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引子 學生時代,某曾經有機會和朋友前往甘肅麥積山一游,經過張家川縣的時候,朋友說馬謖吃 敗仗的地方就在附近,不禁興起,強拉硬拽叫著司機繞道,到了一次街亭。實地考察,趣味 甚多,對馬謖的失敗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特寫出來與朋友們分享。 先說說某所見到的街亭的地形。街亭小鎮千古不變,它本身並不在要道上,從街亭向東不到 三公里,就是險要的“五路總口”。這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長約7、8公里,寬約1.5公里 的谷道,南北方向是險峻的山峰,東西走向的清水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基本流向沿著谷地東 南邊緣游走。西岸高于東岸。五、六條大道從東岸下游經過橋樑,凌亂的匯聚在清水河西北 方的谷地中,真正的總口,是沒有的。谷地西北側,是險峻的山地當地人稱為龍山。谷地東 南,是無法逾越的秦嶺支脈。從西安到天水,必須透過這個谷地,沒有其他道路可走。 我們的汽車從東方來,基本是沿著魏軍的行軍路線前進,只感到人在盆底前進的感覺。等這 條谷道走了4/5,向右一轉,前方豁然開闊,遠處的街亭鎮已經隱隱可見,這時,路邊右面 ,就是龍山的南麓,突兀升起一座險峻的高山,相對海拔在3、4公引,山頂平坦,隱隱有傲 立不群的氣質。不用介紹,某就斷定,這就是馬謖兵敗的孤山了。 果然,隨行的當地朋友指點我,這就是所謂的南山。 這就是第一個發現,南山,並非因在街亭道之南而得名,它在街亭道以北,因在龍山山脈最 南端而得名。 某等下車,盤桓甚久,登山望街亭,我不禁感到馬謖選擇這裡屯兵的確有他的道理。 二、第一個失誤 登南山臨風而望,只覺周遭山川道路一覽無余,如果把街亭看作一個整體,它的形象如同一 柄折扇,向左,河畔道路如絲絲脈絡,向右,清水河兩條支流匯入谷口形成一個小小的衝擊 扇平原,街亭鎮(現屬秦安縣隴城鄉)就坐落在衝擊扇的西端,整個折扇的扇柄則正在南山 。所謂“憑高視下”,並不是隨便說的,而表示它可以總攬全局。 馬謖不是帶兵的材料,某從街亭回來,也覺得正是如此,但這並不是說他沒腦子,相反,某 覺得馬謖還相當聰明。 南山的地勢很有特點,當地又稱百畝 ,頂部是一個香蕉形的平台,實際面積遠大于百畝,北、東、西三面甚是陡峭,從上面向下 張望頭暈眼花,東南面則是一個大約30度的斜坡,斜坡下寬上窄,頂部與平台相交之處形同 月牙,某幾乎可以看出馬謖的心理了。如果魏軍從下面向上仰攻,他們的隊伍在斜坡上就如 同一個人胡同一樣,蜀軍在月牙形的棱線上可以居高臨下從三面攻擊魏軍的整個隊伍,而魏 軍只有最前面的不到50人可以投入戰鬥,這是一個非常利于防守的地形。同時如果魏軍后退 ,則根本沒有可以收束隊伍的空間。 而諸葛亮授意的五路總口下寨又怎樣呢? 向左望去,在7、8公里長的谷地上,並沒有明確的“五路總口”,地勢平坦。如果蜀軍在這 裡與魏軍交戰,那將是一場血戰,這時,某發現了馬謖的第一個失誤--他肯定沒有到街亭 以東看過地形! 原來,從山上向下望,與從東方入谷口看到的景物完全不同,西高東低的河岸,看起來成了 一樣高的;地勢本來崎嶇不平,但是從山上看去卻是一馬平川﹗(某不知道諸葛亮怎樣對街 亭地勢進行的調查,因為某的結論是如果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蜀軍必定可以完成任務。也許 是羅貫中考察了街亭的地形后才給孔明的部署增加了大量細節。) 假如是魏延或馬岱這樣的宿將,會怎樣呢?一定會自驅前部,出谷口哨探吧。后來張頜攻擊 馬謖的時候,就預先把馬謖全軍的部署搞了個明明白白......