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o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SokxuZ4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看板: Confucianism 標題: [原創]《太學明紀》 時間: Thu May 2 21:21:52 2019 ─────────────────────────《大中至正》系列相關文稿── https://amidha.blogspot.com/search/label/%E5%A4%A7%E4%B8%AD%E8%87%B3%E6%AD%A3 ───────────────────────────────────────        《太學明紀》 東岐明    此文以《大學》元紀為本,闡明太學中道的綱紀要則;旁徵博引《易傳》    《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文子》《管子》《禮記》    與諸聖賢思想,融貫會通儒道佛三家義理,而論述天人合一之內聖外王,    示說大中至正之神明德化與文明德業;更以易理之乾坤易簡,相攝內聖之    禪修與科學,互聯外王之民本與民主,及闡示神聖修為之明德理想。                    謹以此文紀念五四運動一百週年     《大學》元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    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    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    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於今應謂「太學」ultimacity,以茲分別歐西譯詞之謂重在研討知識之「 大學」university。太學源自周朝古制,非在專於學術之知識修習,而是重在道德與智 慧培育,所以乃是作為士人養成道德智識之殿堂,以茲引領化導社會民眾,也就應於古 人所謂「大人之學」,《禮記‧學記》之謂『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 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大學之道」即是太學茲以成就大人之學的典範道理。 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之三綱,如佛家大乘印順法師《妙雲集》 〈我之宗教觀‧修身之道〉詮釋之謂『「在」,指出《大學》的宗要所在,更一層層的 推究到下手處』,其目的宗要重點乃在「明明德」於「親民」於「止於至善」,其下手 履踐次序乃由「止於至善」而「親民」而「明明德」。 「明明德」承自《書經》古義,以謂弘明文明之德。「明德」見於《書經》,皆以相關 天子之德,此謂王道典範的文明之德。大學內聖外王之道,乃是本於內在神明之德,而 以弘明外在文明之德。大學之道,乃在培育士人實踐民本政治理念,在於弘明政治理想 的文明之德,故而乃以「明明德」為其宗要之首。 「親民」是指親和民眾以而使民相親,相關由私而公之人情親和,有關群體誠信之建立 。在社會生活的實際呈現,就是獲得民眾信任,建構民眾互信,建立社會誠信,乃致詐 偽無法立足社會,《大學》故謂『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實現文明德業必然 基於誠信社會;是以「親民」之實踐理想,乃在革新偽陋民習而創建誠信社會,《大學 》故引《康誥》所述『作新民』。 「止於至善」即是止於達善。所謂「至善」的達善之行,就是相關《中庸》所謂『誠之 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而其入手修習實踐即是《中庸》之謂『博學之,審問之,慎 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自勵弗措之道。所謂「止於」即是相關《易傳》詮示艮卦之 謂『艮,止也』『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有關《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 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的素位自得修為。所以《大學》乃引孔子所言『於 止,知其所止』,又引《詩經》『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即謂「止於至善」修為乃 是,止於當止,不自伐善,敬慎自謙以而不有道德傲慢,即是相關《中庸》所謂『庸德 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 爾』。因而「止於至善」的真誠修持,就是自謙向善而不忮不求,乃以人格誠信處世, 從而教化社會誠信,正是相關《中庸》所謂『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大學之道由「止於至善」而「親民」而「明明德」的三綱實踐,標示著太學教化之於民 間,乃以自謙知止達善,而以建立誠信社會,是以弘揚文明之德,終而對應八目敘述「 明明德於天下」之普世文明德業。「親民」相關由私而公之人情親和,有關群體誠信之 建立。「止於至善」相關六意「止定靜安慮得」之知止達善的心意修持,有關個人善德 之培育。三綱實踐即是「個人善德」而「群體成德」而「普世明德」之德化進程。     止於至善   →    親民    →  明明德於天下    個人謙誠善德     群體誠信成德     普世文明德業 大學之道的理想宗旨,即在期勉家國天下之士人群體,作為引領社會與參與政治的智識 階層,不僅是要領導民眾,更應當要盡己所能來服務民眾,以造福家國天下的一切民眾 蒼生。此種儒家德治理想的君子胸懷,也就通於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倡導「人生以服務為 目的」的平等精義,正如《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三講》所述:  『天之生人,雖有聰明才力之不平等,但人心則必欲使之平等,斯為道德上之最   高目的,而人類當努力進行者。但是要達到這個最高之道德目的,到底要怎樣   做法呢?