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sdsdfd:我想您說的是對的。這事就先這樣打住吧。 07/28 23:17
godivan:再刺殺董卓~討董之役我認為是忠於漢沒錯 迎獻帝於許都後 07/28 23:21
godivan:就已經開始不把漢室放在眼裡了...當然也不是放在心裡 07/28 23:22
有關於曹操以及袁紹權力部分,筆者主要參考的是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 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的第一章。有關於東漢末年部分的 資料。 曹操權力的增強是歷史繫年問題,所以筆者不打算爭辯。僅陳明筆者的見解基礎 :曹操掌權以來,權勢是不斷在增強的。自然會有許多雜音及政敵攻擊。筆者繫年的 原因在於: 一、 195之前的反董時期,及立劉虞為帝的爭議兩件事例,說曹操此時是心向漢室的。 應該不為過。雖然,曹操是受盟主袁紹「承制」的權力,攻殺各地原官派的官吏(如: 張邈、張超等),受到臧洪乃至獻帝(李榷)下詔譴責,以承制行濫殺之實,但是這主 要是政治派閥上的火拼。 二、196-200 爭議點: 1. 「奉天子以討不臣」是否仍為純臣? 此時,曹操任命的官吏多僅在許昌附近,其他地方並不多見,控制力有限。 袁紹在外「承制」亦可任命官吏,且位階尚在曹操之上。曹袁兩人皆為三公,為 分陝二伯,至少,臺面上眾人以為如此。 光是「奉天子以討不臣」難論其有「就已經開始不把漢室放在眼裡了」的貳 心。若是這樣,則在諸多曾意圖奉迎漢室的諸侯之中,只有張揚真做到「以天子 為天下人之天子」,能夠稱得上是純臣。 筆者以為是。 但是持反觀點者,亦無不妥。筆者尊重之。 2. 擅殺大臣? 首先要定義清楚何謂擅殺?曹操奉迎漢室之後,即有假節鉞,本來就有權可 以誅殺。因此,要辨明事件的性質:受到誅殺者,是否與忠於漢室有關?抑或是 雖同為輔漢派,但政見不合的政治追殺(曹操本人性格亦為外寬內忌,難容不附 己的異己) 此時期受到追殺的漢廷重要人物(取事蹟較詳的尚書、太尉、車騎等級高官) 有: (1)尚書馮碩 建安元年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 尚書馮碩等。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 筆者認為,馮碩等人忠心追隨獻帝流亡,屬保漢派無誤,此時曹操殺他們是 否代表其有謀反之心? 依照我們的後見之明,董承、伏完都是保漢派。在此同時均獲升官發財。實 在難謂有謀逆之心,倒像是同樣保漢派的政見不同,而互相殘殺。如同張邈、張 超故事。(史料所限,不知臺崇、馮碩等為何被殺,但推測是政見不同) (2)太尉楊彪 即說明 G君所引的後漢書 孝獻帝紀 建安元年(196),後漢書 孝獻帝紀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 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首先要理解後漢書的記事方式,後漢書比三國志晚出,史料證據能力較弱,且 其受到微言大義的意識型態限制較亦重 (相對地,三國志則是崇尚簡潔,且政治隱諱處較多,兩書各有優缺) 對於作者意識型態拘束之處,在解讀時必須更加謹慎。茲以G君所引的孝獻帝紀 前後文為例說明: 後漢書孝獻帝紀 建安二年三月記載: 「袁紹自為大將軍」。 此用語頗重,看似袁紹完全無視漢廷,自立自行。若依後漢書見解,就很難理解 後來袁紹官渡之戰檄文,居然還在鼓吹各路眾諸侯戮力王室。這樣根本是自打嘴巴…… 但是由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可知該事始末: 建安元年 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天子之東也,奉[楊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術, 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 ,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 史實是漢廷酬庸曹操護駕,而袁紹不爽,曹操只好乖乖的讓出位子。 漢晉之間兩部史書取重之處(如:後漢書孝獻帝紀的記載與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 有差異),僅需注重陳述事實原始史料之處,由作者自行追加解讀的部分,已屬記載 人的想當然爾,若當做 100%可信的證據,而更加以延伸推論到某些境界,則將史書的 「筆誅論」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去脈絡化」更加徹底。 同樣的,曹操行車騎將軍事,背景是當時漢廷衰敗,朝廷新建,而袁術已即將稱 帝,構成漢廷的最大威脅, 後漢書孝獻帝紀: 建安二年春,袁術自稱天子。 保漢派的楊彪不巧為大逆的袁術親家,因此受到連累,遭到嚴刑逼供。後同為保 漢派的力保,而使楊彪得以身免。