某猜想,馬謖從西面率軍前來 ,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醒目的的南山,此處適宜防守﹗作為參謀出身的馬謖,這樣的軍事常 識還是有的。隨后呢,肯定是率眾將上山,看地形嗎,這也很正常。一路上山,南山居高臨 下的情勢一定越來越使他傾心。待到居高俯視,他肯定是想到了經常看的軍用地圖。從馬謖 的生涯來看,他所短的是臨陣 殺,長的是運籌謀劃,這幅一目了然的天然地圖一定讓馬謖產生了一些親切的感覺,他恐怕 也要想,在這裡指揮作戰,不是和下棋一樣嗎? 他沒有想到,南山欺騙了他的眼睛。 三、馬謖王平 蜀軍兩位司令官的爭執應該就在南山頂部展開,結果當然是笨嘴拙腮的王平輸了。(某準備 單獨寫一篇文章談蜀國降將和儒將的話題)馬謖和王平是截然相反的將領,諸葛亮在搭配他 們時可謂煞費苦心。某以為,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考慮到王平統帶的部隊 --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是某極為欽佩的部隊,它的兵力大約3000,完全由南中少數民族組成,也就是那時 的“滇軍”。英勇善戰,尤其善于山地戰,史書中對飛軍戰士的評價是“視死如歸”。這是 諸葛亮開發西南的成果,也是蜀漢的王牌軍之一。無當飛軍一直戰鬥到蜀漢的最後,和兩倍 于己的敵軍同歸于盡,連司令官張嶷也戰死沙場。 諸葛亮把王平和這支部隊配屬給馬謖,某認為有四個想法︰ 第一,馬謖提出的平南指要十分貼切,以他對少數民族的熟悉能夠更好的利用這支南中勁旅 。 第二,此戰關係重大而又艱險,好鋼用在刀刃上。希望依靠無當飛軍的英勇抵擋魏軍的優勢 兵力。 第三,王平熟悉關隴情況,是蜀軍中少有的魏國通。可以很好的作馬謖的參謀。 第四,王平是降將,又出身行伍,服從性強,不會在指揮上給馬謖掣肘,軍事上兩個能幹的 將軍一起指揮,還不如用一個庸才。 但馬謖怎么會聽王“參謀”的吶?馬謖本身就出身參謀,還是一個出色的參謀,他腦子裡參 謀就應該是自己這樣的,聰明多才,能言善辯,怎么能是王平這種大老粗呢?接受他的意見 本身就是對馬謖自己這類參謀的否定。諸葛亮在這一點上大概沒想到。 何況馬謖扎營山頂的考慮又有相當合乎邏輯的理由︰ 山地是步兵對抗騎兵的最好障礙,這的確不錯,要知道宋朝屢屢受到北方游牧騎兵的痛擊和 燕雲十六州山地的喪失有極大的關係,害的楊六郎只有大搞地道戰。魏軍多騎兵,蜀軍多步 兵,所以在山上和魏軍交戰才能發揮優勢。山頂看去,“五路總口”是一片開闊地,而魏軍 可以渡河襲擊蜀軍后方,戰線太長,在那裡和魏軍交戰很難取勝。馬謖大概還要嘆息諸葛丞 相紙上談兵吧。 某想起《戰爭與和平》裡的波羅季諾戰役,俄軍的參謀長,他發現統帥庫圖佐夫把安得烈公 爵的后備軍放在面向敵軍坡面的樹林中,當即大罵老庫糊塗--法軍對這裡開炮不是打死靶 嗎?馬上讓俄軍撤到山坡后面。軍中的士兵都欽佩不已。結果實戰中拿破崙對面前的樹林一 彈不發,所有的砲彈都打到了山坡的背面。有經驗的統帥誰都看得出來那是唯一可以隱蔽的 地方。馬謖對諸葛亮的看法,也許可以類比這位參謀長。 真是書生之見﹗ 其實,如果馬謖出谷口看看,就會發現所謂的五路總口,實際地形被流水侵蝕得相當複雜, 某認為如果諸葛亮明確指示馬謖在這裡扎營,他簡直是神仙了,這裡的溝壑絕不是騎兵用武 之地,如果魏軍沿著清水河向前平推,正面戰線大約能夠排開千人,蜀軍兵力的劣勢並不突 出。這幾公里的複雜地形就像一個巨大的彈簧,蜀軍的第一道防線可以一直放到街亭谷道的 東段,后面則可以佈置幾層防線,伸縮性很強,還可部署伏兵,和魏軍打成對峙應不成問題 。而三國時代普遍攻堅能力比較差,要是加上營壘的作用(馬謖比張頜早到了兩天),魏軍 大約只能望而興嘆。這是馬謖都可以打贏的戰鬥,因為就算經驗不足,開頭讓魏軍占點便宜 ,“彈簧”谷地的長度足夠蜀軍迴旋,只要守住其中一道防線,魏軍就失敗了。