……,則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   ,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   以服十百人之務,造十百人之福。所謂巧者拙之奴,就是這個道理。至於全無   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照這樣做去,   雖天生人之聰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務道德心發達,必可使之成為平等了   。這就是平等之精義。』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止定靜安慮得」六意,就是「止於至善」心跡修為的實踐進階,也是修習達善的 德性心意階段。知善可止,人之心意造作,乃有止守之向善德範,故謂『知止』。意有 所止,人之心志向善,乃有篤定之專壹意旨,故謂『止而後有定』。意有所定,人之心 緒向善,乃有寧靜之恬寂意境,故謂『定而後能靜』。意有所靜,人之心情向善,乃有 安祥之愉悅意願,故謂『靜而後能安』。意有所安,人之心思向善,乃有審慮之忠恕意 圖,故謂『安而後能慮』。意有所慮,人之心術向善,乃有相得之明辨意義,故謂『慮 而後能得』。人之止於至善,隨其心意習善,進而篤行善道,以而增益其達善之德。 「止定」是意志之跡,「止」謂意志之導引止守,「定」謂意志之專壹篤定。「靜安」 是意氣之跡,「靜」謂意氣之沉靜柔順,「安」謂意氣之恬悅安適。「慮得」是意念之 跡,「慮」謂意念之思慮觀察,「得」謂意念之善得勝解。意志止定,乃可習勇而以不 懼;意氣靜安,乃可習仁而以不憂;意念慮得,乃可習智而以不惑。「止定靜安慮得」 六意至善之德,即通孔子之謂《中庸》『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也』 、《大戴禮記‧四代》『聖,智之華也;智,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 六意乃是「止於至善」的心意達善之跡,並也相關人格修養之心意性向,而相應於真善 美之生命體驗,正如佛家密乘梁乃崇《人類心靈三面向:理性、感性與願性》以現代意 義詮釋三達德─勇達人格願性之善、仁達人格感性之美、智達人格理性之真;而其自勉 人格修為的達善之行,即通《中庸》所謂『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 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 家矣!』     意志之勇      意氣之仁      意念之智   【止】 → 【定】 → 【靜】 → 【安】 → 【慮】 → 【得】     願性之善      感性之美      理性之真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前述「慮得」理性意念之智,相關《繫辭傳》『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謂 理原之感應,明於禪修體悟;「簡」謂理則之化約,明於科學思維。禪修體悟於心靈感 應覺知,《繫辭傳》有謂『乾以易知』;而明理原之性,《說卦傳》是以體謂『窮理盡 性以至於命』。科學思維於事物化約效能,《繫辭傳》有謂『坤以簡能』;而明理則之 義,《說卦傳》是以用謂『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繫辭傳》 乾知感應的心念之物,即是直覺識知之物相,乃為物象之始,佛家大乘謂之「法相」, 佛家上乘謂之「究竟法」,《繫辭傳》有謂『乾知大始』。坤作認知的概念之物,即是 想像造作之物體,乃為物象之成,佛家上乘謂之「概念」,佛家大乘謂之「心不相應行 法」,《繫辭傳》有謂『坤作成物』。「乾知」對應佛家識蘊作用,「坤作」對應佛家 想蘊作用。心性識知法相,乃在直覺感應,故謂『乾以易知』;認知形成概念,乃涉想 像造作,故謂『坤作成物』;思慮化約概念群集,而成有效觀念體系,故謂『坤以簡能 』。 物象之本,在於乾知感應之「法相」,《春秋繁露,天道施》之謂『而物有私名,此物 也非夫物;故曰:萬物動而不形者,意也』。物象之末,在於坤作成就之「概念」,《 春秋繁露,天道施》之謂『物也者,洪名也,皆名也』。物象之成,法相為本而概念為 末,以謂『物有本末』,此為乾坤物象之本末。概念事物為本,在於作為觀念體系建構 之因;概念事物為末,在於作為觀念體系建構之果;以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此 為坤簡事物之本末,《春秋繁露,天道施》而謂『動其本者,不知靜其末;受其始者, 不能辭其終』。了解相關事物之因果先後,也就容易趨近實踐成功,故謂『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禪修〕              〔科學〕   【乾知】 【易】   【坤作】        【簡】     心性  感應     認知          化約     理原     法相     概念──概念集    觀念體系 理則          物象之本 → 物象之末        本始事物                               ↓                             末終事物 即此《大學》文本的事物內容而言,「物」指德術對象,「事」指德業經歷。德術對象 有本末之分,故謂『物有本末』。德業經歷有終始之別,故謂『事有終始』。事物依其 德相分別,乃可察知實踐至善明德之次第先後,故謂『知所先後』。以下「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實踐至善而以成就的德業經歷,其德 術對象即是「物、知、意、心、身、家、國、天下」,而其終極理想即是大學之道的「 明明德於天下」,而謂『則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    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    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大人之學,古今皆然,必以天下普世眾生為念,非唯一國一族一家之私;故而「明 明德」配以「天下」,而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是應《禮記‧禮運》「天下為 公」之世界大同理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 所論之內聖外王,並非只是個人修持之道,而是在於個體心性到群體文明的逐步至善轉 化。