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oonlike (Thema & Variationen)》之銘言: : 感謝您的回應,您說的我都大致同意,除了括號裡面那句。 : 我看「歷史」到現在,漸漸開始相信, : 在我短淺的認知中,或許還沒有什麼是「絕對不可能」的 : 事實上是在夷陵之戰時,魏國的確是「插手不理」; : 您引述的劉曄這是「很好的統一天下的機會」,真的嗎?也許吧, : 但即使這真的是「很好的統一天下的機會」,曹丕畢竟是「白白錯過」, : 您能肯定的說:孫權「絕對」沒有考量到這一點嗎? : 孫權「絕對」沒想到曹丕會「白白錯過」? : 說不定孫權是打從心底看扁曹丕,而且還真的猜對了。 : 您能說「絕對」沒有這種可能嗎? : 其次,魏國侵攻,孫權一定沒有辦法擋下嗎? : 借花獻佛引用age網友在前幾篇文章中的一段推文: : 夷陵之戰陸遜只帶五萬兵擋劉備,孫權應該還有五萬以上的兵 : 力,此時若曹丕趁機伐吳,孫權仍有力量抵擋,不一定被滅 戰爭部署不光是第一線兵力,第二線甚至第三線的預備隊也該納入考量, 夷陵之戰陸遜部只是第一線,算上第二線的諸葛瑾與第三線的孫權, 孫權集團投入的兵力保守算也應在十萬之譜。 從結果論來看陸遜只用了五萬擋住劉備,事實上擋住劉備的代價是動員十萬兵力, 孫權同時還可以部署多少兵力去應付曹魏,個人十分懷疑,兩面作戰乃兵家大忌。 : 他沒有說「絕對不會」被滅。 : 不過「不一定」被滅也就夠了,打仗之前勝負出乎意料之外也很有可能 : 冒一點風險也許也是必要的。 : 事實上單由您說的這兩點看來,我反而更欣賞孫權的「眼光」了。 : 一來他還真的猜中了曹丕會「白白錯過」這個機會; : 其次即使他猜錯,他還是有準備著相當的力量。 : 所以我們對「歷史」的許多解讀,也許不甚一致? 孫子兵法始計,首重廟算,多算勝,少算不勝, 運氣是無法控制的部分,並不代表可控部分也要交由運氣解決。 : 我想舉個稍微離題一點的例子給您做參考: : 曹操是我相當欣賞的一個人物,我個人對他很佩服。 : 但是他一生中並非沒有風險的。 : 比如說他跟袁紹之間,一開始也是實力懸殊, : 那他怎麼贏的? : 袁紹有很多機會可能可以先下手為強,但他都沒做, : 我們可以單單歸咎於袁紹太失敗、而毫不考慮曹操的眼光嗎? : 比如說曹操要打呂布時,郭嘉說了十勝十敗的進言, : 然後曹操聽了他的建言以後就真的去打呂布,袁紹也真的沒打下來。 : 我們能就此而說因為袁紹「錯失良機」, : 所以徐州就是「眼前的近利」嗎? : 這樣的推論也許是有問題的。 : 我相信曹操的成功也許「有一部分」是運氣, : 但我也認同一句話「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 曹操(與郭嘉)對袁紹的行為作了一番的「猜測」, : 而且還真的「猜對了」---在這之中運氣與眼光也許各佔一半成分。 這是曹魏曲筆,在下對此辨證多次。 : 其實仔細看看,曹操能統一華北諾大地方, : 若依照這個方式來看,幾乎他大半打下的地方都是「眼前的近利」了。 : 東進打呂布時候北有袁紹、北上打袁家時南有劉表(還有劉備進言襲許!) : 至於跟袁紹在官渡之戰時還有更扯的:郭嘉預測即將北上的孫策會被殺。 : 這樣看起來,曹操沒死還真的是天幸,還好孫策真的死了, : 而袁紹與劉表也都「白白錯過」良機... 劉表錯過良機也是曹魏曲筆。 : 但我們能說曹操貪圖「眼前的近利」嗎? 官渡之戰是曹操生涯佳作,雖然贏在運氣,但戰前戰時的部署可精采絕倫, 除了主動機動外,外交上亦做到合縱連橫,達到綜觀全局的境界。 在可控部分盡可能做到,才是兵法的正道。 : 乃至於用類似之前批評呂蒙的用語,批評曹操(與郭嘉)「缺乏大戰略能力」? : 把他(們)的成功完全歸因於運氣? : 這樣講,我是覺得不太妥當的。 拿曹操來類比呂蒙並不妥當,曹應付的始終是主要敵人, 並設法切斷其他勢力與主要敵人的連結。 而呂蒙卻是放著主要敵人與次要敵人爭利。 -- Love is a matter of timing. -《204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254.15.4
moonlike:感謝補充,只是最後一段,或許應該更詳細定義"主要""次要 12/09 20:49
moonlike:的分別。我同意曹操應付的始終是主要敵人, 12/09 20:50
moonlike:但在我的印象裡,他並非始終都在打袁紹,至少中間曾打過 12/09 20:51
moonlike:呂布。也許您所謂的主、次要,可能是隨時間而變異? 12/09 20:51
moonlike:要說"呂蒙卻是放著主要敵人與次要敵人爭利",首先必須排 12/09 20:52
moonlike:除一個可能:孫權也許真的在那個時間點,把劉備(關羽)當 12/09 20:53
moonlike:作是主要敵人,且劉備(關羽)真的有與孫權勢力產生最大的 12/09 20:57
moonlike:利益(明顯的/潛在的)衝突。 12/09 20:57
