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ugo7935 (HugoJoy)》之銘言: 先打個小小預防針,以下的解釋都是基於對姜維戰略做最友善的解釋,不能保證正確性, 就當作是個人的偏心吧。 244年的興勢之戰和263年的魏滅蜀戰役前後相差19年,時空環境大不相同的情況下,很難 說舊有的政策一定比較優秀。兩場戰役至少有好幾個不同點: 1、曹爽發兵時,內部還有司馬懿極力反對出兵。先不論他的動機,上層未出戰就出現 對立,弄到曹爽必須要帶個司馬昭出去才能勉強安心(晉書文帝紀),曹魏在當時很 難說是全力作戰。 而相對來說,司馬昭發動滅蜀作戰時,內部有人提出反對聲音就掉了腦袋(鄧敦), 還可以用東線造船來大造軍艦,聲言發吳,實則攻蜀。這種掌控力絕對不是曹爽 可以比的。 2、曹爽將十萬人全擠在駱谷進軍,先不管他為什麼這樣做。但結果上就是蜀軍可以集中 戰力守住一點,而魏軍不能攻破。 263年的攻擊則不然,光鍾會往漢中進軍的部隊就有三路,諸葛緒從祁山一路,加上 鄧艾從隴西又一路,兩者造成的威脅是天壤之別。 3、興勢之戰時曹爽對軍隊的掌控力也有問題,先鋒夏侯霸進軍被圍毆,差點送命,而 另一個先鋒郭淮居然判斷戰況不利就跑了....這兩個記載先不論是不是有關,但是 郭淮這樣消極的表現很難說魏軍到底有多認真作戰。 4、從防衛情況來看,王平時期最多只要擔心東線漢中一路,但是263年時,鄧艾在西線 隴西造成的威脅倍增,如果堅持魏延和王平的戰略,那蜀漢需要多少人才能守住?   也就是說,姜維要面對的敵人,是個能集中全力又比過去還要強大的魏國,其進攻力道 遠勝過曹真和曹爽,而且就算擊退還不保證對方不會再來。263年發兵十六萬,距離258 年平諸葛誕之亂時的二十九萬還有一段距離,而這些還不是曹魏的家本。 晉書文帝紀也提到264年元月司馬昭為了怕鄧艾反抗,特別帶著皇帝率領大軍進駐長安。 對比之下,鍾會傳裡司馬昭告訴鍾會他要帶十萬人過來的消息可信度頗高。也就是說, 司馬昭如果不是在鍾會發兵同時就已經集結部隊,他不可能隨時有十萬大軍在手。如此 看來,姜維要面對的恐怕就不只鍾會、鄧艾的十六萬人而已了。 王平當時拒絕固守漢、樂的提案從結果上來看是正確,但是他沿線固守的計畫並不是說 萬無一失。如果魏軍先鋒隊不是郭淮像那樣消極,如果費禕和來敏多下一盤棋,情況會 有什麼變化還是很難說。 而此位將領提出固守漢、樂的計畫也並非說和姜維的戰略一模一樣,姜維是堅壁清野, 而這位將領並沒有提到相關的配套措施,只想龜縮在城裡等救兵。所以同時間護軍劉敏 才會說:「以為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若聽敵入,則大事去矣。」 沓中一地的重要性之前在友版有約略提過,那是面對鄧艾威脅的重要措施。而侯和之戰 在各個史料都是草草帶過,如果姜維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一定會像段谷之戰那樣大書特 書。而且,如果鄧艾真的痛擊姜維,他也不會在司馬昭表明伐蜀時表明蜀漢無法攻克而 大力反對。 姜維的據點防守方式也不是他獨創的,司馬師在253年面對諸葛恪的大攻勢,就命毌丘儉 退守合肥舊城,堅壁清野放吳軍進入淮南,而諸葛恪最後也大敗而歸。防守策略沒有絕對 的對錯,更何況從結果來看的話,鍾會的大軍被擋在劍閣外糧盡將退,戰略目標也已達成 ,鄧艾冒死從陰平小路翻山越嶺,那也不是魏延、王平的防衛策略可以防備到的。 有一點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戰略歸戰略,但是實際實行的時候如果碰到意外,是否可怪罪原 本的戰略有問題,或許可以思考一下。 司馬昭為了對付姜維西邊的防線,下足本用了六萬人去包。姜維在那時為什麼做那樣的判 斷,為什麼不及早回防漢中等等,我不認為需要瞎猜,畢竟戰場如同迷霧一般,能掌握到 的情報本來就很有限,不能奢求主帥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做出理性的決定。 