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90年關東討董軍分駐於如下地區: 《三國志 武帝紀》 「是時(袁)紹屯河內,(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酸棗,(袁)術屯南陽,(孔)冑 屯穎川,(韓)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 PS:酸棗位於陳留郡的西北邊境,與河內郡為臨 過去講到酸棗關東軍(概括河內的袁紹軍)離散的原因,永遠都是什麼關東將領無討卓心, 每天只會喝酒宴會,僵持不敢先進兵攻擊董卓,最後因為軍糧吃盡,自然的罷兵退散。 其中只有曹操心懷漢室,當天下先獨力帶兵追擊董卓,但因為被卓將徐榮打敗而不得不 回到酸棗,力勸遲疑停留的關東諸將併心討卓而不果,然後回到揚州募兵,進而再度屯軍 河內,直到酸棗糧盡才退去。 這段過程在後世經由三國演義渲染,讓曹操變成大義凜然的漢末忠臣,與孫堅同為當時真 正忠心漢室的兩位討董英雄。 以下是史料的出處: 《三國志 武帝紀》 "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 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屯穎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觿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 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 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 將□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 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 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 「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觿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 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 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 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 到龍亢,士卒多叛。[一]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 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三國志 臧洪傳》 "(屯於酸棗後)頃之,諸軍莫適先進,而食盡觿散。" "諸軍莫適先進,食盡觿散"一直都是酸棗兵散的原因而未被懷疑,但我個人卻對這種 美化曹操、醜化關東將領如袁紹、韓馥、張邈、鮑信、張超的說法感到懷疑,找到兩個 原因似乎更可以合理解釋酸棗兵散這一歷史事件: 一、《後漢書 袁紹傳》 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韓馥見 人情歸紹,忌*(方)**[其]*得觿,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聽發兵。 橋瑁乃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 馥於是方聽紹舉兵。乃謀於觿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劉惠勃然曰:「興兵 為國,安問袁、董?」[一]馥意猶深疑於紹,每貶節軍糧,欲使離散。 ^^^^^^^^^^^^^^^^^^^^^^^^^^^^^^^^^^^^ 注[一]英雄記曰:「劉子惠,中山人。兗州刺史劉岱與其書,道『卓無道,天下所 共攻,死在旦暮,不足為憂。但卓死之後,當復回師討文節(韓馥字文節)。擁強兵,何凶 逆,寧可得置』。封書與馥,馥得此大懼,歸咎子惠,欲斬之。別駕從事耿武等排合伏子 惠上,願並見斬,得不死,作徒,被赭衣,埽除宮門外。」 韓馥很早就疑忌袁紹:"袁紹之在勃海,馥恐其興兵,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搖。"