如果渡河強 攻如何?清水河水倒是不深,可以徒涉,但右岸比左岸高而且因為轉彎河水的沖刷,形成陡 峭的河岸,如同天然的城牆,在這裡放上幾千弓箭手,張頜斷不會來送死。 也許,馬謖選擇南山,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形成一種“猛虎在山”之勢吧,如果魏軍罔顧他 而直沖街亭,他就可以威脅魏軍的側背。他可以卡住谷口,斷魏軍糧道,和諸葛亮的后軍把 張頜包餃子。所以,魏軍只有來攻山。 他沒有注意水,木桶理論的水,木桶裡的水總是從最短的板子上面流出去的。 水﹗ 四、秦嶺淮河 所謂木桶理論,就是桶裡可存水量,由最短的桶板決定。戰爭中也一樣,即使其他方面做得 再好,只要有一個致命漏洞被對方抓住,就會導致失敗。赤壁之戰,最短的板是連環舟不能 擋火攻;五丈原之戰,最短的板是諸葛亮的健康;希特勒侵蘇,最短的板是俄羅斯的嚴寒。 某隨行的朋友中,有一位軍校出身,所以評馬謖,能舉出一連串失誤。南山雖扼谷口,但山 頂到山腳衝擊線過長,當時的兵器水準尚不能直接控制清水河沿岸的大路。希望魏軍攻山, 想法一廂情願,張頜這樣的宿將當然不會那樣衝動。把軍隊一分為三,自率領主力駐山頂, 王平率本部在街亭和清水河之間扎營--比馬謖還靠后,黃襲和李盛軍埋伏清水河上游,準 備對魏軍半渡擊之。兵力本來就少于魏,如此犯了力分則弱大忌,且馬與黃李軍距離過遠, 無法呼應。南山地當風口,如果放火蔓延很快,煙焰上炙,山頂的人如烤肉...... 但是,這一戰最短的板,所有人都同意是蜀軍棄水上山。 某讀三國,曾感到奇怪,既然王平已經提出這個問題,而且的確很有道理,馬謖又不是傻子 ,為什麼不肯接受呢?他真的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嗎?(長這么大沒渴過嗎?那個時候 還能煥發戰鬥力?)另外,蜀軍眾多將領怎么就沒有一個出來給王平幫腔的呢? 某以為,問題是馬謖他們沒有學過中學地理。 學習過中學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氣候,以秦嶺淮河一線為一巨大分界。事實上,這個變 化是如此巨大,以至於秦嶺北坡和南坡的植被都完全不同。如看看當地的晴雨表,街亭地區 的年降水只有400毫米(蒸發量1500),而僅一山之隔的漢中地區,其降水量則在1000毫升 以上,相差一倍以上。一個是亞熱帶氣候,一個是大陸性溫帶季風,根本不同。 馬謖的老家在荊州,氣候和蜀中雖有不同,但同樣雨量豐沛,那時代還有巨大的雲夢澤,到 現下,四川湖北也沒聽說過旱災,只有年年防洪。馬謖的一生,基本都是在這樣溫暖濕潤的 地方度過,他沒有諸葛亮那樣從北方到南方的遊歷經歷,又是第一次到甘肅布防,怎么會想 到這裡用水要洗了臉洗衣服,最後涮墩布?﹗(這是我們的親身經驗)。當時的教育,很難 認識到南北方巨大的氣候差異。事實上,在荊襄西川包括漢中的作戰中,基本都是要“防水 ”,比如水淹七軍,泠苞決堤,都是要淹死對方,從來沒有要渴死對方的。黃忠斬夏侯也是 上山,不曾聽說老將軍找不著水喝。 王平是從北方投降過去的,他當然是明白人。可是蜀軍其他將領恐怕一輩子沒出過四川,西 南的地理情況限制了當地古人的認知,要不怎么會出來夜郎國?缺水?這個問題就像嫦娥奔 月的時候你提醒她帶氧氣瓶一樣。如果投票,一定是那句名言的重複︰“真理有的時候在少 數人一邊”。 所以,馬謖根本就沒有會缺水的概念。 清水河和街亭泉的存在也無法使他對當地的缺水產生警惕。他和王平的爭執,首先是當道扎 營的問題,然後是“勢如破竹”,吵了個不亦樂乎,最後才是水的問題。馬謖肯定覺得這簡 直是強詞奪理,故意找茬。他們兩個的爭執,越到后來馬謖掉書袋的時候越多,這表明他根 本就不是想和王平討論問題,而是想早點關上這個“烏鴉嘴” --反正他一“兵法雲”,老王就沒詞。