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e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gadflyliu (大叔)》之銘言: : : 另...鐵觀音在佳茗網被分類在「中國綠茶」裡面, : : 請問是否中國茶都屬於綠茶呢?或者說,除了「紅茶」之外的中國茶, : : 都屬於綠茶? :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 : 佳茗網對大陸茶並不了解,這裡的分類可能有點問題 : 我來說明一下,以免產生誤會 : 鐵觀音是青茶,又是烏龍茶 : 在我以前的那片功夫茶入門當中也有提及 : 兄台也可以在前面查找看看 : 這裡簡單說一下,就中國茶而言 : 按發酵程度由低到高一般分為 : 綠、白、黃、青(烏龍)、紅、黑 : 除此之外需注意的是普洱茶一般歸入黑茶類 : 但事實上上普洱茶很特別 : 以後會另撰文與大家分享 看到這段,忽然想到以前和某Chen先生為了廣告文槓上時 其中還扯到茶類的分類定義 我當時提到中國茶從"廣義定義"來說,只有綠茶和紅茶兩種 可想而知,這和現代中國茶的六大分類不一樣 照理我該繼續說明白的,不過時間一久我也忘了補充說明 :P 趁著這個機會補上吧 :) 中國茶在唐宋時代的製法都以蒸菁為主,炒菁在這時期也開始出現 到了明代炒菁法就很盛行了 不管或蒸或炒,基本上就是為了殺菁,所以所製成的都是不發酵茶 也就是綠茶 至於紅茶,大約在18世紀有文獻記載福建的"小種紅茶" 對於紅茶這種"全發酵茶",我想應該不用多說了 好啦~ 重點來了,我把白茶、黃茶、青茶和黑茶擺哪去了? 以下且聽我解釋.. 首先,黃茶的出現極可能是因為製作綠茶時出差錯而來的 會產生黃色茶葉、黃色茶湯的因素很多 比如殺菁後沒及時的降溫揉捻,或者未即時乾燥堆積過久 現在的黃茶主要是在炒菁後揉捻前,多了一道"悶黃"的手續 這樣的輕發酵就會產生黃葉黃湯,也降低茶的刺激性 至於文獻記載,大約16世紀末就有提到黃茶產生的可能原因 以及製作過程(茶疏,1597) 說到白茶,之前我有篇回文提過最初白茶與現代白茶的不同,不再贅述 簡單的說,現在白茶是由宋代綠茶開始演變而來的 類似現代白茶的製法,有文獻記載的是在16世紀 它的輕微發酵,是由於長時間靜置的重度萎凋而成的 至於烏龍茶,也就是青茶,出現的時間偏晚,大約是在19世紀中的福建 這種介於不發酵與全發酵之間的半發酵茶,在製茶技術上算是一種創新 在發酵的過程中,"攪拌"是一大重點,也是其他茶類所沒有的 黑茶這種後發酵茶是很特別的,發酵過程和其他茶類的自體發酵都不同 黑茶出現的很早,16世紀初的明代就有記載黑茶的產銷過程 如同gadflyliu 兄所說,黑茶屬性比較特殊,所以我以下也暫且不提 (其實是我懶,既然gadflyliu 兄要開講了,我當然樂得旁邊喝茶去:P) 我們將各種茶類(黑茶除外)的出現時間予以排列,可以發現: 綠茶(最早)> 白茶 ≧ 黃茶 > 紅茶 > 青茶(19世紀,最晚) 在18世紀紅茶還沒出現之前,中國茶幾乎是綠茶的天下 白茶和黃茶的製作方法大從綠茶演變而來,發酵度也很低(如白茶<5%) 可以視為綠茶的一種"變形",茶質也相近 而紅茶的製作就有很大的突破,"發酵"是最大的特點 和以往綠茶截然不同,茶質也不一樣 而在中國茶尚未細分成現代的六大類之前,茶的分類就分為: 綠茶(不發酵or輕微發酵) 紅茶(全發酵) 所以才會有從廣義的茶分類而言,就是"綠茶"和"紅茶"兩大類 那半發酵的青茶怎麼說呢?這個晚進才出現的茶類,也是最為變化多端的 從"文山包種"接近綠茶的輕發酵,到"白毫烏龍"(東方美人)的重發酵 口味變化奇大,但若是仿效上述的"廣義"分類,就算發酵再重也未達全發酵 則半發酵的青茶應可歸在"綠茶"(不發酵or輕微發酵)一類 所以若從這點來看,佳茗網會把鐵觀音歸在綠茶一類 或許它所採取的是廣義的茶葉分類法 當然,既然已有六大類的現代茶葉分類法,還採用上述分類法似嫌不夠精細 也容易引起顧客誤會,我認為佳茗網應改用現代的分類法才好 : : 那這種綠茶,跟市面上直接標明『綠茶』的那種茶類,又有什麼不同呢? : 市面上的綠茶是完全不發酵的 : 這裡的綠茶,大概是疏忽吧 總之現在綠茶的定義就是完全沒發酵的 把握這點就對了 :) : : 試圖讀過精華區了,不過還是很懵懂。 : : 還請眾版友指點一二,謝謝! : 指點不敢當 : 以茶會友而已 : 也希望有大大能夠不吝賜教 以上算是了結之前的一段"公案",長篇饒舌真不適合我的習慣 以後還是少說一點好了 :P 對了,上述文字也請先進茶友多多指正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84.113
evooone:好詳盡喔!謝謝!^^ 09/26 01:15
※ 編輯: hengo 來自: 220.137.84.113 (09/26 01:51)