moonlike:要這樣排除,定義何謂「主」「次」要,就是一件必須的工 12/09 20:58
moonlike:作了。 12/09 20:59
moonlike:否則最後幾句話,可能也有論述不完備的缺憾。 12/09 20:59
moonlike:btw, 在多說幾句我主觀的想法好了:孫權的「主要敵人」可 12/09 21:02
moonlike:能也是因時而不同。最初可能是劉表、其次可能是曹操、其 12/09 21:02
moonlike:中有一段時間也許是關羽,後來可能又變成曹魏,此外還有 12/09 21:03
moonlike:許多時間,也許主要敵人是山越,也是有可能。 12/09 21:03
moonlike:我不認為「主要敵人」「次要敵人」是一個固定的對象。 12/09 21:04
moonlike:至於對孫權而言那個敵人最主要?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12/09 21:06
moonlike:我也主觀地認為:這個答案孫權自己(可能還要包含其謀臣) 12/09 21:07
moonlike:最清楚,因為他判斷錯誤的代價是地位(乃至生命)。 12/09 21:08
moonlike:而孫權似乎直到很後來都不覺得襲荊州是一件錯誤的決策。 12/09 21:08
moonlike:故而您要說呂蒙當時是打孫權的「次要敵人」,您有可能是 12/09 21:09
moonlike:對的,但是寥寥幾句要得到這樣的結論,即使正確,說服力 12/09 21:09
moonlike:可能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12/09 21:10
age317:沒有辦法證明第二線、第三線的軍隊都是為了防劉備吧,劉備 12/09 21:53
age317:都派黃權督江北軍以防魏師了,難道孫權敢這麼相信曹丕不會 12/09 21:54
age317:趁機夾攻嗎? 12/09 21:56
※ 編輯: CVC 來自: 122.254.15.4 (12/09 22:39)
CVC:諸葛瑾駐公安,孫權駐武昌,不像是防曹丕的部署 12/09 22:40
CVC:對吳方史料不熟,不清楚孫權對於江北是否另有部署 12/09 22:41
CVC:防曹丕應在京口牛渚兩地加派兵力。 12/09 22:47
age317:諸葛瑾的確像是在援助陸遜,但孫權駐武昌就是很微妙的局勢 12/09 22:50
age317:,武昌正好位在吳國的中間,西可防蜀,北可拒魏,甚至伐魏 12/09 22:52
age317:,後來孫權北伐征江夏時(226年),仍然是都武昌(229年稱帝才 12/09 22:54
age317:還都建業) 12/09 22:57
YANGGUOl:挖靠 你們回文好不好..熊熊才發現一堆推文 12/09 22:59
age317:楊過兄總是在這個時候才會出現 XD 12/09 23:00
YANGGUOl:其實這個主題我記得之前我就發過啦 12/09 23:01
CVC:哪篇?沒什麼印象(挖鼻孔) 12/09 23:01
age317:三國版的特色,就是回鍋文總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12/09 23:02
YANGGUOl:對了 魯肅為何會是東吳支柱? 也是我跟moonlike 12/09 23:06
CVC:所以這系列在下只回這篇,想表達第二線的概念 12/09 23:06
CVC:其他老梗居多,不過z兄提到的呂岱傳倒是之前未注意的史料 12/09 23:07
CVC:另外,有老梗炒炒也好,畢竟板上乾枯已久 12/09 23:09
age317:呂代傳我以前因為某本三國史的書有注意到,不過我一直認為 12/09 23:09
age317:"首尾"這個用詞不牽涉關羽的主動行為,地方勢力主動尋找依 12/09 23:15
age317:靠本來就是很正常的行為,何況這個靠山是舊領袖 12/09 23:17
CVC:首尾可能被動,但代表關羽承諾或支持,有違盟後蜀漢戰略 12/09 23:27
CVC:兩軍僵持下看起來比較合理,如孫狼、五溪蠻等,呂岱傳誤記也非 12/09 23:30
CVC:不可能,畢竟這段記載不明確,常理度之,個人還是以為應在盟前 12/09 23:32
age317:如果關羽真的支持的話,吳方一定會大作文章說關羽背盟,可 12/09 23:42
age317:是吳方卻沒有,所以應該是跟關羽無關,或至少表面上關羽沒 12/09 23:43
age317:有招呼或支持的動作 12/09 23:46
age317:而且CVC兄舉的孫狼、五溪蠻的例子是關羽、劉備有授印封號的 12/09 23:51
age317:確實動作,就像孫權封拜雍闓等為郡太守這樣的確實動作 12/09 23:53
moonlike:楊過你竟然記得那麼久以前的東西... 我都快忘了 >.< 12/10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