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AN-YanYi 看板] 作者: a7v333 (@@") 看板: SAN-YanYi 標題: [情報] 論關羽之刺 時間: Sun Jan 10 22:30:08 2010 內容截取自 http://games2.sina.com.cn/g_item/2005/6-29/1560/show.php?id=624143 跟前面是一系列的文章,因為內容過長,所以裁成比較短的篇幅, 分篇、轉碼、整理貼上 ================================================================ 論關羽之刺 千百年來,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手持青龍偃月刀,坐下  嘶風赤兔馬。可近來有人對此形象提出了質疑,首當其衝的便是   關羽的兵器問題。 關羽傳:“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 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 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因“刺”字多意,遂引發了兩個爭議: 其一,此“刺”作“暗殺”解。關羽之所以能斬殺顏良是因為搞   的突然襲擊,趁對方來不及準備。再加上斬華雄、誅文醜、五關   六將、斬蔡陽、釋黃忠等皆是《三國演義》作者虛報的戰績,於   是對關羽之勇嗤之以鼻,乃至認為是後人神化的產物。   其二,據東漢末年比關羽稍早的鄭玄在為《周禮--考工記》作注   時,說“刺兵,矛屬。”意思是說用來擊刺的兵器,屬於矛這一   類。此“刺”表明了關羽的兵器不是刀,而是矛或戟。 現就此二點提出探討。 1、今據《新華字典》1987年重排本,將“刺”字之意--並《三國志》   2002年2月版中所載之“刺”字條列於下:(或有遺漏,有待專家指證。) A、用有尖的東西穿進或殺傷。 呂布傳:“(呂)布以矛刺中(郭)汜。” 注引英雄記:“(郝)萌刺傷(曹)性,性斫萌一臂。” 和洽傳注引孫盛曰:“進無蜉蝣之刺。” 華佗傳:“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 管輅傳:“持矛者主刺頭。” 孫策傳注引江表傳:“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 皆刺殺之。” 太史慈傳:“(孫)策刺(太史)慈馬。” B、暗殺。 曹芳傳注引魏氏春秋:“(郭)修欲刺(劉)禪而不得親近。” 張繡傳注引傅子:“(張)繡有所親胡車兒,勇冠其軍。太祖愛其驍 健,手以金與之。繡聞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張既傳注引魏略:“(閻)行嘗刺(馬)超,矛折,因以折矛撾超項,幾殺之。” 和洽傳:“狐射姑刺陽處父于朝。” 先主傳注引魏書:“劉平結客刺(劉)備。” C、刺探,偵探。 高柔傳:“要能刺舉而辨眾事。” D、用尖刻的話指摘、嘲笑別人的缺點、錯誤。 文帝紀:“曹詩“刺恭公遠君子而近小人”......以答曹人之刺。” 杜夔傳注引傅子:“其相擊刺。” 諸葛亮傳注引郭沖五事曰:“知其乖刺多矣。” 諸葛瑾傳:“而不離刺轉相蹄齧者也!” 陸遜傳:“是以雅人所以怨刺。” E、尖銳像針的東西。   此意未見載於志中。   今據《淮南--汜論》中用“修戟無刺”來表示戟不鋒利,當屬此意。 F、名刺,名片。 夏侯淵傳注引世語:“賓客百餘人,人一奏刺,悉書其鄉邑名氏,世 所謂爵裡刺也。” 荀彧傳注引典略:“衡嘗書一刺懷之。” 曹植傳:“則角弓之章刺。” 步騭傳:“乃共修刺奉瓜,以獻征羌。” 2、另《志》中還數個與“刺”有關的特定片語。 G、刺史、刺奸(姦)。官名。   此“刺”取第3種解釋,為刺探,偵探之意。因“刺史”于志中比   比皆是,遂不錄於此。   文帝紀注引魏略:“遣刺奸就考。” 鮑勳傳:“收三官已下付刺姦。” 曹植傳注引魏略:“轉(丁)儀為右刺姦掾。” 