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bon (低語森林悄悄寧靜)》之銘言: : : 從198年曹操第一大將夏侯惇救援劉備來看,支援劉備的計畫,似乎是夏侯惇一手包辦的 : : ,回頭看《三國志 夏侯惇傳》: : : 「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 : : ,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轉領河南尹。」 : : 因為曹操在196年迎天子之後,才有可能封夏侯惇為侯,所以夏侯斷太壽水應當在197年 : : 的旱災時,因此我認為夏侯惇即是靠此水利事業,大力支援劉備軍糧物資,使劉備因此 : : 能在197年底勢力驟增,讓呂布感受到「北連太山諸將」的壓力,最終造成呂布、曹操 : : 兵戎相見的結果。 : 有點奇怪的是 : 我看馬植杰的三國史 第十五章 曹魏的農田水利與工商業 : 他提到夏侯惇這一段 卻認為是在建安七八年左右 : 暫時還找不到這句話的根據.... 一開始PO文章時,也在網路上找到有關太壽水的文章,同樣說是在建安七八年, 不知是不是引用了馬植杰三國史的內容: http://www.artx.cn/artx/lishi/10491.html 太壽陂 興修于建安七八年左右,時夏侯惇領陳留太守,“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 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盧弼《三國志集解》卷9《夏侯惇傳》引趙一清曰:“太壽大 約在寧陵襄邑之間”。 查看《後漢書 獻帝紀》,建安七年(202年)、八年(203年)並無旱災或蝗災的紀錄, 無法佐證。在三國志搜尋「旱」的關鍵字,能夠對照的只有一處記載: 《三國志 辛毗傳》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隴西東遷。毗隨兄評從袁紹。太祖為司空, 辟毗,毗不得應命。及袁尚攻兄譚於平原,譚使毗詣太祖求和。<01>太祖將征荊州,次于 西平。毗見太祖致譚意,太祖大悅。後數日,更欲先平荊州,使譚﹑尚自相弊。他日置酒 ,毗望太祖色,知有變,以語郭嘉。嘉白太祖,太祖謂毗曰:「譚可信﹖尚必可克不﹖」 毗對曰:「明公無問信與詐也,直當論其勢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謂他人能閒其閒,乃 謂天下可定於己也。今一旦求救於明公,此可知也。顯甫見顯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敗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鬩,國分為二;連年戰伐,而介冑生蟣蝨,加以旱蝗 ^^^^ 從辛毗口中可知203年八月曹操征荊州時,冀州有"旱蝗"災,這可能是馬植杰推斷 夏侯惇於202、203年斷太壽水的原因之一,但無確證,且《獻帝紀》未載此年有旱蝗, 似乎203年冀州的旱蝗影響範圍不大,故我在原文並未採用。 另外我推測197年斷太壽水,是因為《夏侯惇傳》後面記載: 「轉領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鄴破,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以 便宜從事,不拘科制。」 官渡之戰的決戰點正是位於河南郡界內,且河南郡位於許都的潁川正北面,從曹操準備 官渡之戰的部防來看,夏侯惇任河南尹當是在200年官渡戰前的事,以便在戰時給予曹操 直接支援,這也是曹操202年~204年征河北時夏侯惇能夠「為大將軍後拒」的緣故吧 (曹操征河北似皆由河南官渡出發,經黎陽擊袁譚、袁尚)。我手邊程光裕、徐聖謨主編 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就在<官渡之戰圖>當中,直接把夏侯惇的屯駐地點畫在河南郡 的卷縣附近。 如果地圖集內容和我以上推測為真,則建安七、八年(202、203年)時夏侯惇已改任河南 尹,不在陳留郡上,自然不可能如馬植杰所記,於建安七、八年斷太壽水作陂,而似應 在建安二年(197年)較為恰當。 不過這些都還是我的推測,地圖集的內容也無解說,沒有絕對的確證,希望有其他高手 提供史料證明,謝謝m(_)m : 另外 建安元年曹操已經接受棗袛的建議 在許下屯田 : 也因為獲得相當好的成效 所以州郡例置田官.. 萬繩楠在《魏晉南北朝史論稿》中說: 「許多書上都強調屯田制,實際上屯田有很大的侷限性。……事實上當時比較大的 屯田區,只有兩個,一即許昌區,二為淮南區。」 依此則陳留郡的屯田規模不大,陳留郡的收入應當是以普通編戶為多,而非屯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163.14 ※ 編輯: age317 來自: 59.117.163.14 (09/12 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