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F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科幻小說百年史﹕中國還能產生科幻大家嗎﹖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Technology/zxs_2005-07-20_601442.shtml   享譽全球的科幻和科普巨匠艾薩克‧阿西莫夫去世前﹐曾請求愛戴他的人們﹕ “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所以﹐請不要為我擔懮﹐也不要為我難過。”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大師卡爾‧薩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時﹐接著他的話說﹕ “我並不為他而擔懮﹐而是為我們其余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 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科普是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的中心價值   把卡爾‧薩根的擔心放在中國的語境中﹐也許更具有現實的意義。中國年輕人的 身旁﹐不僅始終未曾出現過阿西莫夫那樣的科幻和科普巨匠﹐甚至那些曾經熟悉而親 切的名字﹐也漸行漸遠──高士其﹑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當然﹐還有開風氣 之先的魯迅。   最早被譯成中文的外國科幻小說﹐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 納的《八十日環游記》(即《八十天環游地球》)﹐1900年印行。1903年﹐正在日本留 學的魯迅將凡爾納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日譯本)譯成中文﹐更名為《月界旅行》。   在《月界旅行‧辯言》中﹐魯迅提出利用科學小說普及科學知識的觀點﹐預言“ 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後來魯迅很快發生轉變﹐致力于其他領域﹐ 但他所立下的原則卻影響深遠。科幻作家和研究者吳岩就認為﹐從魯迅開始﹐“普及 科學知識”成了近100年漫長歲月裡中國科幻小說存在的中心價值。   自1904年起連載于《繡像小說》月刊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是 迄今所見最早的中國科幻小說﹐作者署名“荒江釣叟”。   1940年﹐開明書店的科學讀物編輯顧均正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集《和平的 夢》﹐收入《和平的夢》﹑《在北極底下》和《倫敦奇疫》三篇科幻小說﹐被視為中 國科幻的裡程碑。顧均正強調幻想的科學性。《和平的夢》中﹐主人公為了尋找敵人 的秘密電臺﹐駕駛直升機用線圈法為電臺定位﹐書中畫出了天線示意圖﹐還用了數百 字篇幅詳細講解磁力線﹑線圈﹑麥克斯韋定律﹑無線電波的傳播等科學知識﹔《倫敦 奇疫》中﹐甚至還列出了一些化學反應方程式。   1949年後﹐科普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資源受到高度重視﹐成立了文化部科普 局和中國科普協會。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在全民中強調科學。 當前多數研究者認為﹐當時所謂“科學”﹐主要被理解為科技“知識”。   前蘇聯的米‧伊林以及本土的高士其等科普作家的作品﹐在這個時期產生了極大 影響。1954年﹐鄭文光在《中國少年報》上發表新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 星》。   世界科幻“三巨頭”(chinesenewsnet.com)   與此同時﹐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美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 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美國的羅伯特‧海因 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海因萊因的作品對美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科幻化闡釋﹐以隱喻探討人類對死亡和 異化的態度。克拉克的作品充滿出色的科學預言﹑東方式的神秘情調﹐探討人類在宇 宙中的地位及其與其他智慧生物接觸後所產生的影響。   阿西莫夫最早以科幻小說奠定其大師地位。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 地球衛星﹐這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于由衛星 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于是放下科幻創作﹐潛心于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 文章。   