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ENIORHIG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tudy 看板 #1Gj0f0Z3 ] 作者: Nilo (辰) 看板: study 標題: Re: [心得] 學生提問:為什麼我寫不出英文邏輯的句子 時間: Tue Nov 27 08:33:01 2012 小弟改高中生作文三年,偶有心得,記之為文。此為閒暇之作,又兼學藝不精 ,錯誤難免,還請看倌包容。 作文心得 清華大學吳煒聲講師,在他的英語教學部落上,打上了這麼一大段標題:「 Where English meets Chinese.」他從事口譯多年,對於英文和中文自然相當熟稔,也知 道兩種語言特色。然而,難道只有幹翻譯的人才會了解這兩種語言特色嗎?我不認為如此 。就現在台灣學習情況而言,想要學習英文寫作的人,都有必要知道中文和英語的差異, 才能寫出更好的英文句字。小弟曾在某補習班修改高中生的英文作文(一個看起來不錯, 但實際上沒那麼好的差事),大概知道台灣高中生學生為何會寫出不太好的英文句子,以 下概述幾點: 一、 語言架構: 每個語言各有其特色,表現於發音、句法、語意。就寫作而言,大概 沒有東西能比中英兩語的「句法」特色,表現得更為顯眼。因此小弟就這方面提出幾個觀 點: 1. 「時」與「態」 時態時態,其實分成兩個部分「時」與「態」,所謂「時」,便是指時間概念; 所謂「態」,便是指「語氣」( Aspect)。英文文法有三時:「現在時」、「過去時」、 「未來時」,還有三態:「完成態」、「進行態」、「假設態」、「違反事實態」;中文 文法有時間概念,但都藉由時間名詞表示,所以其動詞不必像英文一樣,進行語尾變化; 中文的時間概念雖然不如英文清楚,但就在「態」上面,可說是變化繁多,共有四種「態 」:「完成態」、「進行態」、「經驗態」、和「弱化態」。 台灣高中生若想要學寫好英文,第一件事情就是時態問題;對於大部學生而言,他們 想寫一篇英文作文,思考路程大部分是按照這種方式: 1. 思考要寫什麼。 2. 先用中文把思考的東西想一遍。 3. 再來試著著用把這些東西用英文「寫」(翻譯)出來。 一旦按照這種步驟,寫出來的句子就會出現問題: 「妳寫過英文作文嗎?」 對於中文母語人士而言,這句子其實是在強調「寫英文作文的經驗」。句子中有「過 」字,表現出「經驗態」;但英文並沒「經驗態」,所以想要翻譯這句子,就有點問題。 大部分學生會寫出下面(1)的完成態句子,但其實句子(2)比較貼切中文的語氣: (1) Have you written in English? 你用英文寫作了嗎? (2) Have you experienced writing in English? 妳寫過英文作文了嗎? 這種用英語「完成態」描寫中文「經驗態」的例子隨處可見,在此就不在列舉了。有 人會問:「那”完成態”到底所要描摹的語氣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只要看的句子有 插一個「了」,基本上就是「完成態」( Perfective)。以下提供幾個完成態的例子。 (1) 妳中午吃午飯了嗎? Have you had lunch this noon? (2) 我寫了一篇英文文章! I have written an English composition. 順帶一提:一個句子裡,種會藏有一種「時」,但卻包含一種以上的「態」, 中英文皆然。以下就是個例子: (1)I have been washing my car.(現在時,完成態 + 進行態) (2)我的車子,在洗了。(時間不一定,完成態(了) + 進行態(在))。 (3)你吃過了午飯嗎? (時間不一定,經驗態 (過) + 完成態 (了)) 在例子(3),你可以看到兩態連用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中文母語人士常常會將「經 驗態」誤看成「完成態」的原因;關於中文時態的研究論文很多,若有興趣,可以加以探 究。小弟只是剛好略涉一二,本文所寫所述,不一定正確。 2. 英語「介係詞」(preposition)與中文的「輔助動詞」(coverb) 一個句子裡的動詞,可以用來連結兩個名詞;當句子出現第三個名詞時,便須要多一 個功能詞彙,引介第三個名詞在一句子中的功能: (1) I stabbed her. (名詞+動詞+名詞) (2) I stabbed her knife (名詞 +動詞 +名詞 +名詞) (3) I stabbed her with knife (名詞 + 動詞 + 名詞+介係詞 +名詞) (4) 我刺她 (名詞 +動詞 +名詞) (5) 我刀刺她 (名詞+名詞+動詞+名詞) (6) 我拿刀刺她 (名次+輔助動詞+名詞+動詞+名詞) 台灣高中生常常會將例子(6)的句子翻成: 錯誤例子(一):I took a knife to stab her 錯誤例子(二):I used a knife to stab her. 