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oft_Job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olctw (olc.tw)》之銘言: : 只是剛剛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台灣政府在資訊化這件事情來說其實走得很前面,如果能夠 : 請國網中心規劃,針對一些資訊系統進行雲端化設計,然後將相關實做經驗開放出來,藉 : 此起個頭,然後讓硬體設計與整合能力相對強的現在業界能夠跟著將解決方案組合起來, : 應該會比每年砸一堆預算做表面工夫強的多 ;) : 舉例來說,公司登記資料查詢: : http://gcis.nat.gov.tw/pub/cmpy/cmpyInfoListAction.do : 如果它能夠把驗證碼功能刪除,讓流量有多少就進來多少,試著以調整架構來因應瘋狂的 : 查詢量,能夠讓流量投降就會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 接著延伸的,讓這樣的資訊系統可以服務化,提供 API 讓外部開發者發揮巧思,提高資訊 : 系統的流量,只要它能夠打不死,相關的經驗應該可以讓很多廠商延伸出更多想法。 : 如果這些實戰經驗都丟給廠商,廠商還變不出把戲,那就真的要罰站去了 : 有聽聞過非死不可員工的經驗談,那種半夜睡到一半被叫起來加機器的感覺(因為網站被 : 打掛了),在台灣真的比較少見,畢竟用一百萬會員作為基準點去過濾,台灣本土發展出 : 來的應用真的少得可憐,少了這樣的背景,我們不過只是形成那片雲的水蒸氣啊 XD 看完這個討論串真是獲益良多 :) 不過,比較台灣和美國開發雲端技術的環境, 我比較好奇的是,台灣究竟有沒有發展雲端技術的「需求」。 雲端技術之所以在美國走紅,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 美國網路業發達,很多網路公司靠網站賺錢,網站一分鐘都不能關。 有研究單位曾經統計過,大型電子商務網站(如Amazon)若關站三小時, 營收馬上損失超過百萬美元。 原po提到的那段Facebook員工經驗談, 其實對大型網站像Google、Yahoo來說,這種情況是很稀鬆平常的, 他們考慮到的不是幾百萬會員上網的福利, 而是少一台機器、流量下降,會造成多少廣告收益損失。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標榜沒有downtime、流量可彈性增加的雲端技術,自然而然就發展起來了。 相對來說,在台灣發展雲端技術,發展好的成品要推銷給誰? 台灣網路市場不夠大,若想把平台或技術外銷到其他國家,台灣的優勢又在哪? 沒有市場需求,廠商當然不願意砸大錢投入研發, 就算在政府重賞之下出現勇夫,這樣的產業模式也很難發展健全。 另外,關於技術方面, 台灣雖然有很多很好的軟體人才, 但雲端技術需要的,除了程式和演算法之外, 對於「系統」,尤其是分散式系統的架構設計,也需要很強的概念, 這方面似乎也是台灣資訊教育比較缺乏的? -- ※ 編輯: Forgive 來自: 128.12.216.217 (03/15 15:25)
LaPass:有沒有懶人用的分散系統啊.... 作業系統裝一裝,稍微設定一 03/15 15:30
LaPass:下就變成伺服器群中的一部份。最好跟CoetOS一樣,教兩三天 03/15 15:30
LaPass:就能上手的那種.... 03/15 15:31
minikai:Cloudera 就是在做類似的服務整合 03/15 15:46
LaPass:謝謝關鍵字 03/15 15:49
Blueshiva:如果是分散式運算,Apple的Xgrid幾乎不用設定就可以用 03/15 16:12
Lordaeron:分散式系統? OS 不support 沒關係啊, hadoooooooooopppp 03/15 16:46
Lordaeron:快去NoSQL 一下吧. 03/15 16:46
asdfghjklasd:請去看HICloud就知道台灣搞不搞的過AWS... 03/16 00:19
bobju:台灣適合發展[雲端應用],而非[雲端技術].後者不是做不到,而 03/18 08:44
bobju:是經濟因素的考量: 即便做出來,是誰要來買單? 03/18 08:45
bobju:不要再舉[非洲賣鞋子]的爛譬喻了. XD 03/18 08:48
jusiya:說到非洲賣鞋子,寫這例子的人應該不懂人類跟跑步的關係 03/18 10:33
jusiya:若長期使用到腳的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鞋款設計是不適用的 03/18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