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iwanl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80回頭望 余光中遙承五四巨浪 丁文玲/高雄專訪  (中時電子報 2008.05.13) 根據《禮記》的〈王制〉記載:「八十杖於朝。」意思是說,八十歲以上的老臣,在君王 面前,可以大剌剌的拄起柺杖,不算不敬。大作家余光中今年九月即將邁入八十歲高齡, 文學正是他的杖。這也許是低調了廿年的他,為什麼近日頻頻發聲,表達自己文學意見的 緣故。  余光中近來不僅在各報章雜誌屢屢發表新作,他的代表作包括絕版多時的《白玉苦 瓜》詩集、散文《望鄉的牧神》和《聽聽那冷雨》也重新出版上市。廿四、廿五日登場的 「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具分量的學者包括王德威、單德興、陳芳明、柯慶 明、邱貴芬、廖炳惠等人更將齊聚政治大學,表達對這位作家的敬意。 創作之路一甲子 真是長路漫漫  滿頭霜雪的余光中,談起自己超過一甲子以來的創作,垂著銀白色的長睫毛沉思: 「那是趟漫長的旅程。」  比起民初提倡新文學運動的文人胡適等,余光中整整晚了一個世代,不過他認為自 己其實遙遙承接起中國五四的傳統。  「五四到我跟前的時候,我已經廿歲了。」余光中解釋,新文學運動發起時他其實 才九歲,但當他成為意氣風發的文藝青年時,對於因為戰亂而顯得疲弱、進入尾聲的五四 主張,反而有種想進一步去創新改革的企圖,且這改革的企圖,其實要比認同強烈得多。  但歲月悠悠,現在他站在八十歲的山頭回頭望,恍然大悟自己終究還是成了某種繼 承人,自己也心甘情願服膺於五四的巨浪之下。  眼見文學典籍淪喪 挺身搶救  余光中是華文世界重量級作家,也是專業研究外文的學者。他從中學時期開始大量 閱讀西方作品,也藉由持續不斷的翻譯,融貫歐美文學精華。  余光中不諱言,翻譯是他的另類學習:「仔細分析我的作品,第一明顯可見的,是 中國傳統,其次則是西洋文學,再來就是五四白話。」  他認為,對一個作家而言,中文與英文同樣重要,尤其是兩者對照之後學習消化的 功夫。「不懂英文,就無以理解西洋文學精髓;遠離古文,則無疑是放棄中國數千年的文 化累積。」  這也是為什麼他近來不願坐視文學典籍的淪喪與失傳,與文壇好友組成「搶救國語 文教育聯盟」,疾呼古文的優美重要。「政治正確每十年變動一次,唯有文學藝術,才是 真正永恆存在的,應敞開胸懷歡迎不斷的革命、變化、前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28.242.96
macondo:是繼承五四嗎?余老您真的不再考慮一下嗎?您真的是被搶救 05/13 22:43
macondo:國文教育聯盟捧到糊塗了吧!? 05/13 22:45
MarkDon:轉錄至看板 NTHUTL96 05/14 09:47
j1019:放心啦,過陣子他又會改口,說他繼承了黃帝堯舜禹湯周公孔子 05/14 13:36
j1019:好個今之偉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 05/14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