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看板: SAN 標題: [心得] 司馬師、司馬昭在選舉上的權衡差異再檢視 時間: Sun May 23 00:03:29 2021 上一篇概略談了一下司馬師兄弟之後,這篇繼續找別的史料來補充小弟的論點 考慮諸葛恪北伐的時間點,所謂曹魏"政在私門",其實有可能意指李豐包庇自己人 《魏略》:"及司馬宣王久病,(李豐弟李)偉為二千石,荒於酒,亂新平、扶風二郡, 而豐不召,衆人以為恃寵" 李豐的名義大到吳國人第一個想到他,《魏略》寫曹叡對吳國降人問 "「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是。」時豐為黃門郎, 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於吳越邪?」" 所以諸葛恪以聽到的風聲來評判曹魏政局,亦無不妥 接著談眾所周知的九品中正,其實早在曹操時代,便有其雛形了,《宋書》: "郡縣掾史,並出豪家,負戈宿衛,皆由勢族,非若晚代,分為二途者也。漢末喪亂, 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世人才, 升降蓋寡。徒以馮藉世資,用相陵駕,都正俗士,斟酌時宜,品目少多,隨事俯仰, 劉毅所云「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者也" 行之有年的制度,隨著時光的嬗遞,逐漸根深蒂固演變成為世族服務的管道 想根除實在難如登天,倒不如找其他角度切入 於是夏侯玄指出問題並非出在九品,而是實際執行的層面,亦即中央臺閣 & 州郡中正 兩造主管機關之間,各能施展多少手腳 其抱負見於〈夏侯尚傳〉:"豈若使各帥其分,官長則各以其屬能否獻之臺閣, 臺閣則據官長能否之第,參以鄉閭德行之次,擬其倫比,勿使偏頗。 中正則唯考其行迹,別其高下,審定輩類,勿使升降" 其中〈盧毓傳〉稍表述了何謂臺閣: "魏世事統臺閣,重內輕外,故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 以上呼應了傅咸對何晏等人的平反,《晉書》: "內外之任,出處隨宜,中間選用,惟內是隆。外舉既頹,復多節目,競內薄外, 遂成風俗...伏思所限者,以防選用不能出人。不能出人,當隨事而制,無須限法... 臣聞刑懲小人,義責君子,君子之責,在心不在限也。正始中,任何晏以選舉, 內外之眾職各得其才,粲然之美於斯可觀。如此,非徒御之以限,法之所致, 乃委任之由也。委任之懼,甚於限法。是法之失,非己之尤,尤不在己,責之無懼, 所謂『齊之以刑,人免而無恥』者也" 對照《通鑑》寫曹爽以何晏為吏部尚書,"晏等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 違忤者罷退,內外望風,莫敢忤旨" 可看出所謂罷退,不過就裁撤掉不必要的冗官,沒有非得推舉誰當某官不可 這似乎合理解釋,沒有人數爆炸的官員要處理之下,李豐才有時間"在臺省, 常多託疾,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豐疾未滿數十日,輒暫起,已復卧,如是數歲" 平反何晏之言論,本篇暫且點到為止,僅舉一例XD 其政敵之一,曾參與寫《魏書》的傅玄,在《宋書》有以下言論:"魏尚書何晏, 好服婦人之服。傅玄曰:「此服妖也。」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內外也... 若內外不殊,王制失敘,服妖既作,身隨之亡。末喜冠男子之冠,桀亡天下; 何晏服婦人之服,亦亡其家。其咎均也" 又在《晉紀》說到:"以傅玄、皇甫陶為諫官。