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oman (暴 民)》之銘言: : ※ 引述《Hartmann (銀之朔風)》之銘言: : : 則越不過關城,鄧艾偷襲成都就絕對不會上演。但姜維為求先立破魏偏師的首功, : : 誤了增援關城的時機,使本來有機會挫鍾會的勝利變為兩線皆敗。 : : 暴民兄又過度推論了。姜維能不能早點撤出沓中,我們缺乏資料來判斷他的決心 : : 跟情況,所以你所提的「為求先立破魏偏師的首功,誤了增援關城的時機」,並 : : 沒有任何的證據足以支持。 : : 姜維未提早撤離,可能是因為: : : 1.鄧艾速度夠快,導致形成對峙狀態不好撤退。 : : 2.姜維想先打一仗。 : : 3.姜維認為守土有責不願輕易放棄。 : : 4.麥子未收,如撤退將前功盡棄。 : : 5.姜維擔心未戰而退,事後將被黃皓誣陷。 : : 6.援軍未到陰平,姜維擔心撤退將導致西線門戶洞開... : : 原因可以有很多,每個都有可能,但我們缺乏足夠的資料去證明哪一個是對的。 : : 不過,不管是哪一個,都稱不上是姜維的過錯。僅以在下列出的六點而言,不管 : : 哪一點為真,這考量都有其道理在,我們不能拿後來陽平關的失守,來責備姜維 : : 不早早向東撤退。他又不會算命,怎麼會知道蔣舒會叛變? : 就先看看你的六個可能,第一點已經是不可能,如先前撤不了,後來失利退走更絕對 撤退不了,只會是全軍覆滅,而不是還可以在無退路下都可以騙到諸葛緒。這二點大 家的想法應沒有差別。第三點就完全不可能,陰平之地對曹魏來講是不容易守,進入 陰平使防線進一步拉長,隴右已經兵力不夠,沒有這本錢屯兵保陰平。姜維做到引魏 重兵入境,當不會認為失陰平會是問題,而且要取回陰平也不算是難事,只要破漢中 的鍾會,陰平的魏軍自會退走,不退更好,破鍾會後引軍入關中或隴右都如入無人之 境。第四點是等收成,姜維的目的是破魏軍主力,為了等收成而失戰機不應是發生在 姜維身上。第五點也不太可能,姜維只要部隊還控在手上,相信蜀漢還沒有如于禁這 等本事的將領敢來取兵權。第六點的援軍不是用來守陰平,是用來保自己的退路用的 ,如果姜維一早退走,並沒有需要有部隊屯在橋頭。六點中除了第四點外,都可以說 是姜維為私多于為公。姜維早撤回關城,關城有重兵就不容易出現有異心的投機將領 ,姜維也應該有辦法知道關城和橋頭的援軍已經延緩不少時間。 以蜀漢的兵力不多,需要先合軍破主力的鍾會,而非想同時挑戰兩支魏軍,因為蜀軍 分開兩部應戰的話,兩支魏軍對蜀軍都擁有兵力優勢,合為一的話,鍾會的優勢就被 減弱了,在陰平的鄧艾和諸葛緒雖空有大軍,然而從陰平要會合鍾會不容易,中間是 棧道山道,從南要面對白水關,跑回武都南下有陽平關。兩支魏軍以主力的鍾會最多 ,但處的是死地,完全沒有立足地又在敵境內排了長長的一字長蛇陣。 好,那就讓我們來分析這六種情況: 第一點不可能?事實上絕對可能。在下說的是「鄧艾速度夠快,導致形成對峙狀態不 好撤退。」,也就是說,在下是假定鄧艾行軍速度夠快,成功的抵達姜維軍團附近, 並且布置了營地,也展開了隊形。而由於雙方都有相當兵力(以在下的估計,姜維約 一萬多人,鄧艾陸續到來的部隊則高達三萬多人),所以不容易說撤就撤,因此形成 對峙局面。注意,在下強調的是不容易撤退,而非不能撤退。不容易撤退的原因是, 當雙方都有一定數量時,撤退很容易被敵軍發覺,所以難。但這不代表就不能撤退, 只是風險很大而已,因為敵軍多半會進行干擾與追擊,而己方則容易士氣低落或失去 掌握,如果一個不好就會演變成崩潰。 