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o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七、由「道家」、「道教」二詞先後上,肴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早期典籍中,用來稱呼神仙方術所代表的宗教,其名相有;方僊(仙)道、 神仙家、神仙之道、神仙事、神仙方術、力道、方術、養生卻老之術、道家、黃 老、黃老道、道術、鬼道等等,名相繁多,並無統一或專門的稱呼;漢末六朝, 則漸漸傾向於以「道家」一語來稱呼當時的道教。至於用「道教」一詞來稱呼宗 教,則始見於東漢郭憲《別國洞冥記.序》及北魏寇謙之清整道教,唯其普遍被 使用,則已是六朝末以後的事了。今將載籍所見稱呼,略引證於下:   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稱神仙修鍊者為「方僊道」,西漢.桓譚《新 論》云;「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生卻老之術。」(《意林》及 《御覽》七百二十引》、《新論》又云:「近哀平間,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 (《博物志》、《法苑珠林》七十六、《御覽》六百四十二引)。方僊道、方道、 養生卻老術等,都是西漢當時對道教的稱呼。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篇》云:「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以氣而為食…… 道家或以導氣養性,度世而不死……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延年度世。」 文中以道家來稱呼道教。《論衡.譴告篇》云:「『何以知其聾也?以其聽之聰 也。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視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當也。』夫言當、 視聽聰明,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文中何以知其聾也等三句,係引自《呂氏春 秋.任教篇》,全文係由《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所衍化而來。可見在王充書中,道家一 方面代表了先秦哲學家,另一方面則為當時對道教之稱呼。與王充同時代的班 固,在所著《漢書》中,則或稱神仙家,或稱神仙方術、神仙之道。《漢書.藝 文志》稱當時之道教為「神仙家」,而《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云:「上復 興神僊方術之事。」《漢書.郊祀志》載谷永上書成帝;「甘心於神仙之道。」 《漢書.郊祀志下》云; 「莽篡位二年,興神僊事。」班固大抵以「神仙」二字來代表道教。   又,《後漢書.祭祀志下》:「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僊事。」《後漢書. 襄楷傳》:「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傳》;「初 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傳》:「沛人張魯,母有恣色,兼挾鬼道,往來焉家。」 《三國志.張魯傳》裴松之注引《典略》;「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後 漢書.卷三十六.張霸傳.附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後漢書. 方術.左慈傳》;「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後漢書.方術.王 和平傳》;「北海王和平,性好道術,自以當仙。」黃老、黃老道、道術等均為 道教之異稱,兩太平道、五斗米道、鬼道等則為不同之教派。   綜合來說,方僊道、神仙家、道家等名稱,是東漢中葉張道陵出現前,所見 對道教的稱呼;至於張道陵之時及其後,又有五斗米道、太平道、鬼道等,則為 道教教派之別稱,不能用來專指後世所言的道教。而在方傳道、神仙家、道家等 稱呼中,「道家」一詞所用的次數最多,最為普遍。自漢至六朝,史籍所見,通 常大都以「道家」一詞來稱呼道教。如東漢.牟子《理惑論》:「靈帝崩後,天 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 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弘明集.卷一》,《大正新 修大藏經》第五二冊,一頁中》,又云:「道家云:堯、舜、周、孔、七十二弟 子,皆不死而仙。 」(《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六頁下、七頁上);晉.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其內篇,言神僊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 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蕭齊.謝鎮之《重書與顧道士》:「道家經籍簡陋, 多生穿鑿,至如《靈寶》、《妙真》,採撮《法華》,制甩尤拙;及如《上清》、 《黃庭》所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難同。」(《弘明集. 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四二頁中下),蕭齊.明徵君《正二教》; 「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長生為宗,不死為主,其練映金丹,餐霞餌玉,靈升羽蛻, 尸解形化。」(《弘明集.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三八頁上), 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 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 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   上述所引諸例,由漢至六朝,都是以道家來稱呼道教;不僅儒、道書如此, 甚至佛教在談及道教時也稱為「道家」,或直接以老子來稱呼道教,梁.僧祐《弘 明集》所見僯道論辯者,大都如此。   至於使用「道教」一詞,來做為神仙方士道的代稱,則出現甚晚。「道教」 二字,雖在先秦時已有之,如《墨子.非儒下》;「儒者以為道教。」但其義與 宗教之道教有別。不僅先秦如此,兩漢魏晉時也是如此,如牟子《理惑論》云; 「孔子以五經為道教。」一《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 二頁上),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熙隆道教。」上二文中的 「道教」,其義皆是指大道教化而言,並不是指神仙方術的宗教。再如前面所引 蕭齊.謝鎮之《重書與顧道士》,謝氏在文中使用了「道家」與「道教」二詞, 文云:「君臣父子,自相胡越,猶如禽獸,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仁義所未移。」 又云:「道家經籍簡陋,多生穿鑿,至如《靈寶》、《妙真》,採撮《法華》………」 此二句,謝氏以「道家」來稱呼宗教;卻以「道教」來指仁義等大道教化,道教 並不用來指稱宗教。   道教一詞被用來稱呼神仙宗教,據日本野口鐵即編《道教於日本》第一卷《道 教之傳播於古代國家》總論三「道教」於「道家」 所考證,以為係始自五世紀 北魏寇謙之,《魏書.釋老志》載太上老君對寇謙之說:「汝宣吾新科,清整道 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野口氏以為此是「道教」二字 初用於宗教上。其實除野口鐵郎所說北魏寇謙之以「道教」來稱呼宗教外,用「道 教」來稱呼宗教,較早的文獻,尚有東漢初.郭憲《別國洞冥記.序》云:「東 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于迫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武帝以欲竊 神仙之事,故絕域遐方,貢其珍異奇物,及道述之人,故于漢世盛于群主也。」 文中郭氏提到了道教。《別國洞冥記》一書,《四庫提要》疑其為六朝人偽託, 然乏實證。今不論其書是否偽託;自漢魏至六朝,「道教」一詞甚為少用,而「道 家」之使用較為普遍,則為不爭之事實。如本文前面所舉證者即是如此。再如五 世紀未,齊.顧歡《夷夏論》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佛言華而引, 道言實而抑……佛經繁而顯,道經簡而幽。」文中之佛教、道教,其義仍偏向於 佛家教化,道家教化而言。但到了齊梁之際,道家、道教二詞,則已有逐漸混用 的現象,道教被用來稱呼宗教逐漸多了起來;如梁.劉勰《滅惑論》:「《三破 論》云:道家之教,妙在精思得一………《滅惑論》曰:二教真偽煥然易辯,夫 佛法練神,道教練形。」(《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 四九頁下)。劉勰文中,道家、道教已出現混合使用情形,二者同義,皆指宗教, 名雖異而實同。   由於漢魏六朝,世人大都用「道家」來做為神仙宗教的專稱,「道教」一詞 被普遍使用,已在六朝之末,也遠在張道陵教派盛行之後甚久。今由其名相的使 用上來看,道教並不創始於東漢的張道陵,道教約五斗米道派方創始於張道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25.16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