( 英雄記),但偏偏韓馥的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應該負責供應大半酸棗、河內 關東軍的糧食(至少河內袁紹軍的糧食由韓馥專門供應),而韓馥本無討卓之心,當初是在 同盟劉岱等人的威逼下才加入同盟(劉岱與袁紹交好)。屯軍酸棗之後,董卓也自動移都長 安以避關東軍,這樣自然使得韓馥想要減少對袁紹等軍隊的糧食供應(十萬關東軍可是大 數目),除掉袁紹這可怕的後患,這應該是就是酸棗之關東軍會糧盡散兵的主要原因: 《後漢書 袁紹傳》 然臣(指袁紹自己)愚所守,志無傾奪,故遂引會英雄,興師百萬,飲馬孟津, 歃血漳河。[五]會故冀州牧韓馥懷挾逆謀,欲專權埶,絕臣軍糧,不得踵系,至使猾虜 肆毒,害及一門,尊卑大小,同日並戮(袁隗被董卓所殺)。 二、《三國志 臧洪傳》 會青州刺史焦和卒,紹使洪領青州以撫其眾。<01>洪在州二年,群盜奔走。紹歎其能 <01>九州春秋曰:初平中,焦和為青州刺史。是時英雄並起,黃巾寇暴,和務及同盟,俱 入京畿,不暇為民保障,引軍踰河而西。未久而袁﹑曹二公卓將戰于滎陽,敗績。黃巾遂 廣,屠裂城邑。和不能禦,然軍器尚利,戰士尚眾,而耳目偵邏不設,恐動之言妄至,望 寇奔走,未嘗接風塵交旗鼓也。欲作陷冰丸沈河,令賊不得渡,禱祈群神,求用兵必利, 耆筮常陳於前,巫祝不去於側;入見其清談干雲,出則渾亂,命不可知。州遂蕭條,悉為 丘墟也。 另外《後漢書 臧洪傳》 紹見洪,甚奇之,與結友好,以洪領青州刺史。前刺史焦和好立虛譽,能清談。時黃巾群 盜處處飆起,而青部殷實,軍革尚眾。和欲與諸同盟西赴京師,未及得行,而賊已屠城邑 。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禱群神。<01>又恐賊乘凍而過,命多作陷冰丸,以投于河 。眾遂潰散,和亦病卒。洪收撫離叛,百姓復安。 最後《後漢書 袁紹傳》更載明酸棗兵散後: "又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城。臣乃旋師,奉辭伐畔。金鼓未震, 狡敵知亡,故韓馥懷懼,謝咎歸土,張楊、黑山同時乞降。" 這三段史料說明兩件事,第一是關東軍與董卓大戰時,青州黃巾大起,連刺史焦和都 在起兵參與討董聯盟的時候,連連大敗於黃巾軍而最後病卒。後方黃巾軍的威脅,是酸棗 兵散很可能的另一因素(袁紹罷兵的因素更包含張楊與黑山軍的威脅)。因為後來在191年 十月,這批青徐黃巾真的大張旗鼓的進入冀州,想跟黑山軍聯合,不幸遇到正入侵冀州的 公孫瓚而大敗,損失十萬多人和財貨無數,被迫轉入兗州,反而在192年四月開始,連殺 任城相鄭遂、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192年冬(約12月)才被曹操收降為"青州兵"; 第二是當中的"袁﹑曹二公卓將戰于滎陽,敗績",證明曹操追擊董卓而被徐榮打敗的時 候,除了張邈派將領衛茲同行以外,袁紹其實也參與了這場重要的戰鬥,才使得"榮見太 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我們不應該被充滿偏見、刻意美 化曹操的武帝紀所誤導,追董卓之功,不該由曹操專美、獨享,關東軍盟主袁紹跟曹操的 好友張邈,應該都有參與此事或有大功當其中(反證後來武帝紀中,張邈、袁紹不能用曹 操良謀的負面形象,是為了美化曹操而故意去醜化張邈、袁紹的結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37.45 ※ 編輯: age317 來自: 140.122.37.45 (05/16 03:19) ※ 編輯: age317 來自: 140.122.37.45 (05/16 03:46) ※ 編輯: age317 來自: 140.122.37.45 (05/16 12:12) ※ 編輯: age317 來自: 140.122.37.45 (05/16 21:23)
jefferson:好文阿! 05/17 08:38
sdsdfd:推啊 05/17 12:38
ccharlies:不太懂耶,因為我看到三國志上說韓馥說他是袁氏門下的, 05/18 17:37
ccharlies:且自稱說他才德不如袁紹。這情況下,感覺他去控管袁紹的 05/18 17:41
ccharlies:糧草,感覺怪怪的。當然也有可能從酸棗之後才變成這樣避 05/18 17:42
ccharlies:之猶恐不及吧。 05/18 17:43
age317:自稱才德不如袁紹是後來公孫瓚打冀州的結果,韓馥從一開始 05/18 18:20
age317:就對袁紹超級猜忌,袁紹在渤海就因為韓馥派兵嚴加守備,無 05/18 18:23
age317:法起兵反董卓 05/18 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