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iwanl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陳芳明,一個永遠的夢想家 本報記者林欣誼/專訪 (中時電子報 2008.06.16) 跨過60歲後,陳芳明的人生早已鋪長成一段曲折、沉重的身世。作為一個「自由 主義的左派」,他身上有獻身政治的熾熱情感,以及被論敵不斷鞭笞的傷痕;作為一個被 現代詩啟蒙、又曾涉入鄉土文學論戰的文學家,龐雜多元的文學師承,也讓他經歷多次掙 扎和斷裂。  近30歲時,陳芳明從一個黨國教育體制下奉公守法的研究生,成為投入黨外政治運 動的「叛國者」,這個思想上的大迴旋,讓他生命的軌跡從此轉向。但是,他所期待的兼 容並蓄、多元開放的理想社會,卻遲遲沒有實現。「身為一個綠色支持者,後來我卻看到 日益窄化的本土意識型態,」他感傷地說:「所以這兩年,我過得很不快樂。」他甚至第 一次自問:「曾經投入政治,我是不是後悔了?」  為我講真話的人  因此,為了重新回顧走過的道路,陳芳明在今年61歲之際,出版新書《昨夜雪深幾 許》(印刻)。書中他以人物分篇,記錄在文學、政治、智識上給他啟蒙的20位人物,包 括開啟他文學追尋的余光中、給他自由主義洗禮的李敖、點亮他左翼台灣史觀的史明,以 及他這輩子最可敬的論敵陳映真等等。「這些人,就好像拿刀斧往我的生命砍,多出的、 剩餘的都幫我劈掉,才讓我的生命呈現出這個樣子。」陳芳明字字鏗鏘地說,「而我寫下 來的,都是為我講真話的人。」  書中,陳芳明一再回到思想火種被燃起的那一刻,追溯與他們交逢或錯身的路程, 如他對余光中從孺慕、決裂、到重逢的數十年複雜情仇,也一一完整回顧。  陳芳明下筆飛快,一篇5000字的散文,有時一個晚上就寫成,但特別刻骨銘心的, 比如陳映真,「因為他非常了解我,我就想比他了解我還要更了解他,有競賽的意味在, 所以文章琢磨比較久。」  雖是回憶自省,陳芳明的筆卻仍濃烈抒情,他的內心奔騰似乎一刻未停過,噠噠噠 一路從過往奔到了跟前。陳芳明感慨:「寫完這本書,才知道遺忘的比記得的要多。」  念及這30年來,政治現實使得盟友一個個變敵人,陳芳明像隻飽受折磨的靈魂,疲 憊地說:「在層層檢驗後,才知道人生的朋友不多,要往前走,就不能停留下來互相取暖 ,往前走,就會離群索居。」他已經接受,殘缺本來就是生命的本質,「我這個人感情是 趨熱的,因為很熱,所以體會到人生很涼。」  文學是貼近夢的方式  1995年,陳芳明絕決地離開政治,回到學界,但接受他的不是本行歷史,而是文學 系。他在靜宜大學開授的第一門課程正是台灣文學史,現在則為政大中文系教授兼台文所 所長。在這裡,他把自己的2萬冊藏書捐出來,成立了「台文所圖書館」,這些藏書便足 以支撐起所內學生的研究資源。此刻,向晚的陽光不慍不燙,從窗櫺灑進小小的圖書室。 陳芳明逡巡在一列列書櫃間,停下來,抽出一本翻看,再走幾步,撫過一排書冊,他慢慢 將書目瀏覽過去,眼前就像播映了自己複雜、曲折難以歸類的大半生。圖書室裡除了浩瀚 的文學書籍,最珍貴的莫過於數十種雜誌,包括他80年代在美國與許信良合辦的黨外雜誌 《美麗島週刊》。  近30年來,陳芳明以一年至少一本的速度振筆疾書,至今已出版30多本著作,橫跨 文學創作、書評、政論、史傳等多種領域。他回顧30年的旅程,太多交錯的路口,寫道: 「在那樣冗長的追逐中,政治曾是我僅有的信仰,但現在我比較確信的是,回到台灣並非 只有一條道路,我改弦易轍去面對台灣文學研究的道路。」現在,他也擺脫過去「將政治 與文學混為一談」的病態文學觀,「任何一元化、壟斷的意識型態,我都要批判,文學不 能因為黨性或立場的對峙而隨意切斷。」  不論文章或談話中,陳芳明最常複頌的字眼就是理想、夢和燃燒。革命是夢,文學 也是夢,「我從來不放棄作夢的能力,文學就是一種貼近夢、追逐夢的方式。」但他從未 想過筆下的文學誰來看,卻是在大一課堂上,聽見學生說:「老師,我看過您的書。」才 發現他的文學讀者在這裡。回想起曾經為自己生命激起波濤的文學前輩們,陳芳明也希望 保留美好的東西給下一代,「這幾年我已經失去朋友,離群索居,但若說我對世界還未絕 望,文學就是我的那一點希望。」  寫作、讀書、思考的最佳狀態  在政大文學院安靜、雅致的樓院中,他以這個據地,作為目前最安然棲身的所在。 不久前,新上任的馬英九總統才踏進他的辦公室來拜訪,同事忍不住問:「陳芳明是不是 要入閣了?」他一笑置之說:「不可能!現在寫作、讀書、思考都在最佳狀態,我不想破 壞它。」  每天傍晚,陳芳明會從家裡沿著河堤走半個小時的路回到研究室,夜下讀書、寫作 直到凌晨,永遠是文學院最後的一盞燈。目前,他正在撰寫《台灣新文學史》,「這門研 究充滿了動力,因為健在的作家繼續創作,舊的史料不斷新挖出來。」例如《葉石濤全集 》20冊今年4月才隆重出版,他手上寫過的葉石濤研究,又要翻出來重新檢視修改。寫寫 停停了8年,這部大書終於累積了40萬字,預計今年冬天完成出版。陳芳明說:「也許, 讓台灣成為自由開放社會的奢想,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了,但我還是要好好燃燒,留下記 錄!」  快問快答  Q:您從年輕一代學生身上,看到了什麼?  A:想像力很豐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28.2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