(當然,曹操藉此機會,酷刑打擊楊彪,但是若說 與其楊彪保漢有關,則屬太過;如此解釋,則後楊彪子楊修亦曾為曹府入幕之賓完全 無俚頭,且楊修因案被殺後,楊彪還活著:《後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 ?」楊彪說:「愧無日磾(金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因此情況近乎軍事戒嚴,但是說道曹操真能做到「百官總己以聽」,恐怕問題很 大,首先外部的袁紹第一個不服,朝廷內部之嘴泡王孔融、保漢派荀彧等也未必同意。 (3)董承案 史料: 一、董承與曹操曾有軍事糾紛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 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 二、在遷都許昌後,董承與曹操兩人權力同時上升(可能是整肅尚書馮碩派系人馬後 的權力競逐),造成權力衝突。 後漢書孝獻帝紀 建安 元年 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 四年春三月, 衛將軍董承為車騎將軍。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這事 G君所引的後漢書記事本末,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亦云受有密詔。 先主傳 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 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 ,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 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 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但是此事係屬重出,即: 後漢書之記載並未提供更多相關史料依據(幾乎可說是直接抄三國志編年記載) 可能是同源資料。不同來源資料,可互相印證,方不為孤證。若是同源史料,則 要看其有無考證,若然,則可增添史料可信度。(司馬光之資治通鑑,全書照抄 ,即工在考證。)反之,若同一件事重出兩次,便為可信,無異於三人可以成虎。 這件事的疑點在於,據先主傳,劉備受有密詔,則劉備至徐州舉兵,當即有 密詔傳檄州郡,至遲待董承事發之後,亦可傳檄不遲。然至最後,劉備兵敗奔袁 紹處,袁紹檄文亦未張揚此事(此事可為袁紹方清君側最大利器)。可說是非常 奇怪。 在對應於 G君所自行舉例的董卓事例:史書明載,當初反董卓的檄文係屬偽 照。而州郡深信不疑而舉兵。而今有真密詔,劉備、袁紹通通是白癡,不拿出來 嘴泡一番,與常情相違。就算是沒有,嘴泡嘴泡,說不定會有州郡信以為真而舉 兵相應也說不定。 但是很可惜的,不僅沒有,而且連袁紹檄文廣為宣傳曹操是漢室罪人都唬爛 不過去。(無人響應:當時主要勢力,如劉表即持觀望政策;有別於後來劉備興 復漢室時,曹操野心已漏,劉備、關羽兩路北伐,馬上有各路豪傑響應,遍地烽 火,魏闕震動。按此時魏武之強遠勝於官渡之時,但人心思漢,響應強度自有高 下之別。) 此事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如下: 袁術自敗於陳,稍困,袁譚自青州遣迎之。術欲從下邳北過,公遣 劉備、朱靈要之。會術病死。程昱、郭嘉聞公遣備,言於公曰:「 劉備不可縱。」公悔,追之不及。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 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 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 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 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 侯博。備走奔紹, 再查先主傳裴註,裴松之引出了獻帝起居注,如果真有密詔事,則當有相當 記載可資應證: 承等與備謀未發,而備出。承謂服曰:「郭多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 但足下與我同不耳!昔呂不韋之門,鬚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由是也。」 服曰:「惶懼不敢當,且兵又少。」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 足邪?」服曰:「今京師豈有所任乎?」承曰:「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 碩是我腹心辦事者。」遂定計。 裴松之引獻帝起居注,僅言於此。亦未聞密詔事,即找不到資料補充。 三件記載一對照,可知 1.董承案系保漢派權力衝突,且劉備與董承同謀。 