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roox (rroox)》之銘言: : J大論點: : 1. 袁尚和袁譚這兩段,似乎沒有在後漢書以外的地方找到類似的記載。 三國版戰了n年的子午谷戰略:我也僅見於魚豢魏略阿XD 回應個人想法,換換口味吧。 考慮史料亡佚,J大的質疑並不足以推翻袁尚、袁譚這段史料 同樣傅子記載的郭嘉事也多為孤證,三國相關史料也多有類似問題 傅子在隋書經籍志歸為子書雜家,性質為史、政論,早已亡佚, 范曄後漢書為蒐羅當代流通的各家後漢書版本進行刪補,素有良史之譽, 兩者在史料價值上的輕重不言自喻,僅質疑後漢書誤記需另行分析佐證, 不能僅用誤記帶過,否則厚傅子而薄後漢書,難以令人信服。 : 2. 博望之戰的規模史料似乎沒有詳載 : 3. 劉備的威脅應該不大,以博望之戰的規模、戰果和發生時間,j大懷疑這一仗對曹軍士氣打擊會有多大? 中國史料對戰爭描述多有疏漏,不僅止博望之戰。 但從側面多方推敲: 1.李典傳: 曹方主將夏侯惇任河南尹,至少下轄偏將軍于禁、裨將軍李典, 李典原負責補給,曹操令李典跟夏侯惇抗敵,夏侯派意見不合的李典留守, 推論博望之役參戰中伏的部隊應是留守主力。 另劉備北侵至葉已達許近郊。 2.武帝紀: 曹操一連串的行動,已述。 3.郭嘉傳: 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 如果博望之役對曹軍影響不大,這句則難以解釋。 從參戰將領、曹操的行動、日後影響三方面可知端倪。 : 武帝紀和資治通鑑裡面 都沒有記載袁尚打敗曹操一事 : 而是說曹操一路打下來都很順 連戰皆勝 : (題外話 資治通鑑裡面還多了個”收其麥”是怎麼回事? 這三個字非常有意思,是否有強者願意分析一下?) 出自三國志袁紹傳 太祖將圍之,乃夜遁。追至鄴,收其麥,拔陰安,引軍還許。 : 其實 郭嘉整個計謀成功的關鍵點 和曹軍當時是戰勝還是戰敗無關 : 而是在於突然「退兵」這個動作 對袁方造成的心理影響。 : (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 建安七年9月 到建安八年2月 : 曹操和二袁在黎陽開戰 連戰皆勝 : (此時 劉備偷襲至葉縣 發生博望之戰? 博望之戰的時間點不確定 : 大約是在建安七年間 姑且就當成是老曹在打二袁的時候發生的好了) 從李典傳的時序明確可知,博望之戰發生在曹操與二袁相持於黎陽之時: 太祖擊譚、尚於黎陽,使典與程昱等以船運軍糧。...... 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 : 建安八年3月 老曹打爆黎陽 二袁逃到鄴城 : 建安八年4月 老曹追擊二袁到鄴城 : 然後不知怎麼的 曹操在郭嘉勸說下 就突然退兵回許都了 : 退兵的理由可能有很多 J大和CV大各有不同解讀 : J大認為 一切就像郭嘉本傳所說 : 曹操連戰皆勝 突然收手不打 : 只因為郭嘉提出 此時可坐看二袁內鬨 : 而CV大則分析 : 四月曹軍追擊至鄴 很快收手不打 五月回到許都 八月又去打劉表(但好像沒有真的打起來?) : 一連串緊急的軍事行動 : 代表曹軍後方防線很可能出了問題 : 曹操擔心劉備再施偷襲 許都不保 : 加上當時袁尚打了勝仗 曹軍並非連戰皆勝 : 所以郭嘉要曹操退兵 理由說的冠冕堂皇 但其實是逼不得已 建安八年八月曹操南征劉表中止的原因是袁譚乞降, 曹操聽從荀攸建言,調頭北上,事見武帝紀、荀攸傳。 如果二袁內鬨在郭嘉意料之中,那袁譚起降、諸將(群下)皆疑時, 怎麼不見郭嘉此刻跳出來力排眾議?這不是正中他下懷嗎? 