那句“置之死地而后生”應該屬于沒有走腦子的話 。 王平這個人很有個性,公司裡也有這樣的人,本領不小,但是不會說話。無論是心高氣盛的 馬謖,還是謙遜儒雅的徐晃,一聽他的意見,總要弄得人家很不高興,而且個個要“置之死 地而后生”,這可能也和王平自己的性格有關係吧。此外,他處理這種爭論的方法也比較個 別,比如徐晃敗退,他堅決不救,因為他認為自己有更重要的任務,和馬謖吵架,就干脆另 扎一營,不知道有沒有看你笑話的意思。其實,某認為,如果王平當時率部前出谷口,一邊 飛報諸葛亮,一邊死戰,並非完全不可能阻擋魏軍,至少能夠拖延時間。當然,犧牲肯定很 大,而且馬謖一定要大罵,因為這會破壞他誘魏軍攻山的計畫,屬于“搶鏡頭”。王平的確 沒有于禁當初先立營阻敵,再辯白自身的風度,也許這和他的降將身分有關。他可能只打算 在關鍵時刻掩護蜀軍的撤退,減少損失。 從南山下望,想像如果某是一個蜀漢的步兵,沖下去到山腳恐怕要累半死,而且敵手有充分 的時間調動軍隊迎擊蜀軍的攻擊點,魏軍攻山是人胡同,蜀軍下山又何嘗不是?下山不易, 上山更難,飢渴之下,焉能不敗? 仰望長天,一只黑鷹在甘整肅爽的天際裡翱翔,某想,它不會落到南山上,這裡沒有大樹給 它棲身,也沒有水。 五、不是結局的結尾 到達街亭古鎮,已日頭偏西,司機下車汲水,街亭泉當時亭已毀,修了個現代的代替,泉水 豐沛,比北京故宮裡的井大多了。井沿上一條條都是一指深的磨痕,顯然是汲水的繩索留下 。某下意識的摸了一下井沿,出乎想像的堅硬,據說,這井沿自古就沒有換過。 水質清冽,就著鍋盔讓我等舒舒服服吃了午飯。鍋盔據說是古代軍士用鐵盔烙成,因而得名 ,自古秦兵耐苦戰,看來是有道統的。假若馬謖在街亭谷道和魏軍交戰,后勤就設在這街亭 鎮上,是何等從容--只是他們吃的慣鍋盔么? 旁邊高碩的石碑上刻“街亭泉”三字,周遭不免有乾隆遺風,某發現一句龍飛鳳舞的題詞, 似乎還挺新,不知道是哪位先生留下的,竟然是“蜀道通時只有龍”。看來這也是一位三國 愛好者了,不過某只感到突兀,現下想,諸葛亮雄心勃勃,但他的才華一枝獨秀,所以是一 個相當寂寞的統帥。假如龐統在,諸葛亮的內心當不至如此孤獨,至少在選擇街亭守將上面 ,可以有人商議,所謂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飯后參觀了街亭文化館,也就是在這裡,透過一個巨大的沙盤,才可以看到馬謖戰敗的全過 程。 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鬥。 張頜的戰前偵察十分有效,不但發現馬謖上山扎營的弊端,而且發現了上游的黃襲軍和街亭 鎮方面的王平軍,蜀軍以步兵為主,魏軍以騎兵為主,所以張頜即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優勢 ,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自東向西搶占街亭谷道,在前方佈置強弓勁弩以作掩護。清 水河上搭起了多座行軍浮橋,以為側翼,自南向北直逼南山。此時,馬謖作為參謀人員的弱 點暴露了,他暗藏黃襲軍半渡襲擊的招數,但魏軍同時採取兩路進攻出乎他的意料。馬謖缺 乏軍事統帥必須的膽略,在突發事件面前不能有效判斷出擊時間,在猶豫中喪失了反擊的機 會。等黃襲得到命令趕到魏軍渡河地,因為蜀軍機動能力不足,魏軍已經有效控制了清水河 兩岸,這樣,西岸較高的岸壁反而成為魏軍非戰鬥部隊的掩護,使蜀軍的弓箭失去殺傷作用 。黃襲在魏軍大隊騎兵的逆襲下苦戰,漸漸不支,而馬謖從南山出擊的接應路線太長,無法 起到兩面夾攻的作用。 黃襲潰敗了。 王平在整個黃襲軍戰敗的過程中按兵不動,但魏軍也無法越過他追擊黃襲的潰軍。這應該是 一個正確的處置,否則馬謖就連撤退也無法實行了。