格致誠正的內聖之道,由慧觀格物,而智覺致知,而真情誠意,而清淨正心之正念 禪修道行;乃是人類生命修行至善,基於禪修慧觀,而覺知觀智,而誠證意念,而端正 心靈的正念修行工夫。修齊治平的外王之道,由個人修持,而家族和齊,而國邦治理, 而天下安平之普世文明德業;乃是人類社會德化至善,基於生命個體,而至生命群體, 而至政治組織,而至普世文明世界的人文歷程階段。八目次第的終極理想,就是革新化 民最終目標之「明明德於天下」而達致世界大同的文明德業理想。 「格物」是指“達及事物本相”,即對應於禪修慧觀之照見萬物究竟法相。《大學》開 創「格物」一詞以喻心性工夫;「格物」之「格」,源自《尚書》「格」字古義,意指 「達及、到達」。格物即是禪修慧觀之心性工夫,相關佛家修持之南傳上乘(上座部)內 觀觀智或北傳大乘般若觀照;而其入門階段,就易家修為而言,就是要解離坤作認知的 事物概念,而能達及乾知感應的直覺法相。 「致知」是指“達致中道覺知”,即是達致《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中 道之知、舜禹心傳『道心惟危』之「道心」覺知,也就是周文王〈保訓〉所謂舜之「得 中」,正相關於佛家上乘慧觀修行之達致觀智覺知、佛家大乘《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品 》所謂『開悟淨圓覺性』、道家修行之達致神明覺知、易家修為之達致乾知感應。    【乾知】 【易】   【坤作】     心性  感應     認知                 法相  →  概念           物象之本   物象之末      ←【致知】 ← 【格物】←  「格物致知」就是一切聖賢心性的修行工夫,相通佛家上乘「四念處」慧觀修行工夫。 慧觀入門功夫是佛家上乘十六觀智之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開始初步覺察法相;而其 登堂功夫是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開始真正覺察法相生滅。佛家上乘慧觀功夫至於登 堂而見萬相生滅之變化無常,即通佛家大乘《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品》所謂『開悟淨圓 覺性,發明起滅』,相關易家《繫辭傳》所謂『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 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的神明觀化之見闢闔萬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大禹謨》舜禹心傳 「格物致知」的靜安心性是在心念當下精粹的無為修持致善,相關舜禹心傳的「惟精」 工夫,相應佛家慧學。「止於至善」的靜安心境是以心意專一篤定的有為造作達善,相 關舜禹心傳的「惟一」工夫,相應佛家定學。「格物致知」與「止於至善」之天人合德 以達致良善而「誠意正心」,即應舜禹心傳之『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舜禹心傳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允執厥中                 惟一  惟精    佛家三學     戒學  定學  慧學   應世度化             【止於至善】【格物致知】【誠正修齊治平】 「誠意正心」相關儒家「中庸」功夫,誠為中之心性表現,中為誠之心性修持,謙為庸 之心態表現,庸為謙之心態修持,誠謙表現即相應於中庸修持。中誠性明,謙庸態密, 乃成天人合一之中道修為。「誠意」即是《中庸》之誠的心意素養。誠意之天啟功夫, 在於「格物致知」的君子明道之性,《中庸》故謂『誠者,天之道也』『自誠明,謂之 性』;亦是聖人中道之本,《中庸》故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 人也』。誠意之人為工夫,在於「止於至善」的君子明道之教,《中庸》故謂『誠之者 ,人之道也』『自明誠,謂之教』;亦是君子達善之本,《中庸》故謂『誠之者,擇善 而固執之者也』。 格物致知(誠) → 誠者,天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 神明之德─窮神知化、神而化之  誠意 → 正心(中庸) → 修身(忠恕) → 齊家(親和) → 治國(絜矩) → 平天下(虛柔) 止於至善(謙) → 誠之者,人之道也(自明誠,謂之教) 文明之德─親民、明明德 誠意乃是天人合一之明道素養,《中庸》之謂『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正自誠明,以 性率心,就是生命身心的正念隨觀之道,《莊子‧在宥》有謂『無為而尊者,天道也』 ;正自明誠,以教修心,就是生命身心的正念達德之道,《莊子‧在宥》有謂『有為而 累者,人道也』。心靈正念之道,即是中道天人合一常持身心,《中庸》乃謂『君子之 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故至誠無息』。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 智識乃是天人合德之明理素養,基於「止定靜安」之達善惟一工夫,以「格物致知」之 神明惟精工夫而感應其智慧之理原,以「思慮得解」之辨析惟想工夫而建構其知識之理 則。智慧於理原之中,知識於理則之正;智識中正而心意誠謙,以明天人合理之德。 中正之心,在己修身,於物應化,《管子‧內業》有謂『正心在中,萬物得度』『能正 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中庸》有謂『喜 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文子‧道原》有謂『故以中制外, 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謂『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 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中庸》是謂『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無為誠知 正念隨觀          出世覺性 神明之德              大中至正修身之道    有為謙行 正念達德          入世倫理 文明之德 「修身」誠謙之道,誠而己達達人以忠,謙而推己及人以恕,是謂「忠恕」修身。