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推 age317:姜維北伐沒有耗盡蜀漢國力,但可能造成以譙周為首的巴蜀本 09/19 00:06 → age317:土人士的離心離德(負擔苦役重稅而"民有菜色"),劉禪鐵了心 09/19 00:09 → age317:要投降,大概就是因為譙周表態說我們巴蜀本土人不想幫你們 09/19 00:10 → age317:了。這有部分類似施琅破澎湖要登陸台灣時,原本想要再抵抗 09/19 00:11 → age317:清軍或南下佔菲律賓求生的馮錫範與鄭克塽,在主軍大將劉國 09/19 00:13 → age317:軒的力主投降下,最終向施琅投降了。(投降前劉禪可用的兵大 09/19 00:15 → age317:概以巴蜀本土軍居多) 這個不無可能,長期戰爭的確有可能造成這個情況。不過,在下以為在那個 當下,真正具有決定性的,是軍隊而非豪族。豪族的意義在於治理,你治理 蜀地不可能全繞過他們,但是在這個時候,關鍵卻非他們。劉禪應該很清楚 的看到(就算他沒看到,蜀郡太守也已經指出來了),在當時,姜維大軍+劍 閣地形就是一張絕對的王牌,完全有能力同時守劍閣並回師滅掉鄧艾,只要 他不降的話,因為蜀軍的作戰意志依然相當堅強,各地將領看得到的也都仍 保有作戰的意願。所以,在下仍然認為,蜀軍完全有翻盤的機會,只是劉禪 自己不願打,幾乎可以肯定,如果劉備仍在,他一定不會就這樣認輸,那麼 鄧艾就死定了。蜀國滅亡,是劉禪負了軍隊,而非軍隊、將領負了他。 至於鄭克塽的情況在下倒不認為可以相提並論,因為: 1.主將劉國軒都主張降了,如果拿到蜀漢那時來比,幾乎可以比為姜維主張 投降,那當然沒戲可唱。 2.澎湖海戰明鄭軍艦隊主力幾乎全滅,已經沒有跟清軍再打下去的本錢,如 果拿來比,可以比擬為姜維劍閣大軍全滅的情況,那當然也是沒戲唱。 3.至於繼續抵抗那不過是拖延清軍的勝利罷了;而逃去菲律賓在艦隊主力全 滅的情況下,在下也不表樂觀。即令真能逃去菲律賓,最多晚個幾年清軍 還是會追殺過來的。 所以,在下認為,明鄭當時是不得不降,蓋因沒有本錢了也,而蜀國那時則 不然,完全有翻本的能力,只是劉禪不把握。 -- 憂慮過多的人將一事無成; 憂慮太少的人是欺騙自己。 ~~~公元十七世紀‧奧地利‧孟特邱可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4.86.161
age317:請問劉禪在投降前,到底在成都有多少兵可以用來直接抵擋鄧 09/19 13:29
age317:艾阿,當時鄧艾以進軍至雒,可說即將包圍成都(當初劉備攻下 09/19 13:32
age317:雒城後就立刻包圍成都),所以成都城的百姓都逃到山上去避難 09/19 13:38
age317:,如果此時劉禪可用來守城的兵是以巴蜀豪族兵為主體的話, 09/19 13:39
age317:那譙周的話可以說代表了巴蜀豪族的態度,這個時候譙周就有 09/19 13:41
age317:劉國軒的作用了。畢竟如果成都城一攻就破(無兵守城),劉禪 09/19 13:42
age317:哪還等的到姜維與其他蜀軍來救 09/19 13:44
有多少兵我們不曉得,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還有兵,否則不會劉湛(北地王)及王崇 (蜀郡太守)都主張繼續打下去。而可以守城的兵也決不可能只剩下豪族的部曲,試問 有那個君主會讓禁衛軍全由地方豪族的私兵組成?當然是讓他可以信賴的人組成,因此 ,譙周不可能拿這個來威脅劉禪。 另外,鄧艾當時不在雒。鄧艾是行軍到雒城時,遇到張紹帶著降書而受降。也就是說, 當劉禪召開廷議,吵上好幾天(吵很久可由《譙周傳》裡記錄的「後主猶疑於入南,周 上疏」以及前面稍稍提到的群臣意見不一證明,劉禪猶豫,譙周還要花時間寫意見上陳 ,可見一定吵了好幾天),決定投降,然後還要準備降書,封存府庫,派張紹出發,這 又可以花上幾天,然後等到張紹走到雒城時,鄧艾也才剛到。 因此,整個流程是:廷議→決定投降→準備降書...等物→張紹出發→走到雒城遇到鄧艾 。這只說明了一件事,當劉禪開始廷議時,鄧艾離成都還有非常遠的距離,恐怕有十天 以上的路程,劉禪完全有時間做應變處置,不管是守城也好,跑路也罷,他都還有時間 準備,問題是他不願意! (李則芬將軍在《泛論司馬光資治通鑑》裡對這件事有詳細分析,可以參考。) 退一步說,即使不敢守城好了,那為何不跑路?如前所述,鄧艾離成都還有相當距離, 鄧艾沒有騎兵,不可能像曹操一樣來個一日夜五百里,所以劉禪完全有時間準備跑路。 要注意的關鍵有二:一是這是逃命,所以不必要的東西可以一概先放下,人帶著玉璽先 溜了再說;二是姜維大軍就在劍閣,可以立刻回師幹掉鄧艾。而二又可以支持一,因為 姜維可以立刻回師,所以不必要的東西丟在成都也無所謂,反正馬上可以收回。 基於上面的論述,在下可以肯定,倘若是劉備,絕對不會就此投降,因為只要他堅持下 去,幾乎篤定可以翻盤。 最後,譙周怎麼樣都不會有劉國軒的發言權。因為他不是統兵大將,所以在軍事上,他 完全沒有那個份量,劉國軒可是澎湖海戰明鄭軍的總指揮,所以他的地位,在蜀國唯有 姜維可比。而劉國軒在澎湖海戰時,也是盡心盡力的指揮作戰(指揮的好不好是另一個 問題),他後來主降,是因為艦隊打光了,無力再戰,而且也沒有外援可期;而蜀國那 時則不然,姜維大軍仍在,吳國也還活著(雖然遠水難救近火,但只要姜維大軍在,則 吳國的軍力就有用處),完全可以一搏,跟明鄭的情況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 編輯: Hartmann 來自: 123.204.86.161 (09/19 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