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台大歷史面試題目 : : 請舉出三個三國演義中名字是三個字的人物 : : 不包括複姓和字 : : 除了孫尚香 : : 請問還有誰呢.... : 第 1 回:馬元義、程遠志(前兩位是黃巾)、張世平(賣「軍火」給劉玄德的商人)。 : 第 4 回:呂伯奢。 : 第 5 回:武安國(被呂奉先「斷掌」)。 : 第 7 回:馬日磾。 : 第 9 回:士孫瑞、胡赤兒。 : 第 11 回:太史慈。 : 第 13 回:皇甫酈(皇甫嵩之侄)。 : 第 15 回:嚴白虎。 : 第 16 回:胡車兒、楊大將(袁術部將;演義有誤,史書上作「楊弘」)、曹安民。 : 第 20 回:王子服、吳子蘭。 : 第 23 回:秦慶童(董承家奴)。 : 第 28 回:裴元紹。 : 第 29 回:劉子揚(劉曄亦字「子揚」,不確定此「劉子揚」與「劉曄」是否同)。 : 第 30 回: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烏巢」群英XD)。 : 第 31 回:蔣義渠。 : 第 33 回:公孫康、公孫度。 : 第 35 回:龐德公(龐統之叔)。 : 第 36 回:諸葛亮、諸葛珪、諸葛豐、諸葛玄。 : 第 37 回: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這三人應都是「字」,演義、史書失載其名)、 :      諸葛均、黃承彥。 : 第 39 回:司馬懿、司馬雋、司馬防、司馬朗、夏侯蘭。 : 第 41 回:淳于導、夏侯恩。 : 第 42 回:夏侯傑。 : 第 52 回:邢道榮。 : 第 53 回:太史亨。 : 第 57 回:李春香(黃琬之子黃奎的小妾,洩漏馬騰、黃奎等人的反曹密謀)。 : 第 59 回:婁子伯(夢梅居士,教曹操築冰城,「子伯」為其字; :          婁圭,字子伯,見《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裴松之注)。 : 第 69 回:金日磾。 : 第 70 回:夏侯尚、夏侯德。 : 第 71 回:慕容烈。 : 第 73 回:夏侯存、傅士仁(《資治通鑑》亦作「傅士仁」, :              《三國志》則作「士仁」)。 : 第 78 回:司馬孚(司馬懿之弟)。 : 第 82 回:沙摩柯。 : 第 84 回:淳于丹(史書上作「鮮于丹」)。 : 第 85 回:諸葛虔(魏將)、軻比能(鮮卑)。 : 第 87 回:董荼那、阿會喃、忙牙長。 : 第 90 回:兀突骨。 : 第 91 回:郭攸之。 : 第 94 回:徹里吉(西羌王)。 : 第 98 回:諸葛恪。 : 第 102 回: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 : 第 105 回:毌丘儉、諸葛瞻。 : 第 106 回:公孫恭、公孫晃、公孫淵、公孫修。 : 第 107 回:尹大目。 : 第 109 回:夏侯玄。 : 第 110 回:諸葛誕。 : 第 111 回:諸葛靚。 : 第 112 回:司馬望(司馬孚之子)。 : 第 116 回:皇甫闓(魏將)。 : 第 117 回:諸葛尚。 : 第 119 回:司馬炎、司馬攸。 : 第 120 回:濮陽興、司馬由(「由」還要再加個人字旁)。 : 還有:皇甫嵩、夏侯惇、夏侯淵、夏侯楙、諸葛瑾、諸葛緒(魏將)、淳于瓊、 :    司馬徽。 : 以上為複姓者有:皇甫、夏侯、諸葛、司馬、太史、士孫、公孫、毌丘、淳于、 :         慕容、濮陽。 : 應該還有未盡之處,請大家再幫忙補充吧。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140.112.25.215 : ※ 編輯: Makucy 來自: 140.112.25.215 (04/03 14:46) : 推 mtgun:複姓不算!! 字也不算 61.221.28.241 04/03 推 Makucy:一次把姓名三個字的人物都列出來,是複姓的或是可 140.112.25.215 04/03 → Makucy:能為「字」的,就請需用者自行篩除囉。 140.112.25.215 04/03 → Makucy:可能是「字」的有簡要提示。