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試述趙雲 趙雲,字子龍。漢末常山國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在袁紹吞併冀州時,被國中推舉出 來,率領一些志願兵向北邊投靠右北平太守公孫瓚。當時公孫瓚與袁紹對立,他深怕冀州 人都去幫助、壯大袁紹。瓚聞雲來,問他何以不同於一般冀州人,能夠迷途知返。雲答曰 :「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 也。」(在這裡趙雲顯露了他的志向。前三句略表現出在此亂世中他對生民荼炭的憐憫, 後面藉「鄙州論議」表達他渴望跟隨的實為「仁政所在」,也?日後對劉備的靠攏埋下伏 筆。)後來劉備依附到公孫瓚的底下,趙雲也就在這裡結識劉備。當公孫瓚遣劉備往平原 助田楷防袁紹,以雲?劉備主持騎兵。自此趙雲跟從劉備到處征戰。 後隨軍至荊州投靠劉表,參與襲擊許縣。與夏侯惇等戰於博望,此戰劉備以火攻勝,「( 趙雲)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 。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趙雲人格正直,即使是故舊之人也不將之引為親信。後 來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大舉兵眾南向荊州。荊州劉表死,次子劉琮繼任。琮遣使降曹,劉 備攜民數萬逃亡,到了當陽長?被追上,遂棄下妻子,身率數十騎向南奔逃。趙雲亦在其 中,但出於忠心,私自回去抱了幼小的後主劉禪、護著後主母甘夫人逃出重圍。劉備軍撤 到漢水邊,才發現趙雲不在隊伍中,有懷疑趙雲北走降曹的,被劉備扔下手戟,大聲斥喝 。趙雲不久趕上。遷為牙門將軍。(史書用「遷」字而不用「升」、「拜」,其意為同等級不 同職務的變換;牙門將軍應是掌理牙門的職務,牙門即是行軍時象徵全軍精神的大旗。所 以牙門必定靠近中軍,可能因為這次的表現,有些護衛的意思。) 過了赤壁之戰,跟從平定江南諸郡,拜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替投降的太守趙範。範有 寡嫂曰樊氏,有國色,範欲將她許配趙雲,雲固辭。有人勸他接受,他說:「範迫降耳, 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後來趙範果然逃走。一來趙雲顧慮到趙範可能有異心,一來趙 範也不是當地豪族,不是需要靠結親來拉攏的對象。(漢制有之,不可以本州之人為太守 ,故趙範必是外地人。)劉備入蜀,留關、張、諸葛亮和趙雲守荊州,趙雲擔任留營司馬 ,掌理州治的軍政。當時劉備剛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為妻,尚香驕豪,縱其手下的江東吏兵 為非作歹,劉備認為趙雲的穩重足以制之,特任掌內事。後孫權遣大舟迎回其妹,欲得劉 禪為質,舟在長江被趙雲與張飛攔截。得劉禪回。 劉備逆襲劉璋,調張飛、趙雲與諸葛亮溯江西上。至江州,分趙雲領一偏軍沿外水過犍為 ,與諸葛亮、張飛會於成都。成都定,以功拜翊軍將軍。眾議以成都屋舍及城外桑田分賜與 諸將,但趙雲以為不可,他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 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 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聽從他的見解。 (前數句顯現趙雲對 興復漢室的急切,一刻也未曾停息;後幾句再次顯現趙雲對戰亂中人民的憐憫,作為外來 的政權對於所佔領的疆土,能有此心實屬難得。) 隨軍與曹操爭漢中。黃忠認為曹操之糧可劫,雲以其兵跟隨黃忠。忠過了約定的時候還未 回來,雲率數十騎輕行出營。剛好曹操揚兵大出,雲為曹軍前鋒所擊,於是發動突擊,曹 軍先是被衝散又復合,雲只得且戰且卻。敵追至雲營,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營中,欲閉門 拒守,而雲入營,卻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疑雲有伏兵,調頭便回。