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是一篇之前有人邀稿而寫的短文 由於價錢不高 所以僅僅隨筆寫成 XD 就當作是拋磚引玉讓大家批評好了~ 東漢末年,也是大家俗稱三國時代的起始處,是一個生靈塗炭的戰亂年代。然而在那 樣的時代中,反而是各方人才輩出,各領域突飛猛進的時候。在中醫,同一個時代出 現了兩顆耀眼的巨星,這兩位,一位是生平記錄闕如,但他的著作,可以稱為中醫實 證醫學的先驅,而至今依舊是中醫內科之圭臬的張機。另一位,則是今天的主角:華 佗。 華佗的傳記,主要出自於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事實上就故事性而言十足趣味,單 就篇幅大小論,華佗傳一個人的長度可逼近關張馬黃趙五人的合傳。這原因當然也是 因為華佗在當時是普世知名的醫者。華佗是我們習慣的稱呼,但他事實上本名應該叫 華尃,字元化。華佗在我們以往的觀念中,被稱為外科的發源,,這也是出自於三國 志中的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 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 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許多人質疑這樣的記載,認為當時不應有這樣的 科技水準。但支持這樣記載的人還是居多,就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記載並不為過。是否 真有如此神妙,當然在細節上可能有撰史者的誇飾成分在。但是事實上外科技術並不 難,難其實是難在術前術後的消毒等照顧,以及麻醉的使用。單就以上這樣短短的記 載,我們並不知道華佗術前術後照顧的技術究竟如何。當然這並不代表華佗不偉大, 單就麻醉藥物使用來說就是一個大進步。至於麻沸散的成分,自從宋代以後諸多揣測 ,最常見的藥方都包括曼陀羅花,另外也有人認為「麻」字代表了麻黃,事實上目前 都只有斷簡殘編的猜測,而且大多是沒有真正根據的。所以目前我們只能大致上認為 華佗當時的藥方已經完全失傳了。 前面有提到,華佗本名華尃,但我們目前耳熟能詳的卻是華佗,理由在三國志本文中 並無提及。而這點陳寅恪先生有提出一個論點可以解釋,這個論點也大大顛覆了我們 以往對華陀的印象。以往我們都稱華佗為外科的聖手,被認為是外科的代表。但陳寅 恪先生認為,華佗之所以改叫華佗,是因為華陀古音近似「gada」,而天竺文中 「agada」意思為「藥」,因此當時人稱他為華佗,是將其比之為「藥王」。至於為 什麼要這樣相比,陳寅恪先生認為是因為當時以及華佗本身的醫術都深受印度醫學的 影響。到底是不是有受到印度醫學的影響,陳寅恪先生有他的見解,但華佗在藥物方 面的應用,至少確定在當時也是獨步天下的。因為三國志中對於華佗的記載是:「精 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 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這 都再再反映了事實上華佗的成就不只是於外科的技術,而是在整體內科醫學的研究成 果。 華佗傳中有許多當時的故事,每個故事如果要細細考據都可以寫成一篇文章。不過最 後的大家都還是一樣的感慨:可惜他的學說並沒有被流傳下來。沒有被流傳下來的原 因,陳壽用了很戲劇化的一段插曲帶出:「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 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彊, 索火燒之。」後世之人普遍以為華佗之學說因此被燒 毀不見天日。但事實上細究之後就會得知並不然,理由其一是因為華佗有其門生,光 在正史上有留名的就包括吳普與樊阿,其餘不見經傳的學生只會更多,因此華佗之學 說不可能因為一本書而湮滅。其次,華佗為一代大師,其學問倘若一本書就道盡了, 未免這個大師也太好當。果然即便到了隋書經籍志中,我們依舊看到了許多華佗為名 的著作。這些著作並非完全都是後人偽作,因為有一些是由他的弟子所編輯的。那至 於為什麼華佗學說到後代會完全失傳?我想除了戰亂之外,最主要的問題應該還是在 於眾人藏私,這樣的問題在張機的著作也出現過。可嘆可嘆,一代大師著作,就這樣 隨時代淹沒,不知古代那些藏私者,當時有無想過後人的悲嘆! -- 昨天晚上 我托一隻蜘蛛跟你說 叫牠告訴你 我很想念你 你知不知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76.79
ook:應該是 華 "佗" 05/19 21:28
感激訂正 <(_ _)> ※ 編輯: YANGGUOl 來自: 123.192.176.79 (05/19 21:44)
Drexler:推 05/21 13:21
ggxxsheep:推! 不過最後一段還蠻老梗的 囧 05/21 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