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tarWar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9.05.24 普普大師安迪‧沃荷的聖像地位,後繼有「人」此刻在匹茲堡安迪‧沃荷美術館展出的「 黑武士計畫」,認為電影「星際大戰」中的角色「黑武士」如同沃荷般,在美國普普文化 中已如聖像,於是模仿沃荷產出精神,邀請上百藝術家各在黑武士頭盔模型作畫,「要不 是沃荷這類藝術家,黑武士計畫不可能成真。」 生於匹茲堡的安迪‧沃荷,藝術最為人知的是透過絹印和不斷重複、變色手法,「大量生 產」著名商品及當代名人樣貌,讓原本屬於大眾文化領域的,因為他的觀念突破,躍登藝 術。沃荷自此大紅,但他又聰明地強調:「不是我創造名人文化;我也變成它的一部分。 」 黑武士特展,宣稱祖師爺正是沃荷。展場中,上百頂黑武士頭盔,呈現繽紛樣貌:有的長 著糜鹿長角,有的笑得很kuso動漫,也有的展現細密工巧繪圖。這些都是歐美日等國普普 超現實主義及地下藝術家(如Gary Baseman)的作品。 然而再仔細看……該展策畫者其實是著名玩具公司DKE Toys,黑武士頭盔正屬其所有。 再想想看……你是否憶起近年在台灣大紅的Be@rbrick等公仔,同樣也是在單一素模上, 變出不同花樣? 說起來,Be@rbrick和黑武士的創作方式,並無不同。兩者都來自玩具公司,也都請來藝 術家、設計師作畫,數年前Be@rbrick請設計家依照十大名品(如卡地亞)風格等打造的 公仔,拍賣時還高達66萬元台幣。差別只在於,Be@rbrick沒有黑武士的文化來源,少了 理直氣壯的「時代共同記憶」,也就較難進入沃荷美術館。 因此,當黑武士特展說「要不是沃荷這類藝術家,黑武士計畫不可能成真」時,意義有三 重:一,是沃荷讓大眾文化產品,也能理所當然進入藝術殿堂;二,這樣的文化產品,須 附帶大眾共同記憶,而非憑空得來;三,如此藝術與商業結合,現今已理所當然。 但若從沃荷當年是獨立作畫、並非與任一企業合作的脈絡看來,黑武士特展的精神,或許 和日本藝術家村上隆更貼近。 村上隆暴紅,正源自90年代與玩具公司海洋堂合作人形(figure),另一方面,兩者美學 系譜都承襲卡漫(「現代」普普)。然而既是在美國,沃荷的招牌還是比較好用,難堪的 是,在資本主義超級化的今日,沃荷當年突破性的觀念,恐怕早已被忘卻,徒留繽紛表象 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06.64
b97505048:酷喔~願原力與他同在~ 05/24 23:50
Changel:這好久之前就看過了吧... 老實說我不太能接受T^T 05/25 21:11
Changel:那些庫柏立克版的的星戰也真的完全沒辦法接受... 05/25 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