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Y_Resear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omt (藍寶)》之銘言: : ※ 引述《tytony (混沌的大氣)》之銘言: : : 這次東北季風造成北海岸出現超大豪雨 : : 主要是因為目前整個大環境剛要進入秋季 : : 所以台灣附近水氣量和潛在不穩度仍然比較高 : : 自由對流高度(LFC)和舉升凝結高度(LCL)都比較低 : : 因此只要有個微弱鋒面通過造成氣流被地形或是鋒面本身抬升 : : 一旦抬升高度達到自由對流高度(LFC) : : 這些氣塊就會因環境給予浮力(或所謂CAPE)而繼續往高層發展 形成較強的對流 : : 這就跟梅雨季節鋒面雖然很弱 但容易出現強降水的機制類似 : : P.S. 梅雨鋒面的斜率比典型冷鋒斜率要小很多 : 看完大約有點懂又有點不太懂 : 上面有提到強降水的機制類似 : 想問一下那為何梅雨鋒面只出現在春末 : 而在秋初不會有像梅雨鋒面那樣長時間的滯留? 其實氣象局已經說到了,這是東北季風異常降水的情況, 秋季冬季都有可能發生。只是初秋,熱力作用強,容易伴隨熱對流機制產生雷雨。 有關東北季風異常降水有學術研究可以查。 像是 東北季風經過黑潮,從渤海黃海到東海,是潮濕的, 台灣附近是暖平方流,所以造成動力抬升降雨, 另外地形摩擦效應, 東北季風是低層風,低層風受到地形摩擦效應明顯, 在海陸交界邊界效應造成尤其明顯。 一. 對於北部和東部(北部比東部明顯): 東北季風在海上強勁,吹到地面受到地形摩擦,風速減慢。 海上風速快,進入地面,風速慢,後面風追上前面風 造成地面層的"輻合"作用,地面水氣被後面的風追上造成動力抬升降雨 (降雨主要三種機制:動力抬升,熱對流,地形抬升) 另外海陸風,日夜間太陽加熱冷卻加強地面的"輻合"作用 日間,陸地溫度升高,地面氣壓降低,傍晚後降雨更明顯 二. 對於西部沿海: 地形摩擦效應和北部東部相反,變成了"輻散" 作用,天氣晴朗。 此外這種機制條件是蠻嚴苛的,最首要就是要純東北風(偏東北風向) 這也是梅雨季不會有此現象的原因,因為台灣進入春季後, 地面風場就越來越亂。 秋季後台灣地面風場主要都是偏東風, 因為西南季風退去,除非颱風因素, 不然地面不會有南風或西南風。 北方系統南下台灣地面風場會順勢轉成單純的東北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83.129.182 ※ 編輯: daron 來自: 111.82.235.219 (09/25 20:55)
packie :推 09/25 20:51
shenerica :推 09/25 22:32
Spiggy :專業推 09/27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