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最後是關於白狼山會戰的記載 乍讀之下沒有問題 但細讀之後 同樣令人感到疑雲重重…. 由於個人的歷史素養和軍事常識薄弱 在下文中可能會提出一些怪問題和怪想法 還請大家鞭小力一點… 《武紀》是這樣寫的: (太祖)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余裏,經白檀,歷平岡,涉 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 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衆甚盛。公車重 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 虜衆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 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衆尚有數千騎。…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 《田疇傳》的記載: 太祖令疇將其衆為郷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 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陣,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 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 《三國志. 烏桓鮮卑傳》則是記載: 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頓於柳城,潛軍詭道,未至百餘里,虜乃覺。尚與蹋頓將衆 逆戰於凡城,兵馬甚盛。太祖登高望虜陣,柳軍未進,觀其小動,乃擊破其衆,臨陣 斬蹋頓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樓班、烏延等走遼東,遼東悉斬,傳送其首。其餘遺 迸皆降。及幽州、并州柔所統烏丸萬餘落,悉徙其族居中國,帥從其侯王大人種衆與 征伐。由是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後漢書. 烏桓鮮卑傳》的記載: 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斬之,首虜二十餘萬人。袁尚與樓班 、烏延等皆走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並斬送之。其餘衆萬餘落,悉徙居中國云。 根據《三國志. 烏桓鮮卑傳》裡的記載 太祖征蹋頓於柳城 是在建安十一年 但是看武紀的記載 曹操在建安十一年正忙著在海邊討伐管承 難到曹操在建安十一年到建安十二年之間 開了隱分身術 一個人在北邊作戰 另一個人在東邊作戰? 這個時序上的錯誤 可能是史官筆誤了 就先不深究 關於大戰的地點 記載上似乎也有分岐 武紀和田疇傳裡記載 大戰的地點是在距離柳城二百里的白狼山(堆) 三國志烏桓鮮卑傳 則是說在凡城 (不知白狼山,白狼堆,凡城 是否指的是同一地點?) 不過後漢書的記載 卻是在柳城 我想這裡就把後漢書記載的柳城 當成是整個北伐大戰的統稱好了 實際案發地點應該還是在白狼山 對整個白狼山大戰過程 描寫得最清楚的 是武紀 但武紀裡的描述 有些地方我覺得邏輯很怪 還希望能和板友們一起討論 根據武紀 兩軍當時對陣的狀況如下: 曹軍突然和烏桓兵相遇,對方人很多。 (卒與虜遇,衆甚盛。) 曹操的車重還在後方, 己方士兵穿上鎧甲的人很少,大家都很害怕。 (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曹操登高,發現烏桓人陣勢不整, (公登高,望虜陳不整,) 於是派遣張遼為先鋒,縱兵擊殺烏桓騎兵, (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 烏桓軍崩潰。 (虜衆大崩) 「披甲者少」 代表了曹軍當時在休息狀態 不在行軍or備戰狀態 所以才會把鎧甲脫掉 不穿在身上 在這種時候 突然碰上慓悍的烏桓騎兵 烏桓騎兵的反應 居然不是開心的直接撲上去 對沒有穿任何鎧甲的曹軍進行大虐殺 而是自己陣勢不整 還讓曹操有時間登高 拿著大軍的麾給張遼 縱兵擊殺… 這.....很奇怪吧.....= = 讓人不禁懷疑 蹋頓的領導統御能力 真的有這麼差嗎? 我記得烏桓鮮卑傳裡記載的蹋頓 是個「有武略」、「多畫計策」 能在短時間內統一分裂的烏桓部落的狠角色 這樣的一個人 看到在休息的曹軍 居然會讓自己的士兵陣勢不整 完全沒有把握住黃金時間進行突擊 這.....說不太過去吧? 更不可思議的是 曹兵的反應非常鎮定 心中似乎只有領導的話 只要曹公登高一呼 大家馬上信心爆增 不但沒有因為突然遇到烏桓鐵騎、對方人數眾多、 而且自己身上沒穿任何保護用的鎧甲 就臨陣膽卻逃亡 還是爭先恐後的衝上前去奮勇殺敵 好吧....只能說曹軍身經百戰 心理素質特別強健.... 我有想過地形和人數的問題 假使曹軍占著地形和人數上的優勢 居高臨下 而且在發現對方的時候 雙方又隔了一段距離 (譬如在坡頂和坡底) 那麼烏桓兵衝上來需要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如果夠長 就可以讓士兵穿上鎧甲 也可以讓曹操授意張遼進行攻擊 不過這還是沒有辦法解釋後來發生的事 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那個二十餘萬口….是在白狼山大戰中擄獲的嗎? 還是後來追去柳城才擄獲的? (然後這些人的組成是甚麼 都是士兵嗎? 還是僅是平民百姓而已? 不知有沒有人能幫忙解答?) 不管是甚麼時候擄獲的 要處理數量這麼龐大的戰俘 就代表曹軍的人數夠多 才能壓的住這些人 這也是我的問題所在 還記得裴松之曾質疑過官渡之戰的狀況嗎? 曹操以少數八千人 坑殺戰俘八萬人 裴松之這麼寫了: 諸書皆云公坑紹衆八萬,或云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 而紹之大衆皆拱手就戮,何縁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 八萬人奔散 八千人綁不住 那麼二十萬人奔散 曹軍該要有多少人才能制止的住? 史書裡沒有明確記載曹軍這次北伐的人數 不清楚有沒有到十幾萬人這麼多 我在網路上找到好多種說法 有的是說曹操以少勝多 有的是說曹操帶了二十萬大軍(!)去北伐 有的則是說是數萬大軍 騎兵在前 步兵在後 但自己看史書 裡面好像並沒有寫這些 不知道網上的資料是出自何處..... 帶十幾萬人北伐也許不太可能 畢竟曹操還是很擔心劉備會偷襲許都 曹姓和夏侯姓的親信將領 有不少都被留下來防守 那麼曹軍北伐的人數 或許有可能是在數萬人之譜 但確切數字仍然不得而知 如果白狼山會戰真如武紀所云 是兩軍乍遇 勇者勝 (而且還是走了七百里路已是強弩之末的曹軍 打贏了只走了二百里路精力充沛的烏桓軍) 兩軍乍遇 代表著正面交鋒 所以雙方人馬勢必仍免不了一場紮紮實實的激戰 激戰之中 雙方必定皆有死傷 就算是曹軍勝利了 己方的兵力或多或少也會受損 己方的兵力一旦有所受損 勢必得稍微休養生息 處理傷患 再行進攻 這也會讓後來曹軍追擊烏桓殘眾的速度減慢 但根據武紀後面的描述 曹軍的主力 在這場大戰中似乎是絲毫無損的 (至少要有數萬人的曹軍 才能壓制的住二十萬的戰俘啊) 而烏桓的精銳部隊 