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yucha (馬尾控的21個理由)》之銘言: : 其實我認為,魏延不過是234年這場政治鬥爭下的受害者。 : 在五丈原,無論諸葛亮決定撤軍與否、 : 也無論諸葛亮在病重時是否找魏延商討死後的對策, : 只要丞相一死,勢同水火的魏延、楊儀就必須分出個高下’ 如果魏延聽令撤軍段後,至少可以相安無事撤回漢中 : (魏延傳: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 唯一有可能阻止這場災難的,是始終扮演潤滑劑角色的費禕。 : (費禕傳: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 : 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 : 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 : 不幸的是費禕身為丞相幕僚的一員,也幾乎註定魏延成為輸家的命運了。 : 為了還原現場,我先把234年蜀漢北伐軍,以及在成都的幾位主角的官職列出: : (官職職掌可能有錯,請指正) : 【北伐軍序列】 : 丞相:諸葛亮(總司令)─┬─ 綏軍將軍、長史:楊儀(幕僚長) : │ │ (綏軍將軍五品?) : │ ├─ 司馬:費禕(幕僚─掌軍事) : │ └─ 護軍:姜維(統領丞相直屬部隊諸將、選拔武官) : │ : ├─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魏延(假節,戰時可誅殺犯軍令者) : │ (二品四征將軍) : │ : ├─討寇將軍:王平(有參軍職,能進軍事參議) : │ (五品雜號將軍) : │ : └─??:馬岱(當時官職不明,最後位至四品平北將軍) : 【漢中留守府】 : 撫軍將軍、留府長史:蔣琬(丞相留守府幕僚長) : (五品??和楊儀的綏軍將軍同一級) : 【成都宮廷】 : 侍中領虎賁中郎將:董允(皇帝諮詢官、統宿衛親兵) : (董允本隨諸葛亮駐漢中,後被派往宮廷) : (董允傳:董允...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以允秉心公亮, : 欲任以宮省之事。...亮尋請禕為參軍,允遷為侍中, : 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 : 基本上,楊儀、費禕、姜維、蔣琬、董允,都是諸葛亮直屬的幕僚群, : 而魏延、王平、馬岱和其他將領是武將,直接聽丞相(總司令)的命令, : 其中魏延在軍隊裡是僅次於諸葛亮,官階最高者。 : 先了解當時各要角的處境後,接下來,諸葛亮死後發生的事件如下: : (前情提要: : 234年8月,諸葛亮病重,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五丈原探望,再回成都) : 魏延傳: :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 : 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 : 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 這段是有爭議的地方,諸葛亮要退軍,命令魏延斷後不奇怪, : 第一怪是魏延身為軍階第二高的將領,卻沒被找來開會, : 第二怪在又要"統領丞相直屬部隊"的姜維更在魏延之後, : 等於是強制要魏延非退不可。 : 感謝Josephhou指正:應為姜維在魏延之前 : 這樣更能解釋如何「軍便自發」了(若姜維在後,很難「自發」) : 〈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 : 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 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 總之,諸葛亮死後,楊儀秘不發喪,叫幕僚二把手──費禕 : 去關切一下魏延的意向。 : 在這時間點,魏延還不知道丞相已死,也不知退軍計畫(沒去開會嘛) : 費禕大約是用:「丞相身體不好,假如有個意外,這個計畫將軍意下如何?」 : 來"揣延意指"的。 毫無根據,你怎嚜知道費禕是假設孔明已死去刺探的,而不是告知孔明以死? 何況如果是假設孔明已死去問,那魏延回答應該是"丞相若亡,...",而不是雖亡 說到底你還是先入為主,假定幕僚們就是要設計他。 : 魏延不肯放棄北伐大業,當然更不想幫死對頭楊儀斷後。 : 於是魏延和費禕共擬了一份計畫,說明一旦丞相去世, : 誰護靈回成都、誰留在五丈原繼續北伐,並且要求費禕簽名,再通知轄下各將軍。 : (如此,若諸葛亮一死,魏延等於取得丞相幕僚群、直屬部隊的認可,接下統帥權, : 指揮其他將軍如王平、馬岱等。) : 〈褘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 褘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 但是費禕沒有立刻簽下去,他推拖了一陣,對魏延說, : 我幫你找(抓?)楊儀來談,楊儀是文官不懂軍事,不會違抗你的命令啦。 : 大概因為費禕一直是扮演潤滑劑的角色吧, : 魏延相信了他...但是幾分鐘之後就後悔了。 : 可能是感覺事情不對勁,派人到丞相部隊中偷看,沒想到大家竟然都準備回軍了。 : 這個時間點,"丞相退軍令"大概已發布了,只剩魏延"沒收到", : (他以為費禕只是來跟他在軍營裡"假設一下",沒想到下一秒假設就變真的了) : 各營還不知丞相已死,只知道丞相派幕僚來說要撤軍了,於是準備開拔。 : 這裡應該是魏延第一個命運交叉點,要是魏延肯忍氣吞聲, : 接受"丞相命令",後來也不會被控叛變。 : 〈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 被矇在鼓裡的魏延當然火大了,全軍只剩他不知道要撤退, : 費禕的"假設"竟然變成"丞相命令",魏延知道楊儀在搞鬼, : 猜測丞相可能已死,於是搶在楊儀之前先撤退,還燒了褒斜谷棧道... : (有沒有燒閣道也是有爭議的地方,要是燒了, : 退軍後還在姜維帶領下逆襲了司馬懿的楊儀一眾,應該很難追上先退的魏延。) : 這裡是魏延第二個命運交叉點,為什麼你要這麼著急呢? : 好好斷後不就沒事了? : 但魏延的難處在他之前想砍楊儀,害楊儀哭得"泣涕橫集", : 要是斷後時被司馬懿追擊,楊儀會回軍來救才有鬼啊! : 搞不好順便就被姜維給"逆襲"掉了也不一定... 又是想太多,如果司馬真的追擊,姜維等了不起是加速撤離,怎麼可能還回頭反攻魏延? 是想讓司馬懿給全殲嗎? :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 然後雙方各自上書相婊...呃,相表, : 一個叛逆、各自表述,劉禪問董允、蔣琬(他不是在漢中留守府嗎?已回成都?), : 同為丞相幕僚群,魏延做人又差,大家都說楊儀不會叛,魏延就難說了。 : (不確定這時楊儀發喪了沒,若丞相"還沒死",則叛逆的肯定是魏延,不用問, : 既然劉禪會問,可能是死訊已經傳到成都。) :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儀等令何平在前禦延。 :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 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 魏延回軍,在褒斜谷南駐守,楊儀等另開山路,晝夜兼程追上魏延。 : (鄧艾:原來有這招!筆記) : 既然丞相已死,魏延又沒有正式接過統帥權,就違抗丞相命令不做好斷後, : 楊儀自然有資格命令王平攻擊魏延。 : 魏延部直到現在才確定丞相已死,打,就成王敗寇;不打,就是棄暗投明, : 結果是沒人想和丞相做對,於是一哄而散。 :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 馬岱追殺魏延,平亂。 : 故事到此結束。(若判讀有錯,請各位先進指正) : 以上是站在魏延角度來看,他是如何被"幕僚派"擺道、設局陷害,最後死無對證。 : 魏延的活路有兩條: : 第一是忍氣吞聲,做好斷後。 : (但他不信任楊儀,害怕司馬懿追擊時被放鳥,於是搶先退兵。) : 第二條活路是費禕投靠魏延,讓他取得統帥權繼續北伐。 : 但換個角度,站在"幕僚派"的立場, : 魏延和楊儀勢同水火(都拔刀了),而且又"假節",在戰場上可以誅殺違令的將領, : 讓魏延取得統帥權,楊儀自然小命難保。 : 更可怕的是,一旦幕僚派頭子楊儀失勢,由魏延繼承諸葛亮的政治地位, : 那二把手費禕、三把手姜維,加上留守府老大蔣琬和成都的董允, : 官場前途肯定不會比幕僚派自己掌權來得更好。 : 如此一來,費禕投靠魏延的可能性就更低,也能解釋蔣、董為何「保儀疑延」了。 : 總之,無論魏延有無反叛之心,也無論諸葛亮對魏延是信任或懷疑, : 丞相一死,魏楊兩人只能存其一, : 而魏延的兩條活路都難走,最終被屠滅三族也不意外了。 : 魏延之死若可用政爭解釋,那麼楊儀自無平叛之功,幕僚群也無構陷之過, : (當然也不用被秋後算帳了,大家和諧做官不是很好嗎?) : 畢竟魏延抗命的確是真(即使他有資格獲得統帥權),只能怪他太不信任楊儀。 : 至於諸葛亮到底信不信任魏延,那還真是千古懸案了! 故事講很多,但沒有證據。甚至故事內容也不合情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7.8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