高柔傳:“以為刺奸令史。” 孫禮傳:“徑詣刺奸主簿溫恢。” 潘璋傳:“後為吳大市刺奸。” 周魴傳:“惟有諸刺姦耳。” H、刺客、刺者、刺殺。 此“刺”取第2種解釋,為暗殺之意。 武帝紀:“為刺客所殺。” 明帝紀注引魏略:“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 劉表傳注引零陵先賢傳:“乃遣刺客殺之。” 郭嘉傳:“若刺客伏起。” 諸葛亮傳注引郭沖二事早:“曹公遣刺客見劉備......刺者尚未得便 會......必曹氏刺客也......凡為刺客......鮮有為人作刺客者矣。” 董卓傳注引謝承後漢書:“欲伺便刺殺之。” 荀攸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 程昱傳:“伏兵刺殺之。” 鮮卑傳:“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 還有一條記載需詳細說明: 龐淯傳:“初,淯外祖父趙安為同縣李壽所殺,淯舅兄弟三人同時病 死,壽家喜。淯母娥自傷父仇不報,乃幃車袖劍,白日刺壽於都亭前。” 表面看來,此“刺”取第一種解釋,為用劍穿進或殺傷之意。其   實不然。“幃”:帳子,幔幕。“袖”:藏在袖子裡。“幃車袖劍”   ,本為將車四周圍上帳幕,將劍藏在袖中之意。此處乃言其隱藏形   跡之比。非是說其“刺壽”用的一定就是劍。 同傳注引皇甫謐列女傳:“酒泉烈女龐娥親者,表氏龐子夏之妻,祿 福趙君安之女也......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以白日清時,於都亭之 前,與壽相遇,便下車扣壽馬,叱之。壽驚愕,回馬欲走。娥親奮刀 斫之,並傷其馬。馬驚,壽擠道邊溝中。娥親尋複就地斫之,探中樹 蘭,折所持刀。壽被創未死,娥親因前欲取壽所佩刀殺壽,壽護刀瞋 目大呼,跳樑而起。娥親乃挺身奮手,左抵其額,右椿其喉,反覆盤 旋,應手而倒。遂拔其刀以截壽頭,持詣都亭,歸罪有司,徐步詣獄 ,辭顏不變。” 這裡雖然兩父女姓名與志中所載不符。但也很明顯地指出無論是   龐娥還是李壽,用的都是刀。據志中所書,因其先已隱藏形跡,   所以此“刺”當仍屬第二種解釋,為暗殺之意。 3、弄清了“刺”字之意,我們再來看看關羽傳中之“刺”到底應如何解釋。 此“刺”首先應可排除第三、四、五、六(我改標為CDEF)   種解釋,則僅餘“用有尖的東西穿進或殺傷”和“暗殺”之意。   既第一、二種爭議的由來。 ※因為原文的符號顯示不出來,所以改用ABCD代替     其實,我們還應該排除第二種解釋:暗殺。   此實乃斷章取義的結果,往往疏忽了本文中其它描寫。   首先,關羽必須沖入敵方“萬眾之中”,此事非大勇者不可為。   (或者某些人認為此“萬眾”乃“一萬個觀眾”之意)既便你一   個人沖過來,對方萬人皆讓路。待至沖到顏良面前,總得花點時   間吧,又如何能趁其不備。況於敵方萬眾之中去“暗殺”敵方主   將,豈不荒天下之大謬,屬無稽之談。此語應可止于智者。難不   成關羽會使“隱身、定身”一類的法術?然後“斬其首還,紹諸   將莫能當者”。原來在此萬眾之中非但有兵,還有將校。   而且這裡亦非特指在回營時,當指在其整個“殺人、斬首、回營”   的過程中“紹諸將莫能當者”。如此則亦當經過了一翻廝殺才可   得知“莫能當”。這難道是件容易的事嗎?只恐怕持第一種論見   懷疑關羽之勇的人連數十人的重圍都沖不進去,更遑論其它。況   關羽刮骨療傷雖非華佗主刀,但確有其事,足見其非常人所能及。 4、如此,則只剩下一種解釋:用有尖的東西穿進或殺傷。 然度其行文又與上引第一種解釋的數條記載略有差別。前者多為   對行為動作的描述,或言“刺傷”、“刺中”、“刺殺”、“刺何處”   。而關羽傳中“刺”字未有言及,則此“刺”直接導致顏良死亡   ,應帶有“殺”意。又因未如孫策傳注引江表傳中所載“刺”、   “殺”並稱,則非是“因刺而死”。如此,則此“刺”應獨作“殺”   解。既關羽策馬“殺”良於萬眾之中。 志中所載與關羽傳相同單表一“刺”字的例子還有數條,如下所引: 武帝紀注引魏書:“(曹)公謂諸將曰:“戰在我,非在賊也。