作為科學寫作的傳奇式人物﹐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 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 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同時﹐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 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體﹐在整個銀河系的背景下來探討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 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把科學帶入對人類未來的關懷。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當中國正處于“文革”十年﹐科幻小說被打入 “冷宮”之時﹐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已進入了“新浪潮”運動時代 。這些新作品的主題﹐已不像傳統科幻小說那樣﹐熱衷于描述幾千﹑幾萬年以後的世 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來甚至當前的世界﹔內容上﹐對人類心理的重視﹐超過 了對正統科學和科技發展的重視﹐竭力應用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乃至神 學來推測未來世界﹐用激進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和生活方式。   中國還能產生引導人生的科幻大家嗎﹖   當中國還在為科幻的屬性而迷惑﹑為科學精神的缺失而焦慮時﹐從20世紀80年代 中期開始﹐一場“賽伯朋克(Cyberpunk)”運動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當代科幻寫作。 “Cyber”是與電腦有關的詞匯的前綴﹐“Punk”一詞源于搖滾音樂﹐泛指當代文化的 反判者。“Cyberpunk”是指80年代出現的以電腦化自動控制的社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 展現的是信息論﹑控制論﹑人工智能﹑微電子等高新技術內容。   1984年﹐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游者》出版﹐書中所展示的現實世 界與網絡虛擬世界的交織引起轟動。此後﹐《侏羅紀公園》等作品風靡全球﹐電腦﹑ 網絡﹑分子生物學﹑無性生殖﹑基因重組等科學前沿領域成為科幻創作的熱門題材。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樂觀的評論者認為中國的科幻寫作開始崛起﹐但也有人笑言﹕ 在中國﹐真正的科幻作家還是像恐龍一樣稀罕和不被人理解。   國內最有影響的科幻雜志《科幻世界》﹐發行量曾一度突破40萬份。科幻迷在歡 欣鼓舞之余﹐卻最終悻悻地發現﹐這一突破﹐只是因為前一年的高考作文試題要求寫 一篇科幻小說﹐科幻寫作和科幻雜志才“搶眼”地進入公眾的視野﹐但很快也就消退 下去。   當年﹐《從地球到火星》刊出後﹐竟引發了北京地區火星觀測熱潮﹐人們在建國 門的古觀象臺上排起長龍﹐爭睹火星。後來﹐童恩正寫出《古峽迷霧》﹐據說不少高 中生因此報考了大學的考古專業。鄭文光去世後﹐曾有報道提及﹐在他的名著《飛向 人馬座》影響下﹐有人選擇了航天專業﹐目前正在神舟飛船的發射基地工作。   1983年﹐鄭文光在對科幻小說的批判中中風癱瘓﹐從此停止創作。1989年﹐童恩 正赴美﹐其科幻著作亦成絕響。如今﹐兩人都已寂寞地離開人世。作為科幻作家﹐他 們不僅從未獲得阿西莫夫那樣的名望與財富﹐甚至無法像阿西莫夫那樣面對自己的死 亡──我一直夢想著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臉埋在鍵盤上﹐鼻子夾在打字鍵中。   談及科學幻想﹐一位資深的科學編輯對記者拋出一連串的疑慮﹕現在科幻譯著豐 富﹐加上互聯網的便捷傳播﹐年輕人已不必僅僅期待自己的本土作者了﹐我們還需要 自己的科幻作品嗎﹖在世界科幻水准及豐富性都達到了一定高度的今天﹐中國的科幻 的門檻是不是無形中也提高了﹖中國科幻作者及作品的產生還有戲嗎﹖中國科幻﹐究 竟何去何從﹖   另一方面﹐使她更為擔懮的問題是﹕科學幻想對一個民族和一個人究竟意味著什 麼﹖一塊科學幻想貧瘠的土地﹐它的未來將會怎樣﹖(來源﹕中國青年報﹐有刪節﹔ 作者﹕徐百柯﹑尹傳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161.110
PttBSL:這篇轉錄自大陸的電子報 給大家參考220.139.161.110 07/21
raiderho:我推倒數第二段:P /中國大陸社會風氣和觀念還 140.112.251.71 07/21
raiderho:不利於科幻創作(更應該說現在連一般小說創作都 140.112.251.71 07/21
raiderho:不適當。)至於台灣呢,一言難盡,不過現在也慢 140.112.251.71 07/21
raiderho:慢國際化了,以讀者立場來說不必太擔心有無本土 140.112.251.71 07/21
raiderho:的科幻創作。說真的,科幻的餅要做大也相當不易 140.112.251.71 07/21
JustFUCK:感覺本土科幻比大陸稀少...應該是我看的少吧= = 61.216.45.145 07/21
DaNee:台灣科幻有國際化?譯本先有中國的一半再說218.163.182.197 07/21
DaNee:另外這篇英美科幻史的部分沿習傳統的謬誤...8-p218.163.182.197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