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dsdfd (青色的楓葉)》之銘言: : 其實三國志.袁術傳這部分記載屬於事後之見,也就是說,沒有史料支撐。 : 大凡後來反叛的臣子,史書記載時一定會有後見之明「誅心」筆法或者是「有人聽到 : 袁術說……」,而不論及他本人到底說什麼]自認為是什麼)。; 這些正是我想說的,袁術僭號稱天子最後失敗,結果記載就是他做什麼事情都會加上 一筆說他有野心。在沒有其他佐證下,袁術傳這個記載的信憑性是該檢討一下。 : 袁術在討董時期或許志是保漢收復洛陽(所以後來能夠發現玉璽),然而此一時也 : ,彼一時也。到了筆者前述引文的時間點,僅在袁術稱帝前幾個月。稱帝舉動必有所聞 : ,此時稱袁術有二心並不為過。 我想可能您誤解我要說的事情,我從來就沒有提袁術在僭號天子的那時間點的表現。 問題就在袁術傳的記載固然是很明顯的抹黑,但我們也很難肯定說袁術當下的作為 一定就是忠漢、保漢的表現,事情並不是非黑就是白,這個道理也是當放在曹操身上。 : 人的良心不會一下子就出賣掉,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易之中,漸漸的腐蝕殆盡。二袁 : 的情況都是起初以公義出場,最後終於名裂。曹操亦然。人早年的想法與其後的作為, : 未必能一一對應。 : (真正做到終身始終如一的,千古也僅有諸葛一人。Boman謂諸葛可能有野心,並不 : 能說是刻意污衊──畢竟歷史昭昭可鑑:幾乎所有權臣,無論是袁術、袁紹、曹操、司 : 馬懿、桓溫等,都曾經有雄心壯志,而且無論是場面話還是真心話,真的能撼動人心, : 試想,若諸葛亮復信:「慺慺赤心,志在滅魏,不識其他。」是何等景象,比起 : 「雖十可受」又是如何? : 依漢末魏晉的道統常例推斷,諸葛權臣說確實有可能。有時只是天限機運的問題 : (如司馬懿與諸葛亮同壽,亦是英傑,而不會背後世甚至自己後代評為取天下於孤兒 : 寡婦之手,難怪國怍不長) : 但是筆者私心認為,給予將國家從「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情況中 : 整頓起來,以一州之師與九州之眾於千里之外周旋,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治世 : 能臣一點 Bonus 並不為過,不想將此信看的太重 ) 這個心理轉折也是一樣,這些確實不無可能,但是這些推斷都略嫌跳躍。像是諸葛亮, 沒有發生的事情怎麼能一口斷定會或是不會?而這些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轉折根本也就 無從得知,到最後就只是淪為各說各話。更何況說一個人曾經是忠臣後來變逆臣,或是 說一個人一直都是逆臣,在評價上真的有這麼大的影響,我很懷疑這探討的意義。 : 袁術與劉虞的立場兩者不同,袁術志在輔佐幼主(需要將獻帝奉於自己實力範圍) : 。劉虞則與張楊較為相似,在事未濟之時,可派兵支援,但事成之後,寧可退做朝廷的 : 外藩,天子是天下人的天子。劉虞一方面支持獻帝,一方面還是繼續與承制的袁紹保持 : 友好,此又近似於劉表。而與袁術情況不盡相同。(袁術與袁紹、曹操、劉表均不合, : 而與公孫瓚聯合,蓋此時其戰略目的相同,構成利害衝突,需奉天子以討不臣,但是天 : 子只有一個) 您還是有些誤解我的意思,我是指劉虞和袁術在承認獻帝上面的立場是一致。而且您一直 強調由於對獻帝立場不同而導致關東諸侯分裂,但是比起二袁爭袁家正統,似乎對獻帝 的態度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 筆者重點不是爭論誰「反漢」、誰是「反賊」,而是強調,「保漢」派之間,彼此 : 的派系糾葛、利害衝突造成互相殘殺。 : 是的,所以我才把不同的關東諸侯,各取有代表性的,舉例出來,而不僅限於反董 : 軍。劉虞也不是討董的一員啊──他在董卓時期,亦輔漢進表,受董卓符命都六州軍事, : 但是又與反董軍的袁紹、袁術友好。 似乎我們都無法理解對方要表達什麼。我也沒有要提反漢的意思,如果以喊出來的來說 看,又有誰是不是「保漢」派,連董卓自己也是「保漢」呀。 : 接受任命的話,就無法切割的話,劉表(乃至袁紹本人)都是董卓任命的。但是 : 一個舉兵主盟,一個「不失貢職、不背盟主」。 沒錯,但袁紹還多做了一件劉表沒做的事情,他可是自稱「車騎將軍」,這個行為代表 什麼,或許可以多思考一下。 您說的關於袁紹這些我都完全同意,但這就是問題所在。曹操就算擁戴天子,碰到袁紹 大軍壓陣也不能用用詔書就請他回家。那麼皇帝本身的號召力真的有這麼強大?就算是 袁術僭號,到最後實際和他作戰的也只有曹操一人,孫策不過虛晃一招馬上轉過身去 打陳瑀,呂布更是掉頭和袁術聯合,為什麼連討伐個亂臣賊子都這麼難呢? : 官渡之戰,曹操實際上是兗、豫二州之力,對抗袁紹的青、幽等四州大軍。其他 : 地方,對曹操而言,比較類似於糜羈性質,官吏仍是以漢廷為中心(如:徐州陳登) : ,而不是效忠於曹操個人(類似於董卓任命的官吏,並不效忠董卓,而是效忠於漢廷)。 : 朝廷直接間接影響力仍可達各地(如:吳郡許貢)。 : 這對於官渡之戰大局演變必然產生某些影響。最起碼,造成孫策身死無法奇襲許都。 : 而劉表也因為內部糾葛,無法藉機興兵助袁。 以上所述也是有些例子不能完全說明,例如說陳登可以用漢廷之名來羈糜,但是青徐 的臧霸、關中諸將是因為漢廷而接受曹操控制?另外像是張羨或許是因為桓階以漢室 之名說動,但劉表不能出兵的原因還很多,其中張繡的反叛更是關鍵。而許貢的門客 更不是為了效忠漢廷才去暗殺孫策的,這些論述似乎可以再細緻化一些。 : 但是要注意的是,此「承制」之權並非絕對,二袁所能對抗的,僅限於王室的「 : 亂命」,對於朝廷合理的命令還是有服從義務的。長安政權曾使「持節」命袁紹與 : 公孫瓚和談,此外,曹操擁立獻帝後,由於命令尚屬合理(至少袁紹方一時抓不到小 : 辮子),使得袁紹的權力大為窘迫,悔不當初。可見此「承制」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 後漢書袁紹傳 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的戰爭真的是因為被迫服從,還是因為需要而服從,這有很大的差距, 整段記述我們只看見公孫瓚很開心,但袁紹的態度卻不明,加上此時袁紹在面對魏郡 的叛亂,所以長安政權是否真的讓袁紹屈服,我們並不得而知。 : 確實應該從 G君、 r君所言,個案認定詳細討論。不該草率。 : 先舉一例: : 長安朝廷能使 陶謙修表,讓袁紹公孫瓚和談。李榷的實力弱於董卓,恐無如此 : 強盛,而能號令陶謙、袁紹、公孫瓚等關東諸侯,天子之位、「漢室」之名,此時 : 可能仍具有些許作用。 如上所述,需要考慮到當時袁紹面對袁術、于毒等人夾攻的情況,究竟是被迫服從還是 利用該和談命令我們就不得而知。如果說是單純說有這個影響力,那麼您說的確實如此 ,只是實際效果終究並不如想像中的大。 : 筆者推論時人以為真(就像宗教信仰一樣)。 這裡並沒有要否認時人是不是以為真的意思,而是就算是以為真,有心人還是有千百種 理由可以推翻許昌朝廷的正當性。若不是曹操在之後取得軍事勝利,這種忠漢形象終究 也是笑話而已。 當然我也不是認為忠漢這個形象不重要,至少當時天下所有人都要拿這個當口號,曹操 之後的困窘和丟掉這形象確實有不小的關係。只是當曹家可以撐過這個困窘期,而孫家 更是直接趁亂登基時,其實忠漢與否的重要性也不是永遠不變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105.188 ※ 編輯: ratchet 來自: 1.162.105.188 (07/29 20:53)
siliver:推,忠漢與否的重要性的確是越來越薄弱,因為所謂終於漢的 07/29 22:23
siliver:就被曹操殺掉或罷黜了不少,剩下的多少也要看看風向啊 XD 07/29 22:24
sdsdfd:推~我大致瞭解R君意思了。改日有餘力再補充說明。屆時還請 07/30 10:04
sdsdfd:R大不吝指正:) 07/30 10:04
ratchet:不不,仔細推敲您文章的意思,其實有許多地方我們只是看的 07/30 18:47
ratchet:角度比較不同而已。 07/30 18:47
Hartmann:推 07/3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