然而可以看到姜維在有限的情報和資源上做出了發揮,成功脫離鄧艾軍隊的牽絆,又從諸 葛緒的包夾中找出空隙讓司馬昭的戰略落空,已經表現出名將的風範。但是其他的意外 連鎖發生更是始料未及。 姜維規劃的援軍沒到,張翼沒有去漢中造成漢中指揮系統混亂,傅僉管不住蔣舒讓他帶兵 出降而失去陽安關,然而姜維還可以控管意外,改為進駐劍閣繼續完成戰略目標。但之後 鄧艾發動奇襲,江油關馬邈看到鄧艾聞風投降,諸葛瞻兵敗身亡讓鄧艾能長驅直入成都, 而劉禪選擇投降等等這些也都不是他可以控制的變局。 就如同之前提到王平戰略的種種變因,只要一個環節出意外的話,王平的戰略就變成過度 分散兵力而被戰力集中的魏軍一舉衝破,然後王平變成笑話,而曹爽就變成滅蜀名將。但 是可以用這樣事後諸葛的方式來評斷戰略嗎?王平要是知道費禕在臨出發前還在和來敏下 棋,會不會氣得跳腳? 每一種戰略都有他的風險而無法控制的變因,也不能像做算術一樣去算確實的風險。 雖然結果上王平成功而姜維失敗,但是用這樣的結果論去推斷一個戰略的好壞,實在 很難說是公正的評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102.49
hugo7935:先推 04/06 00:32
hugo7935:其實我想說的跟上面那篇文的推文一樣,蜀漢是否有能力承 04/06 00:36
hugo7935:擔這個戰術的風險,當然我相信只要成功了絕對是重創魏軍 04/06 00:36
hugo7935:仔細想想,姜維沒有(也沒辦法)強邊固實的兵力。 04/06 00:38
以下有點跳躍式的說法就聽聽吧。 姜維提出這個戰略的時候是在258年,也就是內部還有陳祗幫忙撐腰的時候,所以劉禪 才會這麼爽快答應。如果成都方面肯配合的話,這個戰略風險會降低很多。 而在五年後,姜維失勢的速度比溜滑梯還快,政治上沒有發言權,軍事上發言權也減弱 不少,因此同樣的戰略在五年後施行起來意外不斷。這些本來是姜維應該要評估的風險 ,不過想來想去也不知道他可以做什麼,要求殺黃皓已經是他可以用的唯一但也是最糟 糕的手段。 但如果姜維改回去用王平當初的防衛策略呢?魏軍沒有受到大損失的情況下會繼續來犯, 因為司馬昭不滅蜀沒辦法完成禪讓步驟。而一直挨打的蜀漢政權能否有這個能力維持統治 ?那還是成功擊退魏軍的情況下,萬一防線因為某個將領投降破洞而一瀉千里,情況似乎 也沒有好到哪去。 ※ 編輯: ratchet 來自: 114.42.102.49 (04/06 00:49)
soaringfish:關於姜維為何未提早回防漢中,《三國殤》的推測是 04/06 00:41
soaringfish:為了搶收麥子,對照時節也不失為一個可能的推測 04/06 00:41
hugo7935:可以理解:D 不過我的想法是兩種戰術是可以並行的XD 04/06 00:52
hugo7935:而且我的觀念是真的守不下去了才會使用焦土戰術,如果一 04/06 00:53
hugo7935:焦土戰術為前提,那恐怕會多出更多的損失。樓上舉陸遜的 04/06 00:54
hugo7935:例子,孫桓也守了好久。(雖然這例子比較像劍閣XD) 04/06 00:55
Hartmann:大推,分析的真好! 04/06 01:04
cancerho:GOOD~ 04/06 01:08
ander112233:推~~~ 04/06 01:10
m7cord:戰略都是浮雲,姜伯約品格才是讓人愛戴的原因,而且很專情 04/06 08:19
meredith001:R神推 04/06 11:54
boman:姜維遲回漢中與收麥應無關,戰事發生在深秋九月,春麥在 04/06 21:14
boman:初秋已經收成,魏軍也應在收成後才在從洛陽八月出兵。 04/06 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