傅玄上書曰﹕「昔魏氏虛無放誕之論, 盈於朝野,使天下無復清議,而亡秦之病,復發於今」" 尊司馬家者,懷著對玄學大老之偏見,至如此程度,讓人質疑其評論何晏治政的公正性 當然何晏等人實非本篇重點,故焦點帶回臺閣,我們知道陳泰在司馬師領便當後 被徵為尚書右僕射,典選舉,直到260年GG,後裴顗代陳泰為僕射,領吏部 重點是裴顗"承泰後,加之淑慎,綜核名實,風俗澄正"(晉書) 正因周圍一起混的會互相按讚,所以司馬昭時代的吏部尚書,從陳泰到裴顗 皆需審查是否有過度置入性行銷的行為,但這顯然和夏侯玄的看法,恰恰相左 茲舉《魏略》的夏侯玄為護軍時,"不能止絕(賄絡)人事。及景王之代玄,整頓法令, 人莫犯者" 以及《晉書》的"魏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 吏無私焉" 表明並未由於臺閣過大的職權,以致有私心偏袒的疑慮發生 事實上司馬師也不太可能光拿武官開刀,而任由文官擺爛的做半套XD 更以起用"家無餘積"的李豐裳選舉,作為避免貪財而誤事的人事布局 此外,還用了夏侯玄預朝議,其效果是"四海傾注,朝野肅然"(晉書) 而李豐本有意以夏侯玄取代司馬師,理論上會在其司掌的選舉這塊 至少大部份認同夏侯玄的理念,以有利於爭取這位裴楷口中"肅肅如入廊廟中, 不修敬而人自敬"、"如入宗廟琅琅但見禮樂器"的名士,站在己邊 扯了這麼多,都是在闡述司馬師、昭兩兄弟,在察舉人材制度上的做法差別 至於探究其原因,個人認為司馬昭之所以走回他爸宣王,著重中央更甚於地方的老路子 是出在夏侯玄的影響力,夏侯先生主張強化州中正的權力 便多少讓原本被吏部壟斷的仕途,可以分一些決定權給各地方政府,則無論是否走後門 地方人士想必都會感激夏侯玄 這代表無形中在助長,壽春三叛這類反對中央的州郡亂事,雖不一定會主動再叛 只是萬一有人登高一呼,難保起來響應,造成中央困擾 話雖如此,司馬昭並沒有到罔顧地方薦舉的地步,譬如《晉書》: "初,帝以貴公子當品,鄉里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於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鄭)默。 文帝與(鄭)袤書曰:「小兒得廁賢子之流,愧有竅賢之累。」" 鄭默之高祖鄭眾,乃東漢大司農、老爸鄭泰有高名,《魏書》有其列傳 某種程度上或可視為,為了爭取世族認同禪讓而所為之 但你說司馬師沒有在提防地方豪族的反撲嗎?其實也是有的! 譬如冀州冠族許允遭清算後,《魏氏春秋》描述司馬師不放心,"遣鍾會看之, 若才藝德能及父,當收",看來鍾會在尋訪嵇康前,早已有刺探情報的經驗值 至於裴松之非難司馬師,不可能以僅5字就斷定鍾會堪用這部份, 竊以為只不過代表司馬師信任虞松的薦舉罷了,如同他信任〈王基傳〉中: "許允、傅嘏、袁侃、崔贊皆一時正士"一般 司馬師對人才的處理方式,不妨由石苞當例子,《晉書》不客氣的形容石苞"好色薄行" 然而司馬師認為石苞"雖細行不足,而有經國才略。夫貞廉之士,未必能經濟世務" 嗅出弦外之音了嗎?畢竟曹魏領土那麼大,要知悉各地細部的風土民情 實在有賴地方人士的情資,這意味著地方土豪有機會利用權勢,刻意營造出聲望 因此司馬師特別開闢一條管道,那就是直接由愛將推薦人材,而毋須透過州郡中正 話說冀州天龍人許允"少與同郡崔贊俱發名於冀州" 但冀州亦不乏王經這樣農民出身的名士,不過那都是在司馬氏專擅前發跡的 再參考《晉書山濤傳》:"冀州俗薄,無相推轂。濤甄拔隱屈,搜訪賢才, 旌命三十餘人,皆顯名當時。人懷慕尚,風俗頗革" 不難看出晉朝建立時的冀州,避世風氣業已蔚然成形,我推測這應多少跟冀州人許允、 王經先後因反對司馬氏,而慘遭殺害有點關係 既然面對政權更加穩固的司馬家,揭竿起義已幾無希望,索性隱居起來 自然免除了被推舉的擔憂 如此心態不只冀州,在早期其他州像也是平民出身的李豐,靠著"識別人物,海內翕然, 莫不注意。