后來黃襲李盛張休等擔任伏擊的將領都 受到嚴懲,某以為有些過分。 伏兵失利並沒有完全打擊馬謖的信心,他還在耐心的等待魏軍的攻山。看他在山頂的指揮︰ “且看紅旗揮動”,即居高臨下衝擊魏軍,這簡直就是法正在定軍山的翻版。問題是張頜根 本就不準備攻山,他在山下背靠清水河擺開了一個新月型的陣勢,步兵在中央,騎兵在兩翼 ,就地扎營,以逸待勞--背水為陣﹗ 只有到馬謖發現沒有水的時候,他才真正感到了戰敗的陰影。無奈之下,他下令主動向魏軍 衝擊。眾寡懸殊,蜀軍軍心浮動,馬謖只好殺人立威,逼迫眾軍殺下山去。 在街亭曾經出土大量的人骨,主要是在清水河岸,稱為“萬人坑”,說明講這是馬謖突圍時 被殺將士的遺骨,某以為不然,因為馬謖突圍時並未發生激烈戰鬥,魏軍放過馬謖,圍住了 蜀軍后隊,蜀軍好像很快就投降了。所以,萬人坑的尸骨應該是馬謖向下沖殺時犧牲的雙方 將士--主要是蜀軍。 應該說“居高臨下”還是對衝擊力很有幫助的。可惜張頜的陣勢正和馬謖相克。當馬謖軍象 切豆腐一樣殺入魏軍步兵陣中的時候,魏軍步兵后退,騎兵就從兩翼向蜀軍發動了猛攻。從 蜀軍兩翼的進攻完全吸收了蜀軍在地形上的優勢,好比兩人打架,對于劈面一拳,最好的防 禦就是橫削他的肘腕。由於地勢的原因,蜀軍很難退回山上,魏軍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帶有突 的馬戟,不但可以刺,而且可以啄,從兩側的攻擊十分有效。騎兵對步兵的戰鬥,很容易演 變成一場屠殺。 馬謖的錯誤還在于他每次只派遣副將率領3000左右的少量部隊出擊,缺乏乾坤一擲的勇氣。 所謂兵家逐次使用兵力的大忌。抗戰時期第三軍軍長唐帷源守中條山也犯同樣錯誤,每次突 圍都是功敗垂成,最後全軍覆沒。 幾次攻擊失敗大大打擊了馬謖在軍隊中的統御力。飢渴中的蜀軍拒絕下山作戰,馬謖繼續採 用殺人強行壓制,在南山曾經發現多個捆在一起的顱骨,卻沒有身體,估計就是被馬謖斬殺 的蜀軍--魏軍就算殺俘虜也犯不著爬到這么老高的地方來殺。嚴肅軍紀必須有合理的理由 ,這個時候殺人無異于火上澆油,蜀軍紛紛嘩變下山。張頜發現蜀軍發生混亂,即借風放火 ,南山雖然只有灌木,但正當風口,火勢上沖氣勢逼人,馬謖只好率軍強行突圍。這時蜀軍 在南山只守了一天。馬謖和少數騎兵在王平的接應下總算撤出,而步兵全部被魏軍俘虜。王 平的退卻組織的不錯,魏軍不敢進逼。 在街亭文化館有一張出土的弩機,刻有“蜀”字樣,出土在清水河上游,應該是黃襲軍遺物 。看到我們好奇的樣子,看門大妞很豪爽的把它拿出來給我們把玩,我們受寵若驚之余才知 道這只是個仿製品,真品早就送到陝西省博物館了。 既然是仿製品,我們便得寸進尺,要求射一箭,人家很客氣,只是把箭頭拔了去,免得傷人 。弩機是青銅製成,據說全仿當時的形製,握把的地方有幾條紋路,似乎是防滑的,長度一 米,弓臂由雙層竹製加漆,寬度1.2米,箭的尾部鑲有3根雁翎。箭身長1米,弓弦很緊,我 等要兩個人才能拉開掛弦,然後就簡單了,可以舉著弩到任何地方去發射。弩上面有望山, 就是三點式瞄準器,扳機上居然還有保險﹗真的十分精巧。本準備找個老鄉的大公雞作靶子 (笑話),遺憾的是我們那位老兄第一箭就射在了文化館的牆上,不但震的簌簌掉土,而且 把箭折斷了,某沒有輪到過癮。但是得到一個知識,現代的槍扳機要“扣”,弩機的扳機正 好相反,要“推”。 街亭之行早已是過眼雲煙,而所見所聞歷歷在目,令某無法忘懷,所謂“聞所聞而來,見所 見而去”,街亭,正拉開了蜀魏在秦川戰線的戰鬥序幕,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6.113.180
nangle:喔喔 真是好文 02/14 12:47
tellmey:借轉 02/14 13:14
erc:好精采 推 02/15 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