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o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郭店楚簡《老子》「不不若已」試釋 朱興國   郭店楚簡《老子》甲: 返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亡。 困而盈之,不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對於「困而盈之,不不若已」和「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兩句的解釋,各家說法不一。下面是筆者的淺見。 一、「不」與「帝」考釋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釋天》曰,「帝者蒂也,不者柎也」,古文「但象花萼全形」。郭沫若案帝為蒂字之說草創於吳大澂,吳於《古籀補》附錄云,疑古帝字「如花之有蒂,果之所自出也」。郭沫若還指出,以不為柎,說始於鄭玄。《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韡韡」,箋云「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柎,柎,鄂足也。古音不柎同」。王國維謂「不」直是柎,較鄭玄更進一境。「知帝為蒂之初字,則帝之用為天帝義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帝之興必在漁獵牧畜已進展於農業種植以後,蓋其所崇祀之生殖已由人身或動物性之物而轉化為植物。古人固不知有所謂雄雌蕊 ,然觀花落蒂存,蒂熟而為果,果多碩大無朋,人畜多賴之以為生。果復含子,子之一粒復可化而為億萬無窮之子孫。所謂韡韡鄂不,所謂綿綿瓜瓞,天下之神奇更無有過於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為尊號也。人王乃天帝之替代,因而帝號遂通攝天人矣。」[1]大家考論,何等精闢! 郭沫若於《釋祖妣》一文中還指出:「余謂『不』者房也,象子房猶帶餘蕊,與帝之異在非全形。房熟則盛大,故『不』引申為『丕』。其用為不是字者乃假僭也。」 由甲骨文、金文字形看,「不」字上部的倒三角形像花托,下部三筆像萼片,花托與萼片相連,「不」像花萼全形之說正確無誤。《周易·姤·九五》曰:「包(苞)瓜含章,有隕自天。」花開則有花落,果實成熟之時,上一代生命也將逝去,花萼裡面孕育著對舊事物的否定,故「不」有否定義。花萼裡面孕育著果實,果實成熟則盛大,故「不」引申為「丕」。「不」字的否定義和「丕」義都是由花萼這一物象的特性引申而來的。 「帝」字與「不」字的顯著區別只是增加了中間的橫長方形矩或橫工字形矩。矩是工匠造物的工具,在「不」上增加意符矩形進一步表明了「帝」的造物功能。 時至今日,一提到「帝」,人們往往習慣性地把目光或思緒轉向上蒼,有幾個人能夠想到「萬能的帝」其原型竟然是微不足道的花萼和矩呢?帝的原型是花萼,恰恰反映出了典型的農業文明所應該具有的思維方式。著眼於眼前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現象而發現造物主總比著眼於縹緲的太空而發現造物主更容易些,這樣一比較,帝的原型是花萼和矩就在情理之中了。「帝」為花萼,居植株頂端,所以「帝」最終與「上」聯繫在一起從而有了「上帝」之稱。 二、釋「困而盈之,不不若已」和「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 「困而盈之,不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涂宗流先生在荊楚文化網《楚簡老子甲校釋》一文中這樣解釋: 「困而盈之,不不若已」,「困」,窘迫。「盈」,滿,圓滿。「不不若」,第一個「不」,助詞,加強語氣。「不若」,不如。「已」,止,停止。句意為:處於窘迫的境地而想使之圓滿,不如停止。 「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湍」,湍流,急流的水。「群」,聯合,會合。句意為:象湍流般迅急而使之聯合,這種聯合難保長久。 涂先生的解釋,於上下文的文義實在難以貫通。 「困」,簡文此字從木從止,《說文解字》謂之為「古文困」。困即木之止。什麼狀態下的木處於「止」、處於「困」而且「盈」呢?種子。種子介於果核之間且充盈其內,故曰「困而盈之」。 「不」字本指花萼,「不不」,意思就是開花。第一個「不」作動詞,第二個「不」為名詞。《周易·姤·九五》曰:「包(苞)瓜含章,有隕自天。」花開則有隕落,故曰:「不不若已。」 湍,當讀作「耑」。《說文解字》:「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像其根也。」「湍(耑)而群之」意思是草木萌芽露頭就會被群羊啃光,故下文曰「不可長保也」。 困於果核,充盈其內;花開朵朵,有隕若止。萌芽露頭,則罹群羊,不可長保也。這樣解釋,才是道家的味道! 由於不解原意,尤其由於不解「不」字原意,「困而盈之,不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在傳抄過程中被屢次改動,越改越亂:帛書本作「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持」,從扌從直,顯系從木從止即困字的訛變。王弼本、魏源本又作「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帛書本作「揣而允之,不可長葆也」,帛書甲本「長葆也」作「常葆之」。王弼本作「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魏源本作「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可惜,改動後的文辭沒有一句文通義順。 2007年12月29日下午偶得   [1] 郭沫若:《釋祖妣》,《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0.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