後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願其然,遂令閉門,勑使斷客"(魏略) 他爸就寧可低調度日,也不願其子帶著浮華虛名做官 附帶一提,關於許允的死法,魏氏春秋和晉書各執一詞,前者云許允"後為景王所誅, 門生走入告其婦.."、後者則說"高陽許允既為文帝所殺,允子奇為太常丞" 最後以《晉書山濤傳》回應上一篇的政在私門: "山濤再居選職十有餘年,每一官缺,輒啟擬數人,詔旨有所向,然後顯奏, 隨帝意所欲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舉首,眾情不察,以濤輕重任意。或譖之於帝, 故帝手詔戒濤曰:「夫用人惟才,不遺疏遠單賤,天下便化矣。」而濤行之自若.." 已知王昶於255年任驃騎將軍,故山濤當他的從事中郎,鐵定位在司馬昭時期 本傳更沒提到他對選舉作風的改變 是故針對他在尚書吏部郎任內,政在私門,並無不妥才對? 講到司馬昭時期的吏部尚書郎,另一位裴楷,這人正好符合《宋書》這段 結合本文觀點之現象: "自魏氏膺命,主愛雕蟲,家棄章句,人重異術。又選賢進士,不本鄉閭,銓衡之寄, 任歸臺閣...庠序黌校之士,傳經聚徒之業,自黃初至于晉末,百餘年中,儒教盡矣" 精通《老》、《易》的裴楷,自然相對於儒家,而為異術之流矣! 若自才性四本論的剖面視之,主張才性合的鍾會,推薦精通道家 另一面竟愛好奢侈品的裴楷,給了司馬昭,此儼然基於才性異的出發點 卻有辦法融合諸家學問,正所謂"風神高邁,容儀俊爽,博涉群書,特精理義, 時人謂之「玉人」,又稱「見裴叔則如近玉山,映照人也」" 看似符合鍾會的才性合之謂,當然這離題有點遠,有時間的話再來研究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54.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621699446.A.F97.html
age317: 文章還可以 不過夏侯玄當護軍的請託非賄賂 是人事關說 05/23 12:11
age317: 以夏侯玄之清名 如被政敵司馬家抓到賄賂 還不往死裡打?05/23 12:50
看司馬師後來修法嚴禁"人事",在想會不會礙於最高否決權,仍在曹爽或其他人身上 所以有心人士在夏侯玄時期,依舊找得到漏洞鑽這樣@@
Landius: 我想應該是指夏侯玄的制度走下去,夏侯玄就會變成下一個袁05/23 14:15
Landius: 家? 所謂的門徒滿天下.05/23 14:16
君實得我文精髓是也!
ggxxsheep:06/11 13:45
茲引嵇康《太師箴》來補充說明: "下逮德衰,大道沈淪。智惠日用,漸私其親。懼物乖離,擘□□仁。利巧愈競,繁禮屢 陳。刑教爭施,犬性喪真。季世陵遲,繼體承資。憑尊恃勢,不友不師。宰割天下,以奉 其私。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謀國,不吝灰沈。賞罰雖存,莫勸莫禁" 不可否認,繁禮很可能是在講《魏書》裡,司馬師廢曹芳的理由: "太后遭郃陽君喪,帝日在後園,倡優音樂自若,不數往定省" 對反對傳統禮數束縛的嵇康而言,絕對無法認同司馬師此舉 但重點在"漸"私,司馬懿誅殺曹爽一派後,開始逐漸以自己的人馬,取而代之 之所以講逐漸,是因為尚存夏侯玄等曹爽親信,為司馬師所用 事實上嵇康也確實一度想聚眾抗司馬師,直到"賞罰雖存,莫勸莫禁"這邊 大家不難想到司馬昭時代的臺閣,因職權過大,而產生官官相護之疑慮 於是便遭嵇康反唇相譏,足見"以奉其私"有暗喻司馬昭、而非肯定指司馬師的空間 ※ 編輯: Houei (101.12.45.77 臺灣), 08/15/2021 1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