2.密詔一事,不得而知,似有若無,如今根本無從查證起。 註: 以上僅僅是筆者一家之言,並非定論。如威逼王室,達何許程度為反漢,亦 或是張楊故事,天子者,天下人之天子,僅要「奉天子以討不臣」,就是漢賊。 不同意見的主張,均屬有道裡。 ========================================================================= 筆者繫年於208-212 係基於兩起重大事件。 208 殺孔融始 212 荀彧自殺,曹操稱魏公 此兩者,均為漢廷高官保漢派,受漢廷俸祿而非曹操僚屬。 208前,孔融即多方戲侮曹操,並挑戰曹操底線 如: 薦禰衡(禰衡痛侮曹操僚屬。) 保楊彪(如前述) 酸曹操父子 (孔融: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曹操未解其意, 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曹操仍能尊重孔融、荀彧,表示心中尚且有以漢室為念,對漢官給予尊重。 208後,曹操野心欲求愈來愈大,殺孔融,任丞相,對漢官生殺與奪均在此時。 故繫「名雖漢相,實為漢賊」於此時。取此三者: 1. 天下大定。同為分陝,具有「承制」權力的袁氏徹底消滅。除曹操外,再無 人可自命地方官吏。 2. 曹操任漢丞相(名為漢相),一人獨大,獨攬權力。而非僅是三公之一。 (此時天下大定,本無須軍政獨裁,而曹操反之。顯露其狼子野心。) 三國志 魏書‧武帝紀 建安 十三年春正月,公[曹操]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 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 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 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 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 ,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2.無罪殺孔融(孔融無罪被殺,孔融子:覆巢之下無完卵),始有賊漢官之實。 (有別於之前可解釋為政治糾紛,或為漢廷,或為自保,或確保權力而誅殺,但 是尚有理由辯護,實難謂是有目的的揀除漢官) 後漢書孔融傳 時袁﹑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 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意廣,迄無成功。……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 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 。 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 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並案也。 時年饑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既見操雄詐漸著, 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 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 ,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 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觿,欲規不軌,云『我大 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 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前與白衣檷衡跌蕩 於言,云『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 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燦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 『仲尼不死。』融荅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 下獄□市。時年五十六。 妻子皆被誅。   此後,陳群等人亦漸次由漢官成為曹府僚屬。至 212 曹操受魏公,荀彧自殺。 完成野心家晉身的第一部曲。 以上為筆者將「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繫年於208的原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9.39.70