^^ 140.112.25.215 04/03 : 推 GOLDNBOY:好詳細喔 220.137.252.181 04/03 : 推 pop3751:武安國是被斷臂哦@@ 163.32.95.79 04/03 : 推 Makucy:呂布「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 140.112.25.215 04/04 : → Makucy:以後武安國不得不養傷改行了……。 140.112.25.215 04/04 沒想到小弟這一篇東西引起了連串議論。 昨天我曾用批踢踢站的推文系統極簡單地表明我如此這般貼這一篇的動機, 不過轉信是不轉推文的,所以在此回文把這兩天的推文一併附上。 下面我想再說明我的想法。 這篇引文雖長、有浪費系統資源之虞,但為了回文上下閱讀方便, 也全保留,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昨天我貼文算是急就章之作,我也不算什麼達人,自然是有闕漏。 一開始我的確沒仔細看到原提問板友註明「不包括複姓與字」, 不過還在編輯過程中我便發現了。 發現之後,本想把編輯中的文章內屬於「複姓」或「演義中以字行者」刪除, 但轉念一想後,又沒這麼做。 我的想法是:與其每回哪位板友提出類似的問題時,       都再由某位板友發文幫忙解答分享、前後發文時間可能分散缺乏整合,       不如藉此機會,先一次把演義「三個字」的人名盡量列出來,       之後有興趣的朋友,自然會再提供補充意見或修正意見。       如此彙整出來的東西,應該會蠻有意思的。…… 另外呢,也因為我自己時間零碎,沒辦法一次花很多時間去查對, 所以需要大家的集思廣益;我一次列出所有三字人名, 同時也帶有一點充作大家進行修正補充的資料編輯平台的意思。 我大致是這樣的想法。 如此一來,若有板友想把資料編輯得更清楚, 那麼在按回文鍵之後,利用Ctrl+y就可以很快地整理、修正、補充資料了。 例如:演義中所有的複姓人名、演義中所有的三字虛構人名、    演義中所有單以字行的人名、演義中所有的疑似非漢裔的人名    演義中所有三字的女性人名……諸如此類。 不過好像沒有哪位板友有興趣這樣做?這也無妨,本來每個人的興趣就是不一樣的囉。 前面連串板友們的議論當中,我自己覺得有兩點尤其具有啟發性。 第一個就是「非漢裔人名」的問題(亦即所謂「胡人」、「蠻族」、「外族」……)。 另一個則是 rehtra 所補充訂正我貼文當中的錯誤, 即「石韜,字廣元」、「孟建,字公威」, 這兩條資料在《三國志》的裴松之注中都找得到,我說史書無考是講錯了。 「非漢裔人名」的問題前面板友已多有發揮, (我貼文中的疑似非漢裔人名資料究竟合不合用,  看來得探求原提問者的當事人真意了XD) 的確,我們實在不易確定一個「非漢裔人名」在經過漢字的翻譯轉換後, 究竟譯出來的是那人的姓、名、字、綽號、外族「官銜」還是哪個或哪些部分, 所以看到非漢裔人名或疑似非漢裔人名之時,我們可以試著持某種保留態度。 就像第 94 回所出現的西羌國王「徹里吉」這個人名,史書上並未載有這個人名, (甚至連「西羌國」都是值得去考辨的主題,漢晉之際應該沒有什麼「西羌國」) 這個人名應出自演義作者的虛構; 我們也可以想像:演義作者是試著用漢字拼出一個羌王的名字。 用漢字音譯另外一種語言,挑選適合的漢字符號, 可以選擇譯作「徹里吉」,那麼若譯作「車裡擠」,就真的不行嗎?XD 徹里吉是個虛構人物,那改用《三國志》有記載的「沙摩柯」來作例子, 「沙摩柯」為什麼不譯作「殺魔渴」呢? 可能是因為沙摩柯他老兄自己諳漢字使用, 自己挑「沙摩柯」這三個字當他的「漢字名字」。 可能是因為撰史者或記錄當時事件的人因為某種原因挑了「沙摩柯」這三個字。 可能是因為後代傳抄史書、刊刻史書的人們因為某種原因,用了「沙摩柯」這三個字。 ……種種原因,不一而足。 至於「沙摩柯」這三個字原本真正意味的是什麼意思, 則是我們現今的人很難考查除來的了。 而 GOLDNBOY 提出的「金環三結」有可能偏向「形容」, 則是另外一種非漢裔人名記載的可能類型,試想三國遊戲中金環三結元帥的肖像, 是否真的帶有三個金環呢?…… 或許演義作者在構思三位南蠻洞主元帥時,腦海中的確是流轉著這樣的創意的? 此外,在這裡想再補充一些問題討論。 ───── 「胡赤兒」、「胡車兒」:  《後漢書‧董卓傳》李賢注引劉艾《獻帝紀》云:   「輔帳下支胡赤兒等,素待之過急,盡以家寶與之,自帶二十餘    餅金、大白珠瓔。謂輔曰:『城北已有馬,可去也。』以繩    繫輔拟,踰城懸下之,未及地丈許放之,輔傷拟不能行,    共取其金并珠,斬首詣長安。」  《三國志‧董卓傳》:   「初,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    濟略陳留、潁川諸縣。