這兩個錯誤例子,完完全全表現出中文的句法特色-中文的輔助動詞,在某種些情況 下,跟英文的「介系詞」公用是一樣的。但輔助動詞的存在,代表中文沒有像英語一樣, 需要大量介系詞滿足某些功能需求;中文反而利用既存的動詞,加以擴張他的功能。這也 代表中文和英文的句法擴張方式,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台灣高中學生學習英語還不算長久,在寫英文時,往往會摻雜中文結構,雖然無害文 意,但卻顯得冗贅。 3. 英文的「關係代名詞」(relative pronounce)和中文的「的」( nominalization ) (1.1) 我去了「一家只賣水果」的店;(1.2)我去了一家店,那店只賣水果。 (2) I went to a store, which sold nothing but fruit. 中文沒有「關係代名詞」,而英文有。英文利用關係代名詞補述資料的手法,中文自 然沒有。當代中文為快速翻譯原文,於是便利用字詞「的」來補述資料。 然而,這樣使用「的」並不合乎文法。「孟子」一書曾記:「.....有楚大夫於此、欲其 子之齊語。」若把「之」當作「的」的古詞(當然,這是很不科學的說法,但為了方便起 見,我姑且這麼假設。),我們可以試著分析這句古漢語的結構: 結構:欲 (想要,動詞)+其子(他的兒子,形容詞+名詞)+之( ? )+齊語(形容詞 +名詞) 現代中文: 要(”他兒子講(動詞)齊語”)=>名詞子句古漢語: 要”(他兒子的齊語”)=>名詞片語 對於古漢語而言,「之」是一個「功能詞」,可以把一串字詞,轉換成「名詞片語」 ;然而,對於現代漢語而言,「的」(“之”的現代詞彙)只成了一個標明「形容詞子句」 的「功能詞」。 很多高中生不太會用「關係代名詞」和「關係副詞」,正是因為漢語沒有這兩種文法 構造;有些高中生看太多翻譯小說,很容易就寫出超長的中文句子如例子(1.1),雖然這 種認知能使他們快速使用「關係代名詞」和「關係副詞」,但卻會讓他們的中文寫作能力 大打折扣。 二:文章架構 1. 形合(hypotaxis)與意合(parataxis) 「形合」和「意合」的差別,便是在於「表現因果」的「連接詞」;形合是指「把因 果關係表現出來」;意合是指「靠揣測之意,推論前後文的因果關係。以下舉出一個簡單 的例子: (1)小明失去了雙腿,沒保住工作。 (2)小明失去了雙腿,所以沒保住工作。 這兩句的差異,就只是少了(或多了)個連接詞「所以」。例子(1)要讀者自行推測「失 去雙腿」和「失去工作」的關聯性;例子(2)則直接靠「連接詞」讓讀者了解這兩件事情 之間的因果關係。例子(1)是意合;例子(2)是形合。 漢語是「意合」語言,不需要在文章中放太多經過「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的連接詞(如:因為、所以、因此,於是),藉以表現前後文意的因果關係;英文則是「 形合」語言,用了很多這類的「連接詞」,清楚明白表現因果關係。 (1) I was shocked at her success, so I became jealous of her. (2) I was shocked at her success. I became jealous of her. 對於英文母語者而言,(1)句子顯然比(2)句子更好,清楚標示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白話文繼承了古漢語「意和」的特色,往往不使用連接詞,直接使用動詞開闢多重句 子,形成連動句(run-on sentence),表達因果或順序關係(注1),如下例例子: 例子(1):我走進家裡,發現(動詞)我老媽蹲在角落,抖動不停(動詞片語)。 翻譯(1):I walked into my house, finding my mother squatting at corner, trembling continuously. 翻譯(2):I walked into my house, where I found my mother squatting at corner and trembling continuously. 某些高中生的英文若不夠好,很容易寫出類似翻譯(1)的句子;而翻譯(2)的句子則是 有一定程度的高中生才寫得出來。 ( 注1:run-on sentence 與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不一樣。一樣的句子,經過斷 句,可以形成run-on sentence或serial verb construction,然而意義卻大不相同,以 下僅供一下: 例子(一):他批評(批評,verb)我太糟糕(糟糕,adjectival verb)。 Run-one sentence:他批評我,太糟糕。(“他批評我”的事情太糟糕)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我批評我太糟糕。(我很糟糕,他如此批評) 2. 中文的topic-comment structure和英文的定冠詞the 中文和英文的另一大異點,便是「定冠詞」和「topic」(主題)。解釋這差異點之前 ,請先觀看下列幾闕文字: (1) Keelung was once a home to a great storage of Gold; but it fell short of the yellow stuff after the occupation of Japanes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ho was eager for the symbol of fortune to finance an invasion into the southern west of the Pacific Ocean. 翻譯(1):基隆一度存有大量金礦。但在20世紀的前五十年,日軍 急需資金,大量開採這種財富的象徵,藉以發動戰爭,侵 入西南太平洋地帶,導致這種黃色的東西大量減少, 翻譯(2):基隆一度存有大量金礦。但在20世紀的前五十年,日軍 急需資金,大量開採(金礦),藉以發動戰爭,侵入西南太平 洋,於是金礦大幅減少。 紅色字體所標明的東西,都是指稱「金礦」,用「定冠詞」引導的名詞片語,雖然 名稱不同,但皆是意指「黃金」;善用定冠詞可以成功兼顧coherence(前後文呼應),避 免相同字會一再出現,惹人煩厭;然而,中文卻不容許這樣的情況,翻譯一便是很糟糕的 例子,讀者會覺得這種翻譯非常糟糕;至於翻譯二,情況則是要好得多。這種情況告訴我 們:「中文的確沒有定冠詞」。 其實中文有一種特殊結構,也是英文所沒有的,那就是”topic-comment structure 。” 以下舉個例子: (1) 張三的女朋友喜歡少女時代。 (2) 張三女朋友喜歡少女時代。 前文有提到,用「的」字一詞可以標記,藉以表示「這是張三的女朋友」;然而, 例子(2)少了一個「的」,「張三」一詞就成了topic,後續所接的名詞「女朋友」,架構 如下。 例子(1)的架構:張三的女朋友(subject)喜歡(verb)少女時代(noun) 例子(2)的架構:張三(topic)+ 女朋友喜歡少女時代(comment)。 想詮釋Comment,必須以topic為範圍,才能進行更精確的詮釋。Topic comment structure之所以重要,從下面例子就可以略窺一二。 (1) 吃飯我很快樂。 (2) 吃飯的時候,我很快樂。 以上兩句,對於中文母語人士來說,都是相當正常的。有些高中生翻譯這例句(1) ,就會寫成這樣: 高中生翻譯(1):Having meal I am happy. 高中生翻譯(2):Having meal, I am happy. 高中生翻譯(3):When I have meal, I am happy 翻譯(2)和(3),都是良好的句子;只有翻譯(1)顯得特別奇怪,因為該翻譯是直接 從中文的topic-comment structure仿造下來。 中文母語的理解方式:吃飯(topic)+我很快樂(comment);什麼時候快樂呢?必須 對照topic (吃飯)詮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28.54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Nilo (114.37.17.157), 時間: 11/27/2012 12:52:53
bulegirlmapl:頗實用 且是高中生很容易犯的都有點出來 11/27 19:01
gogoaqua:推~ 12/03 01:46
elpedro:很專業實用,但想請問英文沒有經驗態嗎? 12/03 14:16
elpedro:如Have you ever written in English?這不就是經驗嗎? 12/03 14:17
Nilo:英文只有"進行態"跟"完成態" 12/09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