ratchet:討董時期有個很重要的問題點,漢室=獻帝?這個論點至少在 07/29 02:30
ratchet:關東諸侯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他們遵奉的是少帝,獻帝不過是 07/29 02:32
ratchet:董卓立的偽帝,正如同典論自序所言:山東牧守 07/29 02:33
ratchet:咸以春秋之義,「衛人討州吁於濮」。所以曹操和袁紹的對話 07/29 02:33
ratchet:放在那個時代背景就很詭異,他西向什麼呢?而跟他有相同 07/29 02:37
ratchet:立場的袁術卻被認為是心懷鬼胎,那曹操的打算又是什麼? 07/29 02:38
ratchet:當然曹操不見得不忠於漢室,只是那些記載的信憑姓真的要 07/29 02:40
ratchet:多加思考。 07/29 02:40
是的。列在脈絡之中,筆者認為曹袁此語屬於不同派系之保漢派。 1.袁氏打算另立宗室劉虞為新帝,以增強號召力,而曹操、劉虞反對。這是保漢 的立場不同。但是同樣是保漢。 當然,他們並非全然無私的聖人,但是在此時,在時人的眼中,至少他們演 什麼,可能還有三分神似。 2. 袁術當時心理事蹟不明,但是若此以論曹操此時就心術不正,似嫌誅心太過。 劉虞本人立場亦相同,採尊崇獻帝且進表朝廷自明心蹟。總不會說是劉虞立場相 同,所以劉虞進表朝廷是反漢吧…… 3. 當時關東諸侯的想法很複雜。有些是討董不討獻帝,有些是討董又討獻帝。 這是導致關東諸侯分裂的原因之一。 如袁紹等拒絕承認漢獻帝,而透過「承制」的方式,自行發佈地方長官的任 免。但是並非所有諸侯都認同此項作法。以陶謙、劉虞、張楊等人為例,均曾有 進表朝廷的行動,且此時期的朝廷依然持續地派出地方官長,顯示漢廷(獻帝) 政權的有效性,至少局部地區,有些諸侯是承認的。 又如劉表的「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孔北海等,均顯示當時朝廷的威 靈尚在。 4. 考慮二重君主觀。 208前,能夠區分 朝廷 與 曹營 的人很少。大多數的紀 錄兩者形象是高度重疊的,(如:官渡時的韓嵩故事),曹操陣營內部思想上 的曹、漢區分(如:夏侯惇)也不是那麼明顯可茲辨認。世族(如:陳群)的立 場態度曖昧,州郡勢力(如孫權)仍然猶豫於漢室興亡。像魯肅能夠指出曹漢 區分──「漢室不可復興」的人很可能是少數。 即使到赤壁以後,金旋等荊南四郡選擇對抗劉備,也不是為了曹操而奮戰。 5. 208可以算是曹、劉勢力消長的分界點。在此之前,曹操所為行事,無論其 真心為何,至少外部人看起來是忠於漢室的。 ( 往前追溯到195曹操的「奉天子以討不臣」就是野心,對於形如「劉備 奉令討袁術」的歷史脈絡,對筆者解釋上助益不大。)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袁紹,袁紹陣營不願意奉迎天子的理由之一,除了討厭 獻帝以外,史書記載的原因尚有奉獻帝其行事會被朝廷大量牽制,若當時勢力第 一的袁紹都如此,亦可作為曹操不可能立即控制漢廷的間接證據。 208 起,曹操的勢力膨脹,超過漢廷。造成對外的擴張需求(南征劉表、孫 權;西征馬超、張魯。),以及對內的政治危機。 相對地,劉備陣營恰好相反,利用曹操顯露野心的大環境背景,在諸葛亮的 輔佐下,開始有系統的宣揚「漢室復興」論,有系統的複製當年袁紹、曹操興起 的模式,利用「漢室」的名義,「承制」討伐異己,壯大勢力。 在 208以前,劉備是不被士族認同的豪強,到處劫殺漢廷派出的行政長官, 並以武力自立,政治主張及政治號召力不強。相對地,曹操則是安漢的代表。 (如:韓嵩)僅有少數先知(如魯肅)認為在曹操手下「漢室不可復興」。 208-212 的劉備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陣營正式提 出了戰略目標:「漢室復興」,其效果是顯著的。 (1) 曹操陣營的「漢廷」場面話,漸漸的失去人心,212後, 曹方政治破產,此後再無可令諸侯相戰的政治號召力。 相對地,劉備方的政治號召力則是在增強之中。 ──劉備的皇室身份號召,產生正面影響力亦在此時。 有別於之前劉虞、劉表、劉焉、劉繇等人,皇室血統純正 遠高於劉備,且坐擁州郡。但是對於當時的曹操(朝廷、 獻帝)的政治號召。全無抵抗能力。 (2) 208-212 劉備陣營開始有士族階層加入,開始實質掌握所屬州郡。 非早年打游擊式的佔領,而是真正的治理經營根據地。 劉備陣營對曹操的政治抵抗力增強。早年陳群、陳登等人, 就算與劉備關係良好或曾受到劉備任用,但是就像韓嵩一樣 ,天子賞賜下來,轉而投漢而對心理毫無負擔。 212後,「 降曹就是背漢」漸入人心。 (3) 208以後,劉備陣營開始利用民心向背,主動進攻討伐與己不同的政治勢力。 (4) 對照後來漢中爭奪戰以及關羽北伐時,雖僅有荊益兩州之力,曹方卻大為震動 、民變四起的記載,「漢室復興」的影響力是重大的。有別於 200袁紹以四州 之力發佈討曹操檄文時,各方反應零星。(官渡時馬騰等甚至支持曹方。) ※ 編輯: sdsdfd 來自: 36.229.32.251 (07/29 09:44)
godivan:如果你都要把那些硬稱作"孤證","偏狹之意","無法證明" 07/29 08:40
