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W_Job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BNThree (Princess)》之銘言: : 請問各位前輩 : 國小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已在學校實行多年 : 然而許多社福單位仍會針對弱勢家庭兒童辦理課後照顧相關服務 : 服務內容多以完成回家作業為主 : 對此,不禁好奇 : 在實務上,社工在課後照顧服務這一塊的立場與角色究竟為何? : 將弱勢家庭兒童聚在一起接受照顧 v.s. 國小兒童齊聚教室一起寫作業 : 兩者間必然有其不同,目的也有所差異 : 但是,將弱勢家庭兒童另聚於社福單位,是否是另一種貼標籤的作為? 我之前任職的機構─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是李家同伯伯)就是專門在做這個的 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先參考一下網頁 http://www.boyo.org.tw 完全就是以教育為出發點 希望透過弱勢學童的課後輔導 提升學習動機和成就 不至於因為落後而放棄學業 也期望可以打破貧窮的循環 我們有自己的英文、數學、閱讀教材 組織編制有教學輔導員來給課輔的老師做訓練 甚至是直接教學 當然 教育某種程度的本質在控制(但也可視為社會化的一種過程) 而且我們是以教育的需求介入 成效的量化評估也是以成績、出席等等為主 那為什麼這個基金會需要社工? 請再參考一下這個服務架構圖 http://www.boyo.org.tw/about/course01.htm 基本概念就是 透過社工去了解影響孩子們學習落後的因素 然後去排除這些障礙 孩子們就更有機會專心在受教育上 也更有機會去選擇和實現自己 雖然我們提供服務 但我們更希望培養社區的力量 建立自助與互助的社區網絡 所以課輔老師除了在地附近的大學生 在原鄉部落裡 我們就只能找當地的媽媽、居民來當老師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服務方式 搞不清楚定位的 真會把社工當作安親班主任 但這也一直是我的目標 因為能夠真的當到安親班主任 只要專注在學習上的需求 那代表其他的需求早已被滿足了 就我的經驗觀察 一開始要讓孩子們專注在學習上很難 畢竟弱勢家庭的孩子 平常要煩家計 家庭功能也有需要補足的地方 即使再怎麼想認真學習 家庭和學校可以提供的資源選擇性還是有限 久而久之 這些孩子很多都不認為學習很重要 因為成長環境不同 價值取向也和社會一般很不同 以上有些離題 我的工作 主要就是抓小孩、罵小孩、管小孩(無誤~~) 但每個社工特質不一樣 所以大概只有我是這樣 不過大致來說 社工在這基金會的工作有 1.我們要負責學童出席的登錄 孩子沒來要想辦法連絡上 瞭解原因並做後續處理(如翹課的要讓他乖乖來、生病的要確定有就醫或好好休養等) 2.我們要負責管理課輔老師 包括招募、培訓還有督導 3.我們要校訪導師 了解學生在校狀況 也報告課輔狀況 4.我們要家訪 和家長建立好關係才有立場督促孩子 也為了瞭解家庭狀況 才能找到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如親職功能、救助等) 5.我們要辦家長座談會 讓家長可以藉此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和行為表現 6.我們要針對有特殊需求(如行為和情緒、學習障礙等)的孩子提供個別會談或團體 特別會依照不同家庭風險程度、行為表現等區分為社工的級別 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處遇計畫和追蹤頻率 (另外學習能力也有分級 但不屬於社工的服務範疇) 7.我們要去提供孩子的獎勵機會 以增加社會參與的機會 例如有體驗教育 或是戶外教學 帶到市區看電影等等 8.我們要去連結或探查家扶、世展、高風險等社福資源 等等..... 總而言之 我們的定位 在於成為孩子、家庭、學校、課輔老師(社區資源)的橋梁 以教育的觀點 是透過教育改變貧窮循環 以社工的觀點 是透過課輔的學生 進入有需求的家庭和部落 以補足或改善學校、家庭、部落的失功能或資源限制 大概就是這樣 還蠻亂的...哈 畢竟這些概念做成一個論文報告大概也沒問題 而且這是個社工和教育共理念同合作的工作環境 衝擊和需要調適的部分也不少 至於原PO說的標籤化 這當然會有 不過如果透過高品質的服務 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就 調整其行為舉止 換言之 就讓他們通通變成好學生 這樣的標籤在我看來 反而很值得驕傲 而且 減低社會排除的第一步 應該是正視被標籤的事實 並盡力再補足社會一般都能享有的資源和機會 這樣的目標會比是否被標籤來得更為重要 以上 有任何不清楚的或好奇的再提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128.38 ※ 編輯: yishiunzan 來自: 118.166.128.38 (02/27 02:50)
HBNThree:謝謝yis大回覆,超詳細!博幼真的非常致力於課後照顧! 02/27 03:21
avalon1:推分享,不過有些不同意見回應 02/27 10:45