賊雖 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 公孫瓚傳:“(公孫)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 此兩處皆明示兵器為何,所以仍當作第一種解釋。 曹髦傳:注引漢晉春秋:“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注引魏末傳:“濟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車下。” 單看此兩條記載,則獨作“殺”解亦無不可。 但據同傳注引幹寶晉紀:“乃抽戈犯蹕。” 注引魏氏春秋:“騎督成倅弟成濟以矛進。” 兩相比較,則彌補了前引未載兵器之不足,則又當作第一種解釋來看。 臧洪傳:“複見斫刺。” 這裡因“刺”與“斫”並稱,而“斫”乃動作行為的描述,所以   此“刺”亦當作第一種解釋來看。 先主傳:“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 這裡有兩個“刺”字,但其字意又有所不同。很明顯,“使客刺之”   當為派人暗殺之意。“客不忍刺”則應獨作“殺”解。否則不忍   “刺”還可以“斬”,不忍暗殺還可以明著殺,於理不通。 又因裴注是後來所加。志中魏、吳兩國材料皆引自其史官所記。   唯蜀書乃陳壽自己搜集材料、自己措辭的結果。如上所引又唯蜀   書中有兩處“刺”字獨作“殺”解。可知此乃陳壽用語之習慣。 張既傳:“猶卞莊子之刺虎。” 此“刺”亦獨作“殺”解。但此非陳壽或張既語,乃古人之說。 另據《左傳--成公十六年》記:“刺公子偃。”此“刺”亦獨作   “殺”解。則“刺”、“殺”相通古已有之。 5、董卓傳注引謝承後漢書:“孚因出刀刺之。”(范曄後漢書董卓傳亦有同載) 吳主傳第二注引吳書:“乃引刀自刺。” 呂布傳:“手刃刺卓。”   據《新華字典》1987年重排本,刃字作如下解:   一、刀槍等鋒利的部分;二、刀;三、用刀殺。   則“刀”亦可“刺之”。 又現今出土的漢魏時期的兵器中亦未發現長柄刀。於是,或言長   柄刀作為兵器使用始于唐、宋,更有甚者認為始于明朝。今查《三國志》   得到以下記載: 倭人傳:“五尺刀二口。” 華佗傳注引佗別傳:“因取大刀斷犬腹近後腳之前。” 典韋傳:“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 這裡特別指出“五尺、大、長”,則與一般的刀有所區別。 “五尺”,漢一尺等於今0.23米。五尺則為1.15米。僅比一般的   刀長出約當時的一尺左右,既二、三十釐米。亦不能稱其為“長”   。於是以“五尺刀”名之。而典韋傳所載“長刀”則必長於五尺   ,否則亦不可稱其為“長”。至於“長”至幾何,和華佗傳所載   “大”至多少則不得而知。但據《晉書》劉曜載記:“(前趙時   隴上勇士陳安)每戰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其與   三國時相差不久,所用之刀卻既“大”且有“七尺(1.63米)”   ,不可謂不長,或能以為參考。 如上所述,若“刺”字從“殺”解,則“關公之無勇”不攻自破   。又刀亦可“刺”,並三國時期已有長刀、大刀的出現,則關羽   的兵器到底若何因史無明載仍不得解。筆者寧願相信空穴來風,   未必無因。至少關公耍大刀的說法已有千年。 -- 這部分我比較沒興趣只有草草看過一次,以及排版稍微看一下,再加 上這部分引相當多我不熟的史料,內容部分可能會有比較多的錯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227.99 ※ 編輯: a7v333 來自: 114.44.227.99 (01/10 22:3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227.99 ※ 編輯: a7v333 來自: 114.44.227.99 (01/11 01:10) ※ 編輯: a7v333 來自: 114.44.227.99 (01/11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