godivan:我也不想多說些什麼....總覺得每次都用這些話來講真的很無 07/29 08:40
godivan:力 有種花了這麼多心力找結果被當作... 07/29 08:41
筆者也花很多時間啊……引文說明亦不在少數。 史學方法 本來就是要考證。就像是關羽事蹟。光看曹方記載關羽根本是常敗 將軍、荊州糾紛吳書記載都是關羽的錯一樣。還有三國志關於官渡之戰,曹方馬匹 的記載,更是裴松之直接被踢爆是自我貼金。 成書在後的史書,其史料價值本來就低一等。況且您所增引的孝獻帝紀部分, 除了增進意識型態之誇飾批判外,對於發生經過的史實釐清真的助益不大。(已如前述) 筆者並非認為曹操大公無私,但是就當時事理而言,時人認為的曹操,多少還 是個擁漢主義者。韓嵩等事可說明擁天子與擁曹在當時,很容易被視為一體。 筆者理解的密詔說:密詔僅出現劉備陣營的紀錄。與當時的情境不全吻合。用 它來申論曹操陰謀論,不如用董承(外戚)發動流產政變來的適宜。但是不同的意 見,筆者亦認為並無不妥。曹操權勢的上升並威逼王室,是持續進行發生的,要斷 在哪一年都OK。 因此,筆者亦曾推文,依照您的行文脈絡,您的說法並沒有錯。筆者不爭論。 只是陳述筆者行文的基礎。 歷史學不是二分邏輯,多種說法都有可能是真實發生事情的一部份。甲說成立, 並不意味著乙說就是偏誤的。 筆者徵引龐雜,並非無視史料,請容筆者各書己見: 畢竟史料就在那裡。史料不會說話,是書寫、引用史料的人讓史料說話。 史料也可以證明:兩漢有外戚干政的政治傳統,且在遷都許昌以後,董承方面 的政治勢力逐漸增強,與官宦之後的曹操,兩方權力發生衝突的機會很大。又考慮 之前兩方曾有武力衝突。…… ( 以下灰色部分是godivan君推文後才修文加上的說明) ( 筆者會懷疑密詔說有問題,還有曹丕禪讓後獻帝當山陽公沒死一事。若密詔 之事有實據,以曹丕曾惡搞于禁、張繡、曹植、曹洪並逼宮的性格,可能不會放過 獻帝。但是這就全是推論,不能稱做是論述了。只能懷疑,但是不能當做證據) ※ 編輯: sdsdfd 來自: 36.229.32.251 (07/29 10:14)
godivan:"外部人看起來忠於漢室" 這句話似乎有點問題 07/29 09:52
是的,其實亦不能排除時間差異近20年(200、219),造成曾受部分九錫(錫弓 矢節鉞,虎賁百人)的袁紹,在擁漢政治號召力,不如後來以皇室貴冑作為號召的劉 備的可能。畢竟袁紹一臉就是奸歹權臣樣,可能擁漢的形象不彰顯而乏人呼應,而非 此時的曹操看起來較為正派。(有可能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godivan:不過馬騰本來就不是那麼鳥漢室了 他們的崛起也是就如同變 07/29 09:55
godivan:民一樣 要用這點來說袁紹檄文響應力薄弱其實也有問題 07/29 09:55
godivan:孫策可能有響應 劉表那時候我記得他也想背刺 但是底下人 07/29 10:01
godivan:不許+荊南動亂.. 07/29 10:01
是的,其實亦不能排除時間差異近20年(200、219),造成曾受部分九錫(錫弓 矢節鉞,虎賁百人)的袁紹,在擁漢政治號召力,不如後來以皇室貴冑作為號召的劉 備的可能。畢竟袁紹一臉就是奸歹權臣樣,可能擁漢的形象不彰顯而乏人呼應,而非 此時的曹操看起來較為正派。(有可能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200時,無論是孫策(許貢)、劉表(張羨)、羌亂(馬騰),各地動亂的方向 多半是對曹操(朝廷)是有利的。而秋雨荊州時各地動亂的方向多半是對曹操(魏 闕)是不利的(但對漢室復興是有利的)。 godivan君說的是有道理的:此段推論過多,而沒有分析比較每起個案性質的 不同,作為「漢室復興」觀點的推論基礎也許並不是那麼的合適。應該要加以補強……
godivan:您講得我也不認為是錯的,當然事實真相只有當事人可以知道 07/29 10:16
godivan:也就是說已迎獻帝之後的曹操要說是本身非忠於漢的聲音也 07/29 10:17
godivan:不小聲而已 比起諸葛亮桓溫等來講曹操迎獻帝后的立場有其 07/29 10:18
godivan:爭議在 07/29 10:18
sdsdfd:筆者同意並肯定您的見解:) 07/29 10:19
godivan:我的目的只是在講曹操和其他權臣很難作比較就是 07/29 10:20
同意。歷史不會重演,只是相似的場景會巡迴上映,每一次都會有些許不同。 關於不同處的分析比較,這點是筆者行文時比較省略的。這是筆者寫作上的疏失。 謝謝提醒:)畢竟曹操本身就是高度爭議性的人物,分析處理上應該要更謹慎。 ※ 編輯: sdsdfd 來自: 36.229.32.251 (07/29 10:51) ※ 編輯: sdsdfd 來自: 36.229.32.251 (07/29 11:12)
age317:立新學長的論文終於被越來越多人注意到了 07/29 14:26
age317:文章看一半,雖然我對曹操在208-203年之間的"忠漢"態度也有 07/29 17:52
age317:疑問,但是推您的用心 07/29 17:52
hugo7935:挑個小瑕疵,李傕(ㄐㄩㄝˊ) 07/30 16:18
wazabi:推! 08/01 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