敵前撤退戰史上其實不乏例子,比方檀道濟唱籌量沙那次(公元430~431年的北征) 、或是韋叡自東陵城下撤退(公元506年,韋叡掩護蕭宏北進,攻下合肥那次),都 成功的在敵前撤退,全軍而還,這是成功的例子。事實上也不用到南北朝,趙雲第一 次北伐時的撤退也是很好的範例。而失敗的例子當然也有,有全軍崩潰的,比如枋頭 會戰,桓溫被慕容垂打到幾近全軍覆沒;也有付出一定代價但沒有崩潰的(這往往是 從包圍圈中殺出一條血路),比如李廣利公元前99年北征兵敗,但賴李陵在西邊吸住 大半匈奴精銳,以及趙充國奮勇率兵領先突圍的情形下,漢軍雖付出相當代價,但仍 能保持軍隊組織而成功撤退。而姜維這次,也是屬於此類型。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姜維這次,根據《鄧艾傳》記載:「使艾與維相綴連;雍州刺史 諸葛緒要維,令不得歸。艾遣天水太守王頎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等邀其前,金 城太守楊欣等詣甘松。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引退還。欣等追躡於彊川口,大戰, 維敗走。」 從這邊我們就可以看出幾點: 1.司馬昭的計畫就是要鄧艾達成在下第一點推測,以結果看來,顯然鄧艾有達成目標。 2.姜維被迫對峙,但是因為接到鍾會進攻的消息,所以決定退軍,於是乎有彊川口之 敗,只是姜維雖敗不亂,還是成功的溜走了。但是也付出代價,殿後部隊受創,趙 廣戰死(他可能就是殿後部隊的指揮官)。 3.由此順便可以發現,姜維是在被鄧艾盯上後,才接到鍾會進攻的消息。所以顯然是 鄧艾先動手。而這也符合計畫常理,當然要先動手吸住姜維,才能掩護諸葛緒和鍾 會的行動。所以,暴民兄你強調的姜維應該先跑這論點就有問題,因為姜維既然知 道漢中被攻擊的時間晚於他和鄧艾對峙的時間,試問他要如何搶先東撤?他又不會 算命!所以拿這點責備他,就是典型的後見之明。 第二點不用分析。至於第三和第四點,如果姜維得知鍾會行動在鄧艾之先,則暴民兄 你的論點才有價值,但抱歉《鄧艾傳》的紀錄證明了你的論點完全沒有意義,因為既 然姜維對上鄧艾時還不知道鍾會正在進攻漢中,那何來戰機可言? 至於第五點,相信檀道濟也是這麼想的,至於他的下場如何,相信不用我多說,自古 以來毀掉自己干城的白痴從來就沒有消失過。 而第六點,很抱歉姜維的上書明明白白是提到要援軍守陰平,所以你的論點不成立。 你後面的分析因為都立基在姜維知道鍾會的進攻,而這個前提已被《鄧艾傳》的紀錄 推翻,所以就不評論了。在下只說明一件事,由《鄧艾傳》的紀錄可推定,在下的第 一點推測,是最有可能符合當時的情況。 所以,事情的經過應該是: 鄧艾比鍾會先出發,並以迅速的行軍,和姜維軍團展開對峙。後來在還沒分出勝負的 情況下,姜維接到鍾會開始進攻漢中的消息。決定不惜代價退回漢中,而退軍時被鄧 艾發現,於是鄧艾揮軍追擊,在彊川口擊敗撤退中的蜀軍。但是姜維指揮有方,隊伍 雖敗而不亂,且加上趙廣力戰,於是雖然付出相當代價,但仍給姜維保持軍隊建制的 成功退走。 -- 憂慮過多的人將一事無成; 憂慮太少的人是欺騙自己。 ~~~公元十七世紀‧奧地利‧孟特邱可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4.86.161 ※ 編輯: Hartmann 來自: 123.204.86.161 (09/20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