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陝,欲以詔命誅輔    。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其後輔營兵有夜叛出    者,營中驚,輔以為皆叛,乃取金寶,獨與素所厚支胡赤兒等    五六人相隨,踰城北渡河,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  《三國志‧魏書‧張繡傳》裴松之注引《傅子》云:   「繡有所親胡車兒,勇冠其軍。太祖愛其驍健,手以金與之。繡    聞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從前引資料,可以發現「胡赤兒」、「胡車兒」的「胡」字,很可能是獨立的名詞。 「支胡赤兒」中的『支胡』,即雜胡、胡之支裔的意思。 (當時「胡」大多指匈奴;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中提到沙摩柯的部分,  是記作「胡王沙摩柯」,一般都認為沙摩柯應該是荊、益二州地區的蠻族,  倘若此處「胡」真指匈奴,那就蠻有意思的了) 《三國志‧張繡傳》這裡的「所親胡車兒」語意比較不清, 究竟是「所親胡.車兒」呢,抑或是「所親.胡車兒」呢,兩者似乎都說得通。 《資治通鑑》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春正月條中,記作「繡驍將胡車兒」, 這有可能是《通鑑》作者針對《三國志》的原始資料自作延伸解釋, 當然也有可能《通鑑》作者看到某些今已不傳的史料, 確實記載了「胡車兒」這個人名。 如此說來,以「胡赤兒」當作三字人名,似乎有可商榷的空間; 「胡車兒」則比較難說。 ───── 「蔣義渠」:  《後漢書‧袁紹傳》:   「……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    軍蔣義渠營。至帳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    避帳而處之。」 「蔣義渠」這個人名,第一個可能性就是:   這個名字沒問題,那人真的就是姓蔣名義渠。 但好像也有其它的可能性存在? 首先,「義渠」這個名詞在先秦典籍即已出現,初指戎族之族名或部落名, 秦國與「義渠」戎交戰數十年,至秦昭王時才平服之,餘眾首領則散作「酋豪」。 (見《後漢書‧西羌傳》) 「義渠」後作地名,亦作姓氏;「義渠」這個地名存在的歷史悠久, 位置約在關中長安三輔地區(屬北地郡), 時至唐代仍可見「義渠」此一地名,並且那地區依然居住有許多非漢民族。 「義渠」這個地名,常常與非漢民族很有關聯性。 如此,則「蔣義渠」這個人物會不會具有非漢民族的出身背景, 也許是個漢化的「酋豪」、被袁紹招納為將, 以其所屬族裔或出身地區為名,而以某種原因取「蔣」為姓? (比如說:袁紹手下有大將「蔣奇」;      參考「木下秀吉」變身為「羽柴秀吉」之例?:P) 此外,「渠帥」、「渠率」等詞當時即通行, 是不是也有可能「蔣義渠」此名,反映出「蔣義渠」可能出身自地方渠帥, 因緣際會加入袁紹陣營,「義渠」二字,係以「義」來形容「渠」……? ───── 「劉子揚」: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與《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中, 均記載有「劉子揚」與「鄭寶」接觸之事,但兩篇記述內容不甚一致。 《三國志‧劉曄傳》謂「劉子揚」憂心鄭寶強逼他助其倡謀; 而《三國志‧魯肅傳》則說「劉子揚」寫信招魯肅趕快一起去投靠鄭寶吧……。 兩者記事內容似有扞格之處。 《三國志》中「魏書」、「吳書」主要的史料來源不太一樣,說法相異, 很有可能是造成此處記載內容矛盾的原因。 話說回來,也許當時就是有另外一個「不是劉曄」的「劉子揚」,這也不是全無可能;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劉子揚」在,那還真是太巧了些。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215
Makucy:轉錄至SAN-YanYi板。 09/28 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