忠恕 之道,於行儀為敬慎,於家庭為孝悌,於人物為仁愛,於世事為信義,於氣化為和平, 乃為禮法自由之理。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忠恕為禮法之範, 故而自由得以相成於禮法,而禮法便可對應於自由之界限,正是孫文《三民主義‧民權 主義第二講》引用西哲彌爾之自由主義思想所謂『個人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 圍,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範圍,便不是自由』。 「齊家」誠謙之道,誠而真情至性以親,謙而節欲順行以和,人情之親而慈,人欲之和 而樂,是謂「親和」齊家。人倫始於親子而生於夫妻,起於親子關係而受人倫,造於夫 妻家庭而啟人倫;所以君子生世成人乃有長幼家族之道,入世成家乃有夫妻親子之道。 人情關係之於社會群體,對應孔子《中庸》有謂『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也。』 君子中道,徹上徹下,上徹出世以安泰天地,下徹入世以安平天下,人間天下安平是為 人道文明之德,法界天地安泰是為天道神明之德。是而君子出家修行而捨入世責任,乃 是超越人間仁愛禮義,立其道則於教化人天與度化鬼神,成其德位於人天師表與鬼神尊 範,進而安泰天地而福祐天下。《文言傳》有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 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 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人倫和睦之於天地神靈,於親則享濟祖宗魂魄,於尊則禮敬天地神祇。人道世界相化於 中,上有神道天界之陽,下有鬼道地界之陰,三界交涉互動影響,是以人間和諧相關神 鬼協同祐助,乃有崇神濟鬼以祭祀之禮,孔子乃謂《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然而人事首在盡己,得道者昌,失道者亡,非由鬼神私意可以主導,神人鬼眾皆從道德 義理而以趨吉避凶;迷信鬼神乃是愚昧行徑,諂媚鬼神更易招致禍患,孔子故謂《論語 ‧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人倫之治及於天地神靈,《禮記‧ 禮運》有謂『故聖人參於天地,并於鬼神,以治政也』。 「齊家」相關人情連繫,「治國」相關人群組織,禮乃因於連繫人情,法乃以於組織人 群。人生群體結於情誼而構於組織,群體效能基於組織而共於情誼;不通人情不能主持 組織以仁,不敬人情不能公正組織以勇,不明人情不能治理組織以智,《春秋繁露‧正 貫》有謂『故明於情性,乃可與論為政』。 「治國」誠謙之道,誠而以身作則以絜,謙而依法行事以矩,是謂「絜矩」治國,相關 治理一切組織群體。絜身之則,《莊子‧應帝王》有謂『夫聖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 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矩法之本,《文子‧上義》有謂『法生於義,義生於 眾適,眾適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為政之道,首在得信於民而與民同意,《論語‧ 顏淵》是謂『民無信不立』。民眾信任的終極基礎,在於理念共識的確立信念,也就是 建立政治意識型態上的正當信仰,孔子先政故謂《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 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 而已矣。』中道誠正至善之明德為政,其會聚民心信仰即如《論語‧為政》所謂『為政 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親民立信,以民為本,《尚書‧五子之歌》有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管子‧牧 民》有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然而民本理想,是在導致民 眾幸福,而非徒從民意風潮,畢竟現實多數民眾並非賢能通治,《孔子家語‧入官》乃 謂『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 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 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所以現實為治化民,在於引導民心認同,而非教導民智認知 ─啟發民智之本,在於教育而非論政,現實為政必須依照民智水準而說明問題並說服民 眾,才能有效推動施政─《論語‧泰伯》故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基層民眾 乃是一切政治組織之根本基礎,故而多數民智雖非賢能,民本之道卻是治國政統綱紀所 在;民本於上乃以民意檢視政治問題,民本於下乃以民力履踐政治實務,民本於中乃以 民風稽存政治信念,孔子《大戴禮記‧四代》闡述『民與天地相參』而達比民主理念, 故謂『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廢一曰失統,恐不長饗國』。 德治化國,首在能以得民,其次能以富民,終至能以教民,《論語‧子路》有謂『庶矣 』『富之』『教之』的治理進階,《荀子‧大略》有謂『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 民性』。