卻幾乎有大半都已在大戰中身亡 (烏桓大軍最後只剩下了數千騎 -- 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 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衆尚有數千騎) 更加強我這種想法的理由如下: 八月 雙方大戰於白狼山 九月 曹操引兵從柳城還 這代表在這短短一個月內 曹軍幾乎沒有花費太多的力氣 就攻破柳城 說是一個月的時間其實還太長 因為中間曹軍還行軍兩百里 從白狼山走到柳城 爾後曹軍入城進行屠殺 編組軍隊鎮守柳城邊防 搜刮敵軍的輜重寶物 處理投降的戰俘…等等雜事 也都要耗費不少時間 扣掉這些時間 得到的數據是: 曹軍極其驚人的 在短短十幾天內就攻克柳城了 而且 這時的曹軍還沒攜帶多少大型攻城工具 因為大軍的輜重還在山路裡慢慢走 並沒有跟著先遣部隊一起到達柳城 曹操之前在打高幹的時候 花了3個月才攻破壺關 打袁譚袁尚的時候 花了半年才攻破黎陽城 打呂布的時候 又是圍了好幾個月 最後是靠水攻才破了下邳的防守 所以我想攻城應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而是很費工夫的 但是這次打柳城 曹軍卻像是幾乎是沒有遭遇到任何抵抗 城就輕鬆的破了 這點實在令人感到很不可思議 所以又回到關於人數的問題 我不清楚這次參戰的烏桓兵究竟有多少 因為史書上沒有寫明白 只有”眾甚盛” (人很多) “兵馬甚盛” (兵馬很多) 這種模糊的概念 暫且當作是幾萬人好了 這數萬人的烏桓騎兵 在白狼山會戰之後 “死者被野” 只剩下幾千騎兵跟著袁尚袁熙 一起逃亡到遼東去 這幾千人完全放棄了守城的希望 完全放棄了故鄉和家人 這是否意味著 當時烏桓大軍幾乎是全數去白狼山和曹軍戰鬥了 而城裡留下來守城的士兵已經少的可憐 所以剩下的這幾千騎士兵 根本沒得選擇 因為留下來守城只有死路一條 只能跟著異族的袁尚袁熙 棄城逃亡到異鄉 投奔公孫康? 還是說城裡發生了甚麼事 讓他們有家歸不得 有城守不得? 那麼 白狼山會戰當時究竟是甚麼情況 才會讓曹軍幾乎絲毫無損 而烏桓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邊我試著歪讀一下烏桓鮮卑傳的記載: (真的是歪讀 請別介意) 太祖登高望虜陣,柳軍未進,觀其小動,乃擊破其衆, 臨陣斬蹋頓首,死者被野。 登高望虜陣...柳軍未進.... 柳軍為何未進? 如果看到了曹兵 踏頓難道不會指揮部將進行攻擊? 還是說當時柳軍正在休息 根本不知道曹軍就在附近 所以並沒有行動? 觀其小動....乃擊破其眾..... 後來柳軍突然發現了曹軍在旁 有了騷動驚慌 於是曹軍趁機擊破? 要讓烏桓大軍”死者被野” 不是容易的事 因為烏桓人騎術好 馬匹又強壯 所以機動性很強 這也是烏桓軍之所以一直讓漢人很頭痛的原因 就算是前方部隊遭受猛烈攻擊 並且敗得很慘 後方的部隊靠著強壯的馬匹 還是可以逃跑成功 回到柳城防守 不至於到全軍覆沒的程度 因為曹軍的戰馬追不上烏桓良駒的速度 但在白狼山之役中 最後成功逃出去的烏桓兵只剩下幾千人 這是否意味著烏桓兵當時是中了曹軍的埋伏 所以逃脫不得? 所以說 當時的情況 是否有可能是: 曹軍早就知道烏桓軍會從柳城出來 或是斥侯很早就發現烏桓軍的蹤跡 於是用計引誘敵方 深入陷阱 再由張遼和虎豹騎執行斬首戰術 於亂軍中殺死蹋頓 烏桓軍被殺個措手不及 完全無法抵抗 只能任人宰割? 