突然營中擂鼓震 天,只用強弩於後射敵,曹軍驚駭,自相踐踏,墮漢水中死者甚多。翌日劉備來至雲營視 昨戰處,稱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其日置酒宴飲直到夜晚,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關羽兵敗、荊州被孫權將呂蒙偷襲,關羽被擒殺。劉備震怒,欲舉兵討權。雲諫曰:「國 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 ,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 交,不得卒解。」(此時就連諸葛亮也還對奪回荊州抱有一絲希望,故並無上諫。在此雖 不代表趙雲見解比較高明,但也表示趙雲能夠有獨立於諸葛亮之外的一道戰略;又再次顯 現他對除賊興漢的期待,不願?無謂的爭鬥浪費時間,一來他也時日不多。)備不聽,使 雲督江州、為救應。東征敗、雲救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後主劉禪嗣位。拜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加為鎮東將軍,建興五年隨諸葛亮至 漢中,隔年,諸葛亮揚聲欲從斜谷出,魏將曹真率大軍進斜谷,亮令趙雲與鄧芝往斜谷擋曹 真,自帥大軍攻祁山。祁山方面馬謖兵敗,斜谷方面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但趙雲聚眾 斂守,不致大敗。又親自斷後,軍資什物鮮有遺棄,兵眾靡有所失;但燒毀了赤岸以北的 棧道。軍退,貶鎮軍將軍。雲軍中有多餘的絹帛,令分賜諸將,雲答:「軍事無利,何為 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諸葛亮大為讚賞。(此時諸葛亮因馬謖兵 敗,自貶三級,是以負責另一方面的趙雲連帶受貶,又趙雲性不居功,即使受貶亦無怨恨 ,與同在蜀漢的幾位名將相比,實為難得。)雲與鄧芝繼續鎮守在赤岸一帶。 隔年,建興七年,趙雲病逝。其子趙統官至虎賁中郎將、行領軍,次子趙統為牙門將,隨 姜維至沓中,臨陣戰死。 蜀人楊戲在其所著《季漢輔臣贊》中寫道:「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贊趙子龍、陳叔至。」意為征南將軍趙雲與征西將軍陳到總是在出軍時遴選將士,是蜀 國猛將中最勇烈的,其中趙雲為人寬厚、辦事謹慎。 景曜四年,大將軍姜維等上表,以為趙雲昔時跟隨先帝經營天下,勞績既著、遵奉法度 、忠心護主、厚待部屬,功效有必要受到彰顯。陳請追諡趙雲。後主按諡法:「柔賢慈惠 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諡雲曰順平侯。」在蜀漢,劉備與後主兩代皆不濫 諡,是以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及趙雲能得諡號,當時認為是非常榮幸的事。 在趙雲的生平與眾人的評論中,明顯表現他在歷史上的輪廓:性情溫順而忠直敢諫。禮待 下屬而不失嚴謹奉法。勇烈非常又不失智略,往往在兵員極為不足的情況下,發揮其最大 之功效。篤行其志,不苟合、不居功,心懷漢室又不忘救民。在漢末三國這段混亂的年代 ,保有如此德行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正直的人都在政治迫害中遭到犧牲,趙雲 雖然沒有像小說中一樣受到極大的重用,比起其他人,也算是聊有可慰的了。 -- 贊麴義 冀州叛牧,渤海從流.披堅執銳八百騎,西平羌鬥萬人敵,白馬義從操戈槊,易京兵眾若鐵林. 寇將凌蹈,伏隱鋒藏,殺聲遽起,彊弩雷發.暴陷狂馳,怒扯帥旗.嚴綱授首,伯珪敗績. 威震賊軍,界橋揚名.恃功傲妄,冤忿命喪. -- ※ Origin: 臺大電機 Maxwell 站 ◆ From: 61-228-64-20.HINET-IP.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