慮及富民,《孔子家語‧賢君》有謂『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 春秋繁露‧度制》有謂『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 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 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慮以教民,孔子有謂《孔子家語‧大昏解》『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 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 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論語‧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文子‧ 上禮》有謂『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無廉恥,不可以治;不知禮義,法不能正』『無 法不可以為治,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民風維紀乃為國運恆續基礎,《管子‧牧民》有謂『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 恥不從枉』。文明綱宗乃為民風維紀本原,天下四綱,仁德道神,仁於人權以推己及人 ,德於致得以誠正惠福,道於本由以一貫之中,神於知明以天觀人為。失仁,則文明不 成;失德,則文明不守;失道,則文明不存;失神,則文明不立;失文明,則天下不與 而國以咎。 明道之治,在於適民情性而順化民志,非在飾民情性而造作民志,適順則誠,飾造乃偽 ,《莊子‧天地》有謂『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 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上尊無為用民以順其自由,下累有為利 民而宜其禮法,《老子》乃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順其自然而化民自由,宜其禮法而親民致譽,順宜可信而民不畏侮,《老子》闡述 政信於民,故謂『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 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德乃緣神聖而應化易知,禮法乃緣自由而制宜易從;神聖以明道德之化,自由以明禮 法之宜;神聖自由乃道德禮法之宗主,可應《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道德禮法乃神聖自由之客跡,可應《彖傳》『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繫辭傳》是謂『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神以人明, 聖以人誠,道以人由,德以人得,自由權於人性情理,老子有謂《文子‧上禮》『循性 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文子‧上義》『故事不本於道德者,不可以為經』 。神明聖誠之化人心而明道德,在於中道天性之應民情;道率天性而化致良知,德善民 情而化享福樂,民崇神明而敬道德,民慕聖誠而仰道德,教尚神聖誠明而不迷靈異,政 欣自由自在而不失道德,是以神聖自由乃成道德為治。神聖教化之道,無為自由之德, 自覺自然天性,自得自在生命,明德神化,親民至善,《文子》有謂〈自然〉『以道治 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循暢之』『物必有自然而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 因民之性而為之節文;無其性,不可使順教;無其資,不可使遵道』、〈下德〉『治國 ,太上養化,其次正法』『誠能使神明定於天下,而心反其初,則民性善;民性善則天 地陰陽從而包之,則財足而人贍,貪鄙忿爭之心不得生焉;仁義不害,而道德定於天下 ,而民不淫於綵色。』 神聖自由之治人間,《文子‧上義》有謂『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 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仁於推己及人而人權表世,義於制宜正人而人道範 世,報以福善禍惡而人德利世,孔子有謂《禮記‧表記》『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 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神聖法治之仁義於德,《文子‧上義》有謂『法之 生也,以輔義;重法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重仁義者,廣崇也;不益其厚而 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棟,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棟,任國莫若 德。』神聖自由於人倫之治,義於文化而禮,報於文明而法,禮以導人倫之情,法以約 人倫之行,民履禮法而循政成治,《孔子家語‧禮運》有謂『聖王脩義之柄、禮之序, 以治人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 ,播樂以安之。』,《禮記‧禮運》有謂『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 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 之大竇也』。 民情之治,藉由外在五官而制內心,本在誠意正心,《禮記‧樂記》故謂『著誠去偽, 禮之經也』,《孔子家語‧問玉》有謂『聖人明於禮樂,舉而措之而已』『言而可履, 禮也;行而可樂,樂也』『夫禮之所以興,眾之所以治也;禮之所以廢,眾之所以亂也 』。民心感於耳目,民志身處氛圍,儀式之莊,規範之和,禮樂之化,《荀子‧樂論》 有謂『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故樂行而志清,禮脩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 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禮教化民,慈愛親仁,誠信興義,敬讓和睦 ,揚善禁惡,《孝經‧三才》有謂『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 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惡,而民知禁』;化民以制,先以禮度為教,後以法度用刑,孔子有謂《孔子家語 ‧五刑解》『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 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也。