回顧郭嘉的建言: 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鬭其間,還相離 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 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 如果只是「緩之」,退兵就算了,需要急行軍調頭打劉表嗎? 像不像rr兄您以士氣論分析十勝對: 前面只是光冕堂皇的理由,重點在於最後幾句:讓曹操下決心回頭應付劉表! 另外推文ra兄提到的己酉軍令,怎麼看都不像是連勝下的產物。 : 不管原因是甚麼 曹操當時的決定(或者是郭嘉讓曹操下的決定) : 就是讓打到一半的曹軍 全軍退兵 : 所以我們就來看一下大軍突然撤退 這個動作對袁軍的影響 : 情境A: 曹軍連戰皆勝 博望之戰對軍心不造成影響 : 假設如j大所言 曹軍連戰皆勝 博望之戰對士氣沒有太大影響 : 郭嘉此時提出退兵之說 : 其實是打斷了當時氣勢如虹的曹軍士氣 : 從建安七年九月打到隔年二月 曹軍也打了半年的仗 : 半年下來 相信從黎陽退守鄴城的袁軍 一定也很疲累了 : 正是兩軍相持 堅持到底的一方 必可獲勝的好時機 : (而且當時如果如資治通鑑所記 曹軍還收了麥子 : 可見糧食充足 沒有斷糧危機) : 此時如果放棄 日後曹操要再回來打他們 不知又會增加多少變數 : 繼續進攻應該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同營的其他人也都是這麼覺得 : 不過郭嘉沒有這麼做 而是選擇突然退兵 : 不管他退兵的原因是甚麼 : 這個舉動多少含有賭博的成分 : 因為一旦退兵 形勢一定有變 變好變壞不知道 : 而郭嘉到底想賭甚麼? : 應該就是賭自己看人的眼光 看袁譚袁尚會不會如自己所料 : 「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 : 對袁尚袁譚而言 如果是在連戰皆敗的情況下 : 曹軍突然退兵 一定是鬆了一口氣 : 而且以戰敗之軍 必定不會想要再去深入追擊曹軍了 : 真的要追 也會追的怕怕的 : 有了休息的空檔 又缺乏共同的外敵 : 本來因為曹操攻擊而合作的兩兄弟 : 很快就恢復原來對立的狀況 : 繼續爭執不休 : 這個就是郭嘉本傳記錄的情況 : 網路上已經很多名家強人分析過此舉的優劣 : 我就不贅述了 郭嘉怎麼想是其次,重點是決策者曹操怎麼想。 如果是連勝皆捷,曹操會放任勝局可能變成敗局,只為讓郭嘉證明自己的眼光? 如果郭嘉真的放著檯面上的明顯優勢不顧,直接梭哈定生死, 也不配為稱職的幕僚,反而比較像中二生,缺乏謀士應有的冷靜與算計。 : 情境B: 曹軍被袁尚打敗 又有博望之戰的陰影 人心思歸 : 其實很微妙 如果是在這種狀況下退兵 : 我覺得郭嘉賭的籌碼更大把 更可以說是險中求勝 : 假設如CV大所言 曹軍吃敗仗 而且是嚴重敗仗 : 士氣應處於低迷狀態 : 將士們離鄉背井打了半年 還沒把兩個公子哥打下 : 而且劉表(劉備)那邊不知何時會放個冷箭 偷襲許都 : 弄不好又要兩線作戰 : 軍心浮動 人心思歸 : 反觀這個時候 : 袁軍內部一掃前面黎陽大敗的陰霾 全軍士氣振奮 : 應該是舉兵反擊的大好時機 : 如果這時從背後追上襲擊曹軍 : 曹軍士氣低迷 屁股被捅一刀 情況會更為危及 搞不好還會潰散 : 而且帶著吃了敗仗的士兵去打劉表…勝算堪憂。 : 事實上,袁譚也的確有想要從後面補刀的意思。 : 譚謂尚曰:「我鎧甲不精,故前為曹操所敗。今操軍退,人懷歸志,及其未濟,出兵掩之,可令大潰,此策不可失也。」 : 只是袁尚不讓他去而已。 : 尚疑而不許,?不益兵,又不易甲。 : 在這裡,袁譚,袁尚的反應,都是出於後漢書上的記載。不是三國志。 : 由此可知,不管當時的背景是曹軍連戰皆勝,還是”尚逆擊破操” : 郭嘉讓曹軍做了退兵這個動作,依然造成了同樣的結果— : 讓形勢突然轉變。變的對曹軍有利。 : 真的很妙啊。妙不可言。 : 尚疑而不許…史書這個「疑 : 字下的絕妙。 : 可以說郭嘉的退兵之計,目的就是為了這個「疑 : 字。 : 袁尚的遲疑,讓郭嘉爭取到時效, : 在他還沒做出決定前,曹軍已經疾行,安然退到袁軍追不到的地方了。 : 只是郭嘉除了爭取到全軍安然撤退之外,還另外賺到一筆。 當時曹軍退兵是情勢使然,郭嘉的建言也僅止於勸退曹操, 根據武帝紀,曹操退卻後留賈信屯黎陽, 曹軍疾退未必出自郭嘉之謀,曹操本人即有此等將略。 : CV大認為, : 「因劉備的威脅造成曹操軍人懷歸志,可惜袁尚無能,坐失大破曹操的良機。 : 袁尚真的無能嗎? 事情真的如此單純嗎? : 其實袁尚不笨,不然袁紹也不會捨長子而有意傳位於他。 袁紹傳: 紹愛少子尚,貌美,欲以為後而未顯 典論: 譚長而惠,尚少而美。紹妻劉氏愛尚,數稱其才,紹亦奇其貌,欲以為後,未顯 而紹死。 後漢書記載同典論,儘管九州春秋記載袁譚治理青州的一堆荒唐事, 擊敗田楷、驅逐孔融可是貨真價實、無法否認的實績,特別是擊敗田楷: 紹復遣兵數萬與揩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無青草.紹乃遣 子譚為青州刺史,揩與戰,敗退還. 不難得見袁譚的軍事才能,而袁尚呢?史料傾向其以外貌取勝。 : 袁尚會疑而不許,反而是因為他想太多,太聰明了。 : 在此試著還原一下,看到曹操突然退兵,袁譚想乘勝追擊時, : 袁尚心裡的想法。 : 一樣可以分成幾種情況。 : 1. 假設袁尚借袁譚兵甲,讓袁譚追擊曹操, : 而袁譚如果又幸運的打了勝仗,那麼勢必在族中聲勢大漲。 : 袁尚自己的位置坐的並不穩,畢竟父親才剛死沒多久,自己又非長子, : 而袁譚此時打贏曹操,勢必會對自己的聲勢有所威脅。 : 況且袁譚得了自己的兵,萬一就此握住不還,不是讓自己的軍力減少了嗎? : 2. 假設袁尚借袁譚兵甲,讓袁譚追擊曹操, : 而袁譚不幸打了敗仗,袁譚借的又是自己的兵,自己的鎧甲, : 那不是等於損失都是要自己付嗎? : 3. 如果是自己出兵去打曹操,讓袁譚守鄴城, : 難保袁譚不會內心生變,在鄴城搞個政變讓自己回不了家。 : 而且,雖然打贏的機率很高,但自己是否能打贏還是個未知數。 : 畢竟,官渡之戰已經領教過曹操的厲害,而且前面幾個月吃的敗仗不少啊。 : 4. 那麼,兩個一起去追擊曹軍最保險了! : 但是,鄴城的防守勢必空虛,而且難保這不是曹操的調虎離山之計? : 曹操擅使詐,而白馬之戰的殷鑒不遠啊。 : 我想袁尚心中應該是千迴百轉吧 : 有種父子騎驢的感覺 怎麼作都不是 : 袁譚就像根刺 有共同敵人的時候尖端朝外不傷自己 : 沒有共同敵人的時候刺就倒轉尖鋒 : 弄得他如坐針氈 : 曹操在 袁尚只有一個選擇 就是和袁譚一起打曹操 : 曹操退 袁尚突然間多了這麼多選項可以選 也難怪他會疑而不決 : 所以搞了半天 袁尚最後做出的選擇是──甚麼都沒做 : 白白錯失追擊曹操的好機會 這就是袁尚無能,或說至少也算庸碌之處, 瞬息萬變、臨陣決機才是名將本色。 袁尚無法做出正確判斷而錯失勝機, 曹營常拿多慮而少決來酸袁紹,這句其實滿適合此刻的袁尚。 在下並非貶低郭嘉,只是郭嘉謀士身份中帶著說客性質,雖不若荀賈程諸人, 但其擅於體察上意,適度給老闆台階下,促成正確決策,絕非等閒易事。 曹操曾嘆:「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臣策未決,嘉輒成之。」 「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不難想見郭嘉之難為。 但巧合及史料片段,易令人誤解郭嘉神智,反而模糊其本色。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6.24.124
sdsdfd:推 09/01 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