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W-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老國音"和"人工語言" 清末民初1900年前後,開始對"官話"、"國語"的標準提出了要求。1892年,盧戇章主張把"南京話"[即所謂"藍青官話",見陳剛 (1984), p.34]作為"各省之正音"。王照等人則主張用"京話"(北京官話)。1903年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這個詞也是"日為中用",源自日語"kokugo 國語"。1913年"讀音統一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定下"國音"。這就是後來所謂"老國音"。 這段歷史, 黎錦熙的《國語運動史綱》(1934) (以下簡稱"黎著") 說得很詳細。"讀音統一會"上對語音標準爭執甚烈。由於會員中以江浙人為多 (會員共80人,江浙佔26人,廣東4人,開會日只到44人), 因此"濁音"問題成為爭議的焦點。議長吳稚暉(武進人)甚至開玩笑地說:"濁音字甚雄壯,乃中國之元氣。德文濁音字多,故其國強;我國官話不用濁音,故弱。"爭執結果,折中以"每省為一表決權"方法逐字審定了六千五百多字之讀音。由於是各省代表逐字審定,因此雖然是基本上依據北京話, 但不是嚴格的北京音。同時擬定的"注音字母",其中也有濁音符號、入聲標調法和北京音不用的微、疑、孃三母。因此這個"老國音"後人又稱之為"人工語言"、"不自然的語言"。 [香港民間長期以來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民國初年審定"國音"時, 粵音僅以一票之差敗於京音。考核史實,便知道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不確實的。本來,民間流傳這種或那種說法,也是常見的,不足為奇。但是上述傳說竟也能在香港語文學術圈內流通,某些學者不加考據便以本身專業地位予以肯定,則是頗為令人惋惜的。] 其後爭論不斷,例如關於聲調,當時僅列陰陽上去入五聲,並未指定以何地之五聲為標準。到了1920年,王璞替"中華國音留聲機片"錄音時,陰陽上去都依北京,入聲就把北京的去聲讀得短一點,據說從前北京講究讀音的老師就是這樣教學生的。1921年,趙元任的"國語留聲機片",陰陽上去也依北京,而入聲則依照南京,後來黎錦熙更進一步提倡廢止國音中的入聲。這些演變就組成了所謂"國音京調"運動。 "國音京調"再進一步,便是減少"國音"中一些不合"京音"的讀音,於是"國音京調"就變成"京音京調"。 3."新國音"和"白話文" "國語統一籌備會"組織的"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在1924-26年內部起草會議中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但是實際上由於出席委員太少,並無正式定案。然而風聲所播,東南各省傳習國語的,從1926年起,大家漸漸地都改用北京音了。此後直到1932年,教育部才正式公佈《國音常用字彙》,字音明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這就是一般所稱的"新國音"。順便說明,這個期間經歷了1926-28年的北伐/大革命,歷經了1931-32年的九一八和一二八(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因此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音常用字彙》實在是在內患和國難中勉力完成的。 與此同時期,1926-28年公佈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既可注音,也可作為譯音工具。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當年出國時便用了Chern Shiing Shen這個國語羅馬字的譯法,其中r代表陽平,ii代表上聲。後來他長期在國外,免不了跟隨洋俗,因此又以S.S.Chern聞名於世,其中Chern一般人也就以英文讀法讀出。 國語羅馬字的特點是用字母標調,不須另設特別符號。舊《辭海》(中華書局1936,1947)"附錄"有用注音符號和國語羅馬字注音的"國音常用字讀音表",使用方便。"國羅"長期以來也為台灣出國留學生所喜用。如果我們看到姓Jang的,便知道他是姓張或章,並且是根據國語羅馬字轉寫的。 至此,不得不提晚清開始的白話文潮流和五四前後的"文學改良"(胡適、劉復)、"文學革命"(陳獨秀)等各種倡議和運動。1918年,胡適提出"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自此,"文學革命"和"國語統一"運動開始合流。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訓令學校教科書逐步改用語體文。胡適在"國語講習所同學錄序"中說:"這個命令是幾十年來第一件大事。他的影響和結果,我們現在很難預先計算。但我們可以說,這一道命令,把中國教育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這裡應該著重指出,只有在民間和政府推廣白話文這個大氣候中,談國音的標準才有意義。如果還是沿用文言文,那麼以"老國音"為正音也無不可,甚至以較接近古音的方言為正音基礎也是無可厚非的。 http://www.wengai.com/big5/landetail.php?id=12&lan=BIG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