僅有的 兩位知己孔融和楊修,評價起來照樣瘋瘋癲癲,沒遮沒攔,竟將年長自己二十歲的 孔融稱為"大兒子",將楊修稱為"小兒子"。我們發現,世人一旦落入禰衡的嘴裡, 其結果甚至比羊落虎口還要凄慘。他隻要對你略略瞥上一眼,就可以破口開罵了。 《三國演義》"禰正平裸衣罵曹"一回,對禰衡罵盡曹操手下作了詳細的描寫。仔細 對照一下就會發現,他罵人很少是有道理的,僅僅因為別人長著個將軍肚,便罵人 家是"屠沽兒輩",可使"監廚請客",這並不能讓我們佩服禰衡的口才。   禰衡罵人的特點是:首先,他不可能不罵人;其次,他從來不考慮給對方留點 面子;第三,他也從來不給自己留有任何余地。罵人之於禰衡,就像毒品之於癮君 子,乃是不可遏制的愛好和沖動,為此,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自己將承擔什麼後果 。拉攏一方,打擊一方,罵一些人,同時安撫另一些人,這些最基本的世故,禰衡 全不知曉。那天他準備回荊州老家,一些人決定送送他,想到平時飽受他的辱罵, 送客們也想報復,具體方法就是,在禰衡走來的時候,大家全體坐著不動。禰衡走 來了,一見此景,立刻嚎啕大哭起來。"你哭什麼呀?"有人問。"走在一群行屍走 肉之間,我能不悲痛欲絕嗎?"禰衡答道。   史書上沒有禰衡家世的點滴材料,使我們判斷禰衡的真實性格不無困難。比如 他父母是否離異?他小時候是否飽受虐待?他出生時有否難產?等等,我們皆不得 而知。盡管如此,我們仍可較有把握地看出:禰衡有著明顯的人格分裂癥狀,他的 反社會傾向與自戀態度,幾乎都是一眼可見的。這樣的癥狀連弗洛伊德都無法醫治 ,今天看來,瘋人院是禰衡的必然歸宿。史書上也有禰衡"發狂疾"的記載,但作史 者似乎僅把這次"狂疾"視為禰衡偶爾的使性子,而沒有想到那可能恰恰就是禰衡病 灶的反映。在孔融要求他去見一見曹操的時候,禰衡因"狂疾不肯往"。   記得古斯塔夫﹒榮格說過:"很多在今天被看成精神病患者的人,在過去,他 們往往能得到特殊的禮遇,他們反常的精神狀態,恰恰被視為不同尋常的証明。" 拿這個觀點看禰衡,我們就不難理解,何以這個飛越了歷史瘋人院的逃犯,在三國 時代竟然頗有聲名,以至曹操雖然覺得"殺他比殺一隻老鼠還容易",又畢竟沒敢動 手。   《三國演義》的讀者,對禰衡羞辱曹操一事已知之甚詳:曹操任命禰衡為鼓吏 ,本意是想寒磣他一下,沒想到禰衡竟然衣著不整地走進大廳。由於東漢宮廷禮儀 對鼓吏的衣著有相當的要求,禰衡這一身丐幫打扮,無疑構成了對曹操的挑舋。禰 衡之所以後來又答應曹操的要求,換上鼓吏的標準行頭,乃是為了實施下一步計劃 :他當著眾人的面脫下身上的百衲衣,一絲不掛,然後再徐徐換上新的裝束。曹操 無奈之下隻能自我解嘲道:"我是偷雞不著蝕把米,反而被禰衡小子羞辱了一下。" 人格分裂的禰衡,顯然從來就沒覺得曹操有甚可怕之處。他後來幹脆繼續穿上那身 丐幫服,拄著根打狗棒,一屁股坐在曹操的營帳外,對曹操破口大罵。每罵一句, 打狗棒就重重地朝地上戳一下。曹操即使"宰相肚裡能撐船",這時也按不住騰騰怒 火。他喚來兩名虎賁衛士,準備下三匹良馬,禰衡就這樣被撂在馬上,被兩個武士 一路挾持出境,作為禮物,送給了荊州牧劉表。   在劉表高朋滿座的客廳裡,禰衡享受貴客待遇沒幾天,老毛病又犯了。他一面 過甚其詞地讚美著劉表,不惜拿周文王加以比附,一面又對劉表手下眾人大肆嘲笑 。老實的劉表起初還聽不出其中暗藏的嘲諷,待到下面的人怒而檢舉,才省悟到禰 衡的刻薄。周文王素以禮賢下士、知人善任聞名於世,若劉表真屬文王再生,他手 下應該決不至於如此昏庸不濟才對,不然,隻能說明劉表與他手下一般無能。劉表 還算聰明,他明白了曹操將這個活寶送給自己,本意正是為了借刀殺人。為了讓曹 操看得起自己,他便依法施為,同樣將禰衡作為禮物,送給了當時屯駐夏口的將軍 黃祖。   黃祖是個粗人,他開始雖也拿禰衡當寶貝賞玩,但當禰衡一仍其故地嘲諷起他 來,黃將軍殺起人來可沒想到眨眼。結果,禰衡竟是像狗一樣被宰掉的。   傳說禰衡曾作《鸚鵡賦》,內有句雲:"心懷歸而勿果,徒怨毒於一隅。…… 托輕鄙之微命,委陋賤之薄軀"……如此悲哀的文詞,會否真地出自憤世嫉俗的禰 衡筆下,古人就曾有所懷疑。看來辨清這一點,需要的首先不是古典文學知識,而 是心理學知識。我想,驚人的張狂放盪與同樣驚人的哀婉悱惻,大概也隻有在人格 分裂者的意識層裡,才可能得到統一。   