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張郃與屈指可數 維基百科‧張郃條,條目寫得很漂亮,甚至把成語「屈指可數」歸到張郃頭上。 http://zh.wikipedia.org/wiki/張郃 #.E8.A1.97.E4.BA.AD.E9.99.B3.E5.80.89.E5.A4.A7.E5.8B.9D 查了「屈指可數」的辭源,可能是無名編撰者強作解人了。 臺灣教育部國語辭典屈指可數條, 扳著手指即可數清。形容數量很少。語本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自期殞命在春 序,屈指數日憐嬰孩。」 亦形容眾人之中,少數突出的。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六‧唐安公美政頌》:「今文 儒之盛,其書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為爾。」 大陸漢典屈指可數條,辭源同上。 屈指可數四字明確出處,至少有歐陽修的作品可考。 韓愈的詩作屈指數日,義亦可解。扳著手指頭數日子,數量的確不多。重點即在屈指上。 《張郃傳》載「比臣(按,即張郃)未到,(諸葛)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張郃屈指便因此與「屈指可數」扯上關係,被維基編撰者認為是該成語辭源了。 檢《三國志》及此前史料,亦可發現屈指計算日子的記載。 《吳主傳》裴注引干寶《晉紀》 (孫)權令趙達算之,曰:「曹丕走矣,雖然,吳衰庚子歲。」權曰:「幾何?」達屈指 而計之,曰:「五十八年。」 《顧譚傳》 譚字子默,弱冠與諸葛恪等為太子四友,從中庶子轉輔正都尉。赤烏中,代恪為左節度。 每省簿書,未嘗下籌,徒屈指心計,盡發疑謬,下吏以此服之。 屈指算數,三國時人都會,並不稀奇。張郃屈指不足以作為成語辭源之證。 《漢書‧陳湯傳》 湯知烏孫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過數日,因對曰:「已解矣!」詘指計其日,曰:「不 出五日,當有吉語聞。」 詘同屈。此事發生在漢成帝,公元前32-23年間。以辭源年代來看,比張郃扳手指數日子 來得早。 陳湯「屈(詘)指計日」,比張郃「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更精簡。 張郃屈指年代既不比陳湯早,語法又不比陳湯語精簡,加上三國時人屈指算數的佐證 至少有二例,何以見得「屈指可數」成語的演變要從張郃開始,而非陳湯? 「屈指可數」張郃扯上關係,其來有自。 教育部國語辭典屈指條, 用手指計算事物的數量。比喻數量很少。《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張郃傳:「屈指計亮糧 ,不至十日。」 大陸漢典屈指條, 彎著指頭計數。《三國志·魏志·張郃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無名編撰者從此延伸發揮,以為張郃會「屈指」,那成語「屈指可數」就自然可以歸到張 郃頭上,於是大做文章,載於維基百科張郃條。 將「屈指可數」辭源歸到張郃頭上,我想是維基百科無名編撰者的瞎捧。「屈指」辭源雖 與張郃有關,但張郃並非成語「屈指可數」辭源。教育部國語辭典與大陸漢典都沒檢審到 陳湯「詘(屈)指」辭源早於張郃,算是失檢了。 阿啡…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7.18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