或者 我有另一個荒謬的想法 是從結果逆推回去的 可信度有多少 自己也沒把握 還請大家姑且聽之 鞭小力一點… 曹軍如果要直攻柳城 困難度很高 耗費的時間也會很久 第一 曹軍走的是山路 山路崎嶇 輜重運送不便 所以輜重抵達的速度會比前軍慢 輜重尚未跟來 大型攻城器械也尚未運到 在這種情況下 要用圍城的方式打下柳城 困難重重 第二 深入邊境 糧草接濟困難 圍城曠日費時 曹軍一旦糧盡 就不得不退兵 第三 許都後防始終有憂慮 劉備隨時有可能北上勤王 只要戰事拖延的過長 曹操也不得不回去處理後防問題 第四 冬天的柳城天氣寒冷 冰天雪地 戰事一旦拖到冬天 曹軍就會被凍到失去作戰能力 所以說 打持久的圍城戰 對曹軍來說很不利 曹軍需要的是速戰速決 烏桓軍只要採取龜縮戰術 緊閉城門、堅守不出 時間一到 大概不用打仗 曹方就會被各種壓力逼的不得不退兵 面對這種情況 曹軍能做的 只有把烏桓兵引誘出來 在柳城以外的地方一舉殲滅 於是他們選擇了白狼山當作會戰的地點 為什麼會選白狼山 我不清楚 有可能是地形的關係 利於埋伏或坑殺敵軍 曹軍是怎麼引誘烏桓兵出戰的 我也不清楚 只知道最後的結果很成功 烏桓軍死傷遍野 城也不用怎麼攻就自己破了 但我一直很納悶的一點是 袁尚和曹操作戰了這麼久 應該知道曹操的厲害才對 怎麼會就這樣放任蹋頓愣頭愣腦帶了數萬烏桓騎兵衝出去 而沒有留下一些人在柳城防守? 還是說袁尚其實有留人下來防守 只是留下來的人當中 有人早就被曹營給收買了 所以在烏桓大軍出發前往白狼山以後 就直接搞窩裡反了? 總之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揣測 不代表事實是如此 只是讀史書覺得有很多難解之處 嘗試著拼湊出一些樣貌 裡面腦補成分很高 想法多有謬誤亂猜之處 還請板上的高手們不吝賜教 一起討論 幫忙釐清真相 讀武紀的時候 隱約給我一種感覺 就是史官在追捧曹操 貶低蹋頓 曹操憑藉著驚人的軍事天分和領袖魅力 贏得了這場重大的勝利 相對於曹操和曹軍的英勇 蹋頓則顯得像個廢物 烏桓軍更是毫無心理素質和作戰實力可言 就只是胡虜賤民 遇到「王師」就自動崩潰了 雖然我自己也很喜歡曹操 但我覺得這種貶低異族 抬高自己的描寫方式 對於烏桓人來說實在太不公平 有點看不下去 所以想發個聲…….. 最後的結果 不管是曹操威武 兩軍乍遇勇者勝 還是曹操使詐 用埋伏取勝 這場戰爭曹軍確實贏的漂亮 在短短一個月內的時間 就完全殲滅敵軍 達到目的 班師回朝 回朝之後還生龍活虎 沒休息多久就去打荊州了 只能說曹軍的作戰能力真的強的可怕…… 只是這次北伐 卻也可憐了柳城的居民 平白無故歷經了一場浩劫 最後是一點個人的疑問 也想在這裡提出來討論 「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這個句子 在史書上原本是沒有逗號的 後來標點的時候才把它加上去 如果沒有逗號 會變成「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這二十萬人 究竟是被斬了 還是僅僅只是被俘擄? 能否請版眾發表自己的想法?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9.31.177.133
cancerho:披甲者少能不能說是 "能作戰的人少">>輕軍深入 09/24 10:04
cancerho:但是曹操認為讓張遼衝一下就可以了XD 09/24 10:05
※ 編輯: rroox 來自: 119.31.177.133 (09/24 10:21)
leisesnow:雙方猝遇,均未萬全嚴整,唯先洞察戰機付諸行動者勝。 09/24 11:37
leisesnow:更何況張遼擅長這種場面,合淝破吳軍,即可窺見一二。 09/24 11:40
leisesnow:曹軍轉戰千里,將士素質精良,古人之強健,非今儒可想像 09/24 11:41
leisesnow:就像賽德克人的驍勇剽悍,豈是文明洗禮的現代人肉體能敵 09/24 11:44
chordate:披甲者少應該不是脫下鎧甲,而是有重裝鎧甲的人的少 09/24 11:45
leisesnow:腦補過頭,反而會陷入文字詮釋的陷阱中,宜多方比對史料 09/24 11:48
rroox:感謝指証 所以說當時是靠張遼的勇猛 曹軍才會獲勝 09/24 12:03
face8210:越看覺得張遼越威...等等把他武力改到98好了 09/24 15:09
