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email protected] (c'est la vie)》之銘言: :  剛好演到空城記那一段 請問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空城計」原始史料是《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王隱《蜀記》裡的「郭沖五  事」第三      (亮)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    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    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    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    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洒。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    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    懿必謂吾怯,將有彊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    深以為恨。  擱置「亮屯于陽平」暫不論的話,雖不能證明此事為真,至少足以說明《三國  演義》這段創作其來有自。至於三國時最接近空"城"計的情形,應當為《文聘  傳》注的      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    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    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    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另有漢末曹操、趙雲所用的兩次空營計,各見《武帝紀》注、《趙雲傳》注      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    兵拒之。屯西有大隄,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    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    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    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    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    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    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    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    將軍。 :  以前聽過一個說法 其實司馬懿根本知道諸葛亮在虛張聲勢 當時不殺進 :  去生擒諸葛亮的原因 在於他在魏國地位還不穩 留著諸葛亮這個死敵 :  以後諸葛亮北伐時國家就會需要他 才能展現自己的價值 鞏固自己的地位 :  不然的話 幹掉諸葛亮的話 他早晚會在國內被鬥倒 以上 歡迎討論 --    站在解釋學的立場,對於古籍的掌握,必然得通過四個層次,從認  識、到了解、到批判、到評價,是好幾次質的飛躍,也就是運思層次的  提升。如果認識上就犯了錯誤或有了偏差,要想取得適當的了解,都大  有問題,何況批判,更遑論評價了。                    ──李明德《行走在地雷上》 -- ◎(bbs.mgt.ncu.edu.tw) ◎[Nihilist]From: 211-74-220-83.adsl.dynamic.seed.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