禰衡死了,本著兔死狐悲的生命智慧,孔融先生應該有所警惕,收斂些才對。 雖然禰衡非直接死於曹操之手,但以孔融的智力,他本能夠看出曹操與禰衡之死的 間接關系。事實上孔融沒有,與禰衡一樣,他同樣認為世界上最不值得一怕的,正 是連皇帝見了都要瑟瑟發抖的曹丞相。政績上乏善可陳的孔融,指摘起他人來可是 一張利嘴。論凌空蹈虛,大言無狀,誰也奈何不了孔融,而一旦較到實處,比拼具 體的統治才能,則又誰都不會買孔融的帳。孔融有次就和光祿大夫郗慮爭吵起來, 分明孔融理虧,但曹操仍然願意充當和事佬,親自寫信為兩位和解。──孔融的骨 頭隻會因此更輕。   種種跡象表明,晚年孔融最大的樂趣,就是和曹操過不去,和曹操抬槓。他也 許不知道,曹操完全有殺他的借口,而且殺了他都能把責任堂而皇之地推給別人。 當然,如果孔融知道這件事,他也不妨自我膨脹地得出這樣的結論:曹操不殺他, 乃是因為不敢,因為曹操怕他。   有件事讓孔融大為得意,並可以作為曹操怕孔融的証據。當年曹操將司徒楊彪 放入大牢時,孔融不僅沒想到自己性命也有危險,反而對曹操威脅道:如果你繼續 "橫殺無辜",我孔融"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你道曹操怎麼辦?嗨, 曹操還當真放了楊彪。   出於管理上的需要,部分也和糧食緊缺有關,曹操於建安十二年下了禁酒令。 奉行"杯中酒不空"主義的孔融不高興了,他忘了曹操其實也是一位講究"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的性情中人,他壓根就沒想過曹操的立場,便嚷嚷著反對。孔融有給 曹操寫信的習慣,在一封題名為《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的信中,孔融先是大談一通 天有酒星,地有酒泉的歪理,繼而又露骨地譏刺道:"暴君桀、紂皆以色亡國,你 何不幹脆把婚姻也禁了。"曹操好像給孔融回了一封信,原信雖已不可見,但從孔 融復信中所謂"昨承訓答,陳二代之禍,及眾人之敗,以酒亡者,實如來誨"的語意 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回信頗具語重心長的風格,還不乏大量有說服力的例子。   然而孔融是不可被說服的,他繼續尋找著向曹操發難的機會。曹操北征烏丸時 孔融便大加嘲諷,待曹操大軍攻下袁紹的老巢鄴城,時為虎賁中郎將的曹丕捷足先 登,將袁紹兒子袁熙"顏色非凡"的妻子甄氏納入懷中,孔融興致勃勃,再次給曹操 寫信一封,遠兜遠轉地說什麼"當年周武王伐商紂王時,曾將紂王寵妃妲己賜給周 公。"曹操雖然從軍三十年,手不釋卷,但還是被孔融這一新鮮典故弄迷糊了。想 到孔融讀書很多,曹操便虛心請教,孔融緩緩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杜撰 一個不存在的史實,用以挖苦他人,孔融在諷刺藝術上確實造詣不淺,曹操受到的 捉弄委實不輕……孔融幾乎是以某種視死如歸的態度,將曹操的涵養逼向極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隨著一道《宣示孔融罪狀令》的頒行,五十 七歲的太中大夫孔融被押赴市曹,就地處決,其家族也慘遭株連。   關於禰衡我們已經看到,他的人格障礙已使他喪失了自我收斂的能力,同時他 的生命態勢又極富攻擊性,雖然今天可以被瘋人院收留,但在古代,他在哪一個君 王面前都注定討不到活路。孔融呢?我相信孔老夫子上天有靈,一定會氣得把天堂 的地板跺穿。   兩人都有一種隻有知識分子中的極端分子才會體現出的剛烈,古人習慣於將這 份剛烈含糊地歸結為某種書生意氣,今天我們知道,他們都應該被納入臨床心理學 的范疇,重新探究一番。嗚呼,孔融與禰衡,這兩張三國時代最為著名的臭嘴,實 在不過是當時兩個最為病情深重的人。 --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盡付笑談中 -- Origin:<不良牛牧場> zoo.ee.ntu.edu.tw (140.112.18.36) Welcome to SimFarm BBS -- From : [140.119.7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