avalon1:細看工作項目,真的是教育系統該做的,只不過通常沒做好 02/27 10:54
avalon1:標籤問題是社工的必要,這是一開始就產生矛盾 02/27 10:56
avalon1:資源放到這些人身上,真的符合社會正義嗎? 02/27 11:00
^^^^^^^^^^^^^^^^^^ 這裡我想資源分配的社會正義議題倒還好 畢竟博幼是民間私人單位 自然有權利設定想要服務的對象 雖然這是些工作是教育系統該做的 但實際狀況就是做不好、做得不夠周延 特別是針對個別孩子的特殊性很難照顧得到 像是有些四年級的孩子連九九乘法都背不熟 落入教育體系的補救系統會怎樣呢? 教育的課輔補教有辦法只針對他的九九乘法來補強嗎? 至少我是沒聽說過 但是博幼的課輔可以這麼針對 那社工的專業度在這以教育為出發點的服務方式很重要 有時候孩子學不好 是因為家庭沒有從小給予培養專注力的遊戲和空間 學校老師可能在理論上會懂 可是他家訪的深度不如社工 他就不會這樣去解讀孩子的行為 有時候孩子不想上學 是因為在學校的人際困擾 學校老師會懂 一般有看過"我們這一班"的人也會懂 可是社工可以幫助他適應這個困境 調整其認知和情緒反應等等 做久了 長期在部落和學校經營的點 社工很容易就會出現學校社工的模式 所以 課輔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 成績提升也只是一種表徵 藉由這樣的服務方式 可以觀察的更多 就像之前說的 我們希望成為孩子、部落、學校、家庭的橋梁 先發現與解決教育和發展需求尚未被滿足的地方 再來試著提升學習的成就和動機 ※ 編輯: yishiunzan 來自: 118.166.128.38 (02/27 18:05)
z780907:推博幼 接下來要去那實習 02/28 18:57
yubaone:有點像是學校社工的角色,只是是完全拉到社區來做 02/28 21:41
既然提到學校社工的模式 就來提一下吧 基本上博幼的服務有分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 分散式是指在原鄉或偏遠地區 直接以當地的場地為主 如尖石、五峰、信義等 學生是全部都收 沒有特殊限制 集中式是在意些城鎮 如沙鹿、埔里、竹東等 以我們租借來或自己蓋的大樓 很像補習班那種 學生會以中低收入為大致的標準來收 所以 分散式很容易做到社區工作 也因為常跟學校借場地 久了和學校合作緊密 就很容易做到學校社工的角色 原則上 學校社工有四種模式 多少都應用得到 1.傳統臨床模式 以學生為主 換言之 直接以個案或團體的方式來改善孩子的種種問題情境 只是大多是以學習的面向為主 如學習自主的培養 專注力訓練等 但其他包括增進對行為規範的遵守 情緒調適 社會技巧等 其實也是協助學生社會化和發展的面向 通常我比較著重在這裡 2.學校變遷模式 也是就協助找出學校尚不足以滿足學生需求的制度 一方面可向學校溝通 (要求改變或轉念不太可能 但至少要讓學校可以支持我們) 另一方面是找出該制度不利於學生適應的狀況 提早因應預防 例如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很低 畢竟久了會有些心冷 很容易就給學生標籤化 覺得他們就是這樣 怎麼教都不會之類的 無形中給予的刺激和壓力就很不足 學習的競爭感很低 低到什麼都無所謂 於是就會去跟老師溝通我們的觀察和看法 甚至會希望學校把學生輔導的工作交給我們 當然還是互相配合 畢竟有些事情讓學校來做會比較恰當 而且和學校的合作關係好 服務就會有立基點 家長和社區的支持也更多 孩子也更願意來 3.社區學校模式 這部分比較難做到 畢竟我們不是真的隸屬於學校 要為學校辯護也不可能 我們也無法協助學校走進社區 只能說跟著學校一起走進去 換言之 如果學校無意多走入社區 把自己當做一個部落裡的重要資源 那其實我們也做不了多少 但如果合作關係建立得好 或多或少可以引介學校當作社區的資源 以我的經驗 大部分會配合學校的政策 如反霸凌之類的 然後多在學生和家長間宣導 那其他大型的活動 我們往往只是受邀者罷了 4.社會互動模式 也就是搭起「學生─家庭─學校─社區」的橋梁 除了之前所說學生和學校以外 包括家庭的部分 例如高風險的孩子 我們甚至可以當高風險社工的眼線 給予相關的資訊 畢竟我們天天和孩子接觸 也天天生活在部落 我們看到的狀況或許比較多一些 也比較真實 甚至可以直接試著提升親職功能 例如請家長陪著孩子寫作業 觀察其怎麼與孩子溝通 並給予一些建議 或心理支持 包括社區的部分 例如我們的課輔老師幾乎都是當地的資源 部落裡的媽媽、爸爸等 有些是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的 有些是無法任全職工作的 經過我們的教育訓練 可以提升其英數閱讀的教學能力 實際帶班後的成就感 或是一同解決問題度過挫折等 除了給予實際的金錢報酬 也有無形中成就與能力感的提升 只是有時候會把老師訓練好 結果有能力出外工作 反而離職的也有 但至少都是對部落整體發展有益的狀況 我們的希望是可以"和"社區工作 但目前大多是"在"社區工作 距離和社區工作還有一段路要走 或許就當成是變型的學校或社區社工吧... 不過這其中有很多倫理議題是需要思考和討論的 可能之後有機會再提吧... ※ 編輯: yishiunzan 來自: 118.166.128.38 (03/01 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