calebjael:披甲者少不是在休息或沒有準備﹐是因為輜重在後方未到﹐ 09/24 15:49
calebjael:而重甲就在輜重中(不要以為軍隊行軍中還披掛重甲行軍) 09/24 15:49
calebjael:因此將士身上隻有輕甲。此時選擇有二﹐布陣紮營等輜重﹐ 09/24 15:50
calebjael:或直接輕甲沖陣﹐因此觀察敵情就非常重要﹐曹才會上山觀 09/24 15:51
calebjael:陣看是否有機可趁。其次﹐所謂的左右大驚、眾軍皆驚等等 09/24 15:52
calebjael:詞語﹐指的都是諸將。普通小兵是根本不知道詳細情報﹐無 09/24 15:53
calebjael:從驚起的。諸將這個等級﹐開軍議會議﹐才會知道敵情以及 09/24 15:54
calebjael:我軍輜重還在後方多遠處等等。此時僅是哨騎來報﹐然後曹 09/24 15:55
calebjael:登高觀陣﹐兩軍士兵遠不到互相看到的時候。因此曹發現敵 09/24 15:56
calebjael:有機可趁﹐命張遼沖陣﹐措手不及下敵軍大敗是有可能的。 09/24 15:57
calebjael:甚至可以推測﹐張遼沖陣直撲大營﹐斬蹋頓﹐其他部落各自 09/24 15:59
calebjael:在部落首領帶領下歸降﹐柳城守軍各部落亦歸降﹐蹋頓直屬 09/24 16:00
calebjael:則勢單力弱出奔。(本來柳城就不是什麼中原的堅固城池﹐ 09/24 16:00
calebjael:而是塞外據點)。 09/24 16:01
calebjael:類似戰例可參考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清征準格爾﹐準 09/24 16:03
rroox:大感謝! 一整個解惑了 09/24 16:05
calebjael:噶爾汗達瓦齊率一萬余宿衛親兵在伊犁西南格登山安營。某 09/24 16:05
calebjael:上應為乾隆二十年1755年....>_<。 某夜﹐清兵22名哨探 09/24 16:06
calebjael:抵格登山下﹐見準噶爾軍無防﹐立即進攻﹐準噶爾軍大亂﹐ 09/24 16:07
calebjael:達瓦齊率2000余人遁逃﹐其他宿衛親兵7000余人投降。到天 09/24 16:08
calebjael:明﹐準噶爾降軍發現清兵僅有22人﹐欲逃亡﹐此時清軍大軍 09/24 16:08
calebjael:已到﹐就隻好真的降了。達瓦齊一敗﹐立即部下離心﹐次月 09/24 16:09
calebjael:即被其他部落捕殺降清。部落聯合軍大致都是這樣敗不起的 09/24 16:10
rroox:所以說蹋頓一死 其他部落馬上就見風轉舵降了 仗也就不用打了 09/24 16:15
rroox:原來如此...感謝c大解惑 長知識了 09/24 16:16
diablo81321:傳說中的八旗無雙..? 09/25 22:03
age317:推c大 09/25 22:51
supersd:其實八千兵未必不能管住8萬降兵.主要是這8萬降兵並不知會 09/27 20:59
supersd:被坑殺...所以分開來坑殺即可.甚至下了兵器.8千兵真的很多 09/27 21:00
supersd:都後面用長槍圍著叫你跳就好.不跳就捅一槍.就被趕下去了 09/27 21:01
supersd:2戰時期.日軍就這樣對付過投降的中國兵... 09/27 21:02
supersd:當時日軍還沒8千人呢... 09/27 21:03
godivan:樓上說的好像是官渡之戰的神話,我記得曹方的不滿萬已經 09/27 23:22
godivan:被推翻了 09/27 23:22
cation:披甲者少是說剩下的投手少 野手比較多 12/26 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