刑罰之源,生於嗜慾不節。夫禮度者,所以禦民之嗜慾 而明好惡,順天道。』 民眾之治,在於組織;組織民眾,以成國邦。國邦之治,紀律由法,制衡於勢,操運擇 術。中道治國,神明貫一,內聖外王,仁義制法,《文子‧上義》有謂『天下幾有常法 哉!當於世事,得於人理,順於天地,詳於鬼神,即可以正治矣!』『夫知法之所由生 者,即應時而變;不知治道之源者,雖循終亂』『聖人所由曰道,猶金石也,一調不可 更;事,猶琴瑟也,每終改調;故法制禮樂者,治之具也,非所以為治也』,是以神聖 德化法治而通應時俗自由之道,民本修政而民權立法,民眾觀政而民意審議,民主參政 而民德化成。 神治之道,本於神明自得,自得自在乃成自知自愛,逍遙遊世而外物不動其心,《文子 ‧道原》有謂『聖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貴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 我矣;樂忘乎富貴,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幾於道矣。』不於世情牽繫,不以功 業纏縛,乃能中正自得而平和應事,《莊子‧讓王》有謂『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 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神明自得於聖王事業,《文子‧守無》即 謂『輕天下即神無累』,《文子‧下德》乃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 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 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中道心術而自在德化,治國蒞民而神交無傷,不受民氣眾 慾魅惑而失神無明,《老子》乃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 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明治之道,本於神聖自由,《說卦傳》有謂『明也,萬物皆相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 ,嚮明而治』,《潛夫論‧明闇》有謂『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闇也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所以闇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 偏信,則過日甚矣。』,《孔子家語‧入官》有謂『明君必寬祐以容其民,慈愛優柔之 ,而民自得矣』;神聖天道而自由寬容,人道明德而和存是非,《莊子‧齊物論》而謂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神明聖德,化民自由,《莊子‧應 帝王》有謂『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 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法治之道,公正平等,嚴明無偏,君以為綱,民以為紀,《文子‧上義》有謂『夫法者 ,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縣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後,中繩者賞,缺繩者誅 ;雖尊貴者不輕其賞,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無罪;是 故公道行而和欲塞也。』法治之為,仁義利民,教化助民,有為以法,無為而治,《文 子‧上義》有謂『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 專行也;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無得撗斷也。人莫得恣,即道勝而理得矣,故反樸無為 。無為者,非謂其不動也,言其莫從己出也。』 勢治之道,組織群體以分司功能,有司分守以形名權勢,因形任能而循名責實,權用事 功而勢成制衡。形名乃組織之理,形為結構之理,名為觀念之理。權勢乃組織之效,權 在作用之效,勢在影響之效。組織和運,生剋合理;人員任用,進退有則;制以形名, 衡於權勢,依法定勢而從理守則,參驗效能而稽決事功,官吏忠實相成而民眾信賴政府 ,《莊子‧天下》有謂『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 也,百官以此相齒』。道德仁義為根本以善化民眾,權能形勢為制衡以良分組織,《老 子》有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 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術治之道,神智密藏而明辨知機,同民說眾而察賢識能,《繫辭傳》有謂『夫乾,天下 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 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 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務治之道,一於內誠外豫,內誠乃在止於至善而格致誠正之修身功夫,外豫乃在事前完 善組織計劃準備之治事工夫;孔子有謂《中庸》《孔子家語‧哀公問政》『治天下國家 有九經,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疾,道前定則不窮』,其闡示為政九經乃謂『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 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重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 侯也。夫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 之報禮重,重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 為治之本,在於簡明易行而合理順勢。《文子‧上仁》有謂『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 廣者,制不可以狹;位高者,事不可以煩;民眾者,教不可以苛。事煩難治,法苛難行 ,求多難贍。』『故功不厭約,事不厭省,求不厭寡;功約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贍 ,任於眾人則易;故小辯害義,小義破道,道小必不通,通必簡。』『故有道以理之, 法雖少,足以治;無道以理之,法雖眾,足以亂。』,《繫辭傳》有謂: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平天下」誠謙之道,誠而博容無形以虛,謙而任勢無敵以柔,是謂「虛柔」安平天下 。「明明德於天下」是指文明盛德化成天下,「天下平」是指文明世界安定和平,相關 安平一切人間生態。世界和平之文明基礎,並非在於政經霸權的至上統一,而是在於文 明社會的互信統和,而致文明世界之共同幸福安康。《中庸》所謂天子德業之「議禮、 制度、考文」,「議禮」相關道統而對應文明世界之訂定生命典範,「制度」相關政統 而對應文明世界之建立體制法度,「考文」相關文統而對應文明世界之研設文化會通, 而以普遍文明共識達致世界太平之美好理想。生命典範本於無形之心靈修為,體制法度 存於有形之物境情勢,文化會通在於演變之順適時需,因於文化發展而推動教化政改, 崇尚理想而付諸現實以成就普世惠民之文明德業事功,《繫辭傳》乃謂『是故形而上者 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 事業』。 文明共識之和諧人間以至世界太平,乃在理想與現實之協同,即是關於義利之和,《文 言傳》有謂『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大戴禮記‧四代》有謂『義, 利之本也,委利生孽』。普世文明之明德功業,需要義利協同而兼顧理想與現實,才能 真正獲得民意支持。善於正義理想而無現實利益事徵,民眾沒有徵驗得利,也就難以信 任支持;善於現實利益而無崇高正義理想,民眾不會尊崇尚義,也是難以信仰支持;《 中庸》故謂『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 ;不信,民弗從。』《荀子‧王霸》有謂『取天下者,非負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道足 以壹人而已矣』,《禮記‧禮運》《孔子家語‧禮運》有謂『凡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 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從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安平天下之文明德業,乃以善應時變而通達吉利,《繫辭傳》故謂『通其變使民 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孔子《繫辭傳》有謂『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 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順應自然時勢,乃得天道祐助。信實 民眾認同,乃得人道祐助。崇尚尊任賢能,以成天人祐助;尚賢在於無私,無私則不嫉 賢妒能;無私乃以不爭,不爭則不排賢抑能;無私不爭以成,乃能順天信人而祐助吉利 。《老子》有謂『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 能與之爭。』 中誠無私以虛,謙庸不爭以柔,虛柔無為而無不為,《莊子》有謂〈天道〉『夫帝王之 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 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應帝王〉『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 命之情』。《老子》有謂『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文子‧道原》有謂『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 ,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 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 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神聖教化,天命率性,心覺易知,親民德久,是謂乾陽健道以安天下之險;無為自由, 寬厚載物,行簡易從,功業大化,是謂坤陰順道以平天下之阻。乾德健心,坤德順物, 陽陰相化,安平險阻;禪修明心,訊通感應,金融交易,科學究物;「禪修」之於太陽 理位,「訊通」之於少陽理位,「金融」之於少陰理位,「科學」之於太陰理位,是謂 安平天下之四象相成;「神聖教化」與「無為自由」是謂安平天下之陽陰兩儀,「神聖 自由主義」是謂安平天下之太極和理,「中道神明覺知」是謂安平天下之無極本原。中 國,理想是謂中道之國,文明是謂神洲之邦;中道神化之明明德於天下,是謂「神洲文 明」;神聖自由,明德化成,仁育誠正,安平自在,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孔子《禮記 ‧禮運》記述上古大同社會理想有謂: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   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太學教化之道,相關儒家政治理想之實踐,並非唯致士人,而也惠施民眾。政治乃 是眾人之事,然而八目之「格致誠正」只是個體心性修為,雖可作為教化實施,但卻無 法作為政治規範實踐。「格致誠正」的心性修持,只能作為教育感化心靈,絕對不可作 為政治道德規範;因為個人心性在於自知,並非他人一般能知,若以心性修持作為規範 標榜,容易造就士人清談狂禪偽善做作之風,《文言傳》有謂『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 見之行也』。是以《大學》之謂「在明明德」,並非在於昭發自心光明之德,而是在於 昭顯體行文明之德。 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強調在政治倫理實踐上應以個人 修身為本,也就相關當代政治秩序所謂的公民道德實踐。太學教化之中道政治理想,並 非是要個人盲目服從權威,去為國家社會集體主義奉獻犧牲;而是本於個人自由自在自 得之神明修持與道德修身,以建構其適性循道而通情達理之國家社會實體,以建立其文 明德業實踐。缺乏德行素質的民眾群體,也就難有可能建構良善家國天下之良好公民社 會基礎,故謂『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八目之「修齊治平」雖是個體至於群體之規範理想,然而「齊治平」之群體德業,並非 個體獨能成就,尚需群體因緣與時代局勢之變通相應。誠正修身之個人德操,乃《孟子 》所謂『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之事;齊治安平之文明 德業,乃《孟子》所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之事; 《荀子‧大略》乃謂『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卻是出妻,離魯去國,週遊天下列國而未得志,然其文教流傳千 古而見重後世,傳承指引中國文明理想;是以《孟子》勉勵自得民本胸懷,即謂『得志 ,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所以推己及人之安平德業,並非修身即可自然順利成就,尚需相應事物機緣與適宜智謀 方略。即使『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人際教化,也要考慮對方是否適應相宜;孔子《 論語》故謂『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而《繫辭傳》闡示安民之道 更謂『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 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 矣。』 因而修身德操之於安民德業,需要人生智慧導引實踐,而人生智慧往往有關人生經驗。 一般修身素養,若是未能格致誠正以至天啟《繫辭傳》所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徒以人為誠正向善很難不由人生經驗就能『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孟子》故謂『人之有德慧術智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 患也深,故達。』 然而大學之道,並非只是個人內聖外王之道,而是由個人修為連繫到家國天下的文明教 化之道。董仲舒在漢朝倡議建立太學,就是寄望以士人群體為教化核心,進而影響社會 國家以至天下民眾,成就安平幸福之文明德業。而此太學教育理念,應於當代文明德業 之大同世界理想,乃是本於神明自覺之神聖教化,從而秉持道德精神守護自由民主社會 ,並非徒然只是限於知識研習的教條規範,《禮記‧學記》有謂『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太學修身之道,天道無為以 正念隨觀,人道有為以正念達德,上徹出世於神明之德,下徹入世於文明之德,正是陽 明中道之謂:  『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   上徹無為出世之道,下徹有為入世之道,中道一以貫之。』    ────────────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   『此謂知本』乃是指稱前述文本內容闡示大學之道,即謂以知君子入世之道統根本 。中道統貫於《繫辭傳》之乾坤易簡,『乾知大始,乾以易知』是應「禪修」感應覺悟 ,『坤作成物,坤以簡能』是應「科學」思慮化約,兩者聯合及於『易則易知,簡則易 從』是通「民本」智識之德,『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是通「民主」眾意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是在神明德化,,『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是於文明德業,而成就大中至正 之明德功業。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謂知之至也』乃是指稱前述「知本」內容,即是修習神明覺知入世之道而以達至安 平明德理想,即在內聖之神明德化而以成就外王之文明德業,是應《繫辭傳》闡述先古 聖王之大中至正明德功業茲謂: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神明德化而文明德業,即通乾坤易簡之道,《繫辭傳》乃謂神易修為之『明於天之道, 而察於民之故』而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   『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東岐明道 https://amidha.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202.3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556803320.A.8C4.html ※ 編輯: amidha (114.42.202.36), 05/02/2019 21:23:06 amidha:轉錄至看板 Buddha 